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智慧教育(政策技术实践)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1057
  • 作      者:
    编者:刘德建//曾海军|责编:魏如萍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思考的命题。主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应对时代之变的战略选择,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形态。“慧”从师出,“能”自环境,“变”在形态。本书梳理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教育的战略部署、政策措施、学者观点和国际趋势,从技术、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教育智能技术图谱及其教育教学应用,以科技赋能的视角搭建了智慧教育生态的“四梁八柱”。 本书可供智慧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实践者、技术开发者和行业从业者等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信息化对教育变革创新的作用,强调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实施“互联网+教育”,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面对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习近平同志倡议同世界各国一道,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UNESCO)与我国政府在青岛共同举办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主题是“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发布了《青岛宣言》(QingdaoDeclaration),倡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育系统建设、知识传播、信息获取、优质而有效的学习,以及提供更高效的服务”。2015年9月,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国际社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教育目标。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2030年教育:仁川宣言和行动框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Education2030:IncheonDeclarationandFrameworkforActionfortheImplement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4:Ensureinclusiveandequitablequalityeducationandpromotelifelonglearningopportunitiesforall”),为实现2030教育目标做出具体规划,勾勒出全球教育的未来蓝图,提出“运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并由恰当的信息技术支持,同时获得有助于学习的环境的支持”。2022年9月,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期间发布《确保和提高全民公共数字化学习质量行动倡议》,重申必须充分发掘数字革命的力量,确保将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作为一项共同利益和人权提供给所有人。
  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资料来源: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2).
  (一)“人人皆学”强调全民应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习近平同志强调,从个体全面发展和民族振兴两个方面把握与理解学习,“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标是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平等和优质的教育机会。每个孩子,无论其性别、年龄、地域、民族等存在何种差异,都是平等的学习主体。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设备,任何人都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教育供给能力大大增强,使学习主体从在校学生向社会公众扩展,教育阶段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优质公共教育资源能够辐射全社会每一个学习者。面向新时代的理想化教育,应该更加开放,突破时空界限和教育群体的限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按需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和幸福;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可持续,强调学习能力的养成和终身教育的需求。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加大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传统的工业社会框架下构建起来的教育体制进行深刻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培养要求。围绕促进共同富裕,在“有学上”基础上加快构建满足人民“上好学”愿望的教育体系,努力让教育资源全程伴随每个人、让教育成果平等面向每个人、让教育过程全面发展每个人、让教育效能深度助力每个人,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1
一、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2
(一)“人人皆学”强调全民应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 4
(二)“处处能学”强调应为社会提供便利的学习环境 4
(三)“时时可学”强调应提供有效的数字化学习方式 4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6
(一)变革网络学习空间和创新教与学的方式 6
(二)“互联网 + 教育”改变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7
三、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 9
四、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1
五、共同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12
第2章 教育数字化转型方略 14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15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5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教育体系 16
(三)数字中国建设与教育数字化相互支撑 21
(四)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效为数字化转型奠基 23
二、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引领教育的未来 25
(一)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25
(二)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通为契机 30
(三)发挥教育信息化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作用 31
(四)努力成为智慧教育的国际引领者 32
三、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35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36
(二)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改进数字化教与学 37
(三)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撬动教学过程数字化转型 39
(四)创新智能测评技术,支撑教育评价数字化改革 40
(五)构建智联教学环境,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底座 41
(六)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化教育公共服务 43
(七)打造教育数据“大脑”,提升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 44
(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45
(九)智能升级教育生态,打造智慧教育的国际名片 46
第3章 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 48
一、教育信息化政策概述 49
二、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52
(一)建设智能化校园 52
(二)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54
(三)创新教育服务业态 56
(四)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 58
三、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59
(一)构建三元空间融合的新型学习环境 61
(二)创新促进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62
(三)着力供给侧改革,建立开放共享的教育服务体系 62
(四)建设数据驱动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63
(五)构建协同推进“互联网 + 教育”发展的联动机制 63
四、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教育系统变革 64
(一)智能技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64
(二)当前教育改革呼唤智慧教育 67
(三)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发展 68
五、教育信息化政策迭接式路线图 72
(一)教育信息化政策与宏观规划的指导框架 74
(二)教育信息化政策与宏观规划的迭代步骤 75
(三)教育信息化政策与宏观规划的重点领域 77
第4章 教育数字化国际理解 82
一、为教育的未来打造新社会契约 83
(一)从学会生存到全球共同利益 83
(二)一起重新构想教育的未来 85
(三)国际组织推动教育数字化变革 87
二、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国际趋势 107
(一)发布持续性教育数字化战略,引领教育系统变革 107
(二)优化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构建智联教育环境 118
(三)建设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22
(四)实践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支持服务 128
(五)打破传统学校办学模式边界,重塑未来学校形态 133
(六)数据驱动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137
(七)研制数字教育领域标准规范,促进教育互联互通 141
(八)界定和培养师生的数字素养,提升数字胜任能力 143
(九)完善数字技术应用伦理规则,夯实变革安全基础 156
(十)构建跨区域数字教育共同体,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161
三、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国际共识 164
(一)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164
(二)《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 166
(三)《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 167
(四)《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 173
四、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对话交流 175
(一)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 175
(二)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180
(三)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 182
(四)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 187
(五)全球智慧教育大会 188
五、迈向智慧教育的教育数字化转型 189
(一)教育数字变革面临的挑战 189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框架 190
(三)智慧教育是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形态 193
(四)国家智慧教育战略框架研究 197
第5章 教育智能技术图谱 204
一、技术驱动教育变革 205
二、人工智能技术概览 207
(一)人工智能底层技术 207
(二)人工智能技术 208
(三)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 210
三、教育智能技术 212
(一)基础支撑技术 214
(二)感官获取技术 215
(三)中枢思维技术 215
(四)数据传输技术 216
(五)展示服务技术 217
四、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 218
(一)远程教学交互技术 219
(二)知识建模与分析技术 220
(三)学习者建模与学习分析技术 221
(四)学习环境设计与评测技术 222
(五)教育数字化治理技术 223
五、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 224
(一)教育数据采集与汇聚技术 225
(二)数据驱动的监测评估与决策技术 226
(三)教学过程建模与分析技术 227
(四)教育大数据可视化技术 228
(五)教育大数据服务技术 229
六、智慧教育技术方案 230
(一)智慧教育“云” 231
(二)教育智能“网” 233
(三)教育数字底座 235
(四)智慧教育“屏” 236
(五)教育应用连接器 237
(六)智慧校园应用 238
(七)智慧课堂应用 241
(八)5G + Cloud XR教育应用 243
七、从元宇宙到ChatGPT 245
第6章 智慧教育理论探索 247
一、智能时代的教育观 248
(一)智能时代的知识观 248
(二)智能时代的学习观 249
(三)智能时代的教学观 250
(四)智能时代的课程观 252
二、智能时代的学习理论 253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53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56
(三)认知外包学习理论 256
(四)技术促进有效学习理论 257
(五)教学交互层次塔理论 259
(六)协作学习理论 260
(七)按需学习理论 261
三、智能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 262
(一)人机协同教学模式 263
(二)弹性教学模式 264
(三)在线教学模式 266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 267
(五)讲授型教学模式 268
(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 269
四、智能技术支持的学习方式 269
(一)个性化主动学习方式 270
(二)社群化互动学习方式 270
(三)人机协同学习方式 271
(四)泛在混合式学习方式 271
(五)按需学习方式 272
第7章 智慧教育实践创新 274
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275
(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276
(二)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278
(三)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281
(四)服务大厅 282
二、智慧教育示范区 284
(一)着力提升师生数字能力,促进智能技术创新应用 286
(二)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288
(三)数据驱动教育评价改革,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90
(四)夯实学习环境智联融通,打破家校社协同育人壁垒 291
(五)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化区域公共服务能力 292
(六)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治理,推动教育组织形态变革 293
三、“互联网+教育”示范区 298
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 301
五、人工智能教育社会治理实验 303
六、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育支撑“停课不停学” 306
(一)流畅的通信平台 307
(二)适切的学习资源 308
(三)便利的学习工具 309
(四)多样的学习方式 311
(五)灵活的教学组织 313
(六)有效的支持服务 314
(七)密切的政企校协同 315
七、5G + 智慧教育试点 316
八、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 324
九、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 326
(一)北京市:推进数字教育工作 326
(二)上海市: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327
(三)浙江省:实施“教育魔方”工程建设 329
(四)湖南省: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330
第8章 科技赋能智慧教育 332
一、科技与教育的系统性融合 333
(一)识别变革场景是定义教育新需求的前提 334
(二)科技赋能是智能技术融入教育的核心价值 337
(三)变革推演是科技赋能教育价值体现的具象表征 338
(四)智能技术治理保障教育系统变革的有序推进 340
二、智慧教育领域的科技创新基地 342
(一)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347
(二)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347
(三)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348
(四)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349
(五)互联网教育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349
(六)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349
(七)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351
三、***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 355
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356
(一)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重点专项 358
(二)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 362
(三)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 364
(四)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 368
(五)云计算与大数据专项 368
(六)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370
(七)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 370
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71
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376
七、智慧教育相关研究成果 379
(一)教育技术论文 379
(二)教育技术丛书 383
(三)教育信息化报告 387
(四)教育信息化奖项 391
(五)教育技术标准 393
(六)智慧教育专利 395
第9章 智慧教育发展思考 398
一、智慧教育发展的形势与科技需求研判 399
(一)科技和社会发展倒逼教育系统转型升级 399
(二)智慧教育成为智慧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 402
(三)应对学习危机迫切需要教育数字化变革 40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