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者当有父母心
人常说“医者当有父母心”,从医之人当怀有仁爱之心,只有视病人如亲人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治疗。大医家常说“三分治病,七分医心”,因为病人的心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病情和治疗的效果。
教者与医者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医者所做的是治疗病者躯体,驱散体内之邪毒,而教者所做的是培育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除去愚昧与懵懂,引领学生做人。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之道,首要的任务就是“传道”,引导学生做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者更当有父母之心。
教者怀有父母心,便会心为生系,情为生牵。爱,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爱,为人师便无从谈起,这决定了我们为人师者必须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无论是聪明还是愚钝,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是别人的孩子无法取代的。若能常怀父母之心,我们还会怨责孩子的不适之举,还会对学生说出“笨蛋”“傻瓜”“白痴”之类的伤人之语吗?只怕是听到别人要说,自己都要怒目相对了吧!
教者当有父母心,这意味着责任。这既是职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只有常怀父母之心,才能更体悟自身所肩负的重任。毕竟我们所从事的是培育心灵的工作,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独立思想的人。我们只有常怀父母之心,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冲击着我们的校园,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提高免疫力,便很难使我们的教育成果得以保持。因此,常怀父母之心,关注孩子成长,关爱孩子心灵,引领孩子健康向上,是我们教育者应有的胸怀。
教育,解决“道”还是传授“术”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了自动化的读与写的问题,指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同时指出“应当使书写过程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这就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到底是要呈现一个什么样的指向,是让孩子获得大量的知识积累以应对我们的考试,让孩子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懂得做人做事的态度,还是让孩子通过学习和努力,实现真正的智慧成长?我想,这是我们走向课堂,走向学生之前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
什么是“术”的传授呢?就是基于考试考点的要求,采取的针对应答到位的强化训练过程。这是很多学校和老师面对现在的以分数为评价指挥棒的选拔机制形成的通过研究考试路子和考点,而设定的教学活动方案,这易使学生形成简单思维,造成思维惰性。“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寻出一条基本原理的时候,他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束手无策”。也就是说,“术”的传授,教出的是只会考试的“机器”。
什么才是“道”的传授呢?就是以学习的真正的意义为导向,让学生保持对于真正的脑力劳动的热望与追求,能够通过努力学习的过程,确立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正确的相互联系,“自觉地把概括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实践”。这样的教学,需要的是我们真正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帮助他们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是符合每一个孩子学习状况的针对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我们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土壤,让他们进行创造性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从“道”的角度,给孩子搭建一座通向知识和智慧的桥梁,让他们以明确的精神导向和科学概念,完成自己具有创见性的成长历程。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