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史研究论丛(第9辑)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6779
  • 作      者:
    编者:吕变庭|责编:任晓刚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辑收录论文22篇,其中专业论文19篇、书讯与研究综述3篇。主要涉及科学思想、医学、生物学、古代手工业、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等领域,相关内容有《墨子》与墨翟古典管理数学思想,北宋刘敞灾异观和沈括的“性命之学”;《四时纂要》《太平广记·医部》《西药大成》的医药知识、来源与传播,蒙古族“牛腹疗法”;唐宋生物学书目分类体系的流变,北宋菊花有无落英争论;东北地区辽金时期冶铁业发展与交流,宋金时期铜钱;科学技术史研究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蒋梦麟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1949-1976年中国地质中专教育;《水经注》《检尸考要》《北洋海军来远兵船管驾日记》《工程纪略》等文献的整理与考补。 本书既有科学史学界前辈倾心倾力之作,也有青年学者精心雕琢之作,多有新见与创见,适合科学史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及相关学科爱好者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古代科学思想
  《墨子》与墨翟的古典管理数学思想*
  吕变庭潘思远(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提要墨子是先秦手工业者的杰出代表,他的科学思想与其深厚的数学修养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墨子把他的数学智慧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管理的各个层面,提出了许多富有深远启发意义的真知灼见。因此,认真总结墨子留给后人的这笔宝贵财富,无疑对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墨子数学管理先秦
  数学管理就是应用数学方法于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门学问。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位数理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和优秀的士人。以墨子思想为核心的墨家学派,讲求工艺生产的标准化,强调技术管理的科学化,这两点便成为《墨子》(现存 53篇)一书的显著特点。当然,无论是工艺生产的标准化,还是技术管理的科学化,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一、《墨子》书中所见各种数学工具
  数学工具分理论工具与实践工具,前者包括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表达的各种数学思想及方法,后者则包括用以规范技术操作的各种辅助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
  (一)《墨子》书中的数学理论工具
  《墨子》一书中出现了许多几何概念,主要如下。
  1.对点、线段、面与体的认识
  在几何学里,点是一个只有位置而没有大小和尺度的图形。《墨子?经上》云:“端,体之无序而*前者也。”a此“端”与《几何原本》所说的 “点”义同。《墨子?经说上》又云:“端,是无同也。”b也就是说,点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最小单位,它同古希腊的“原子”概念无异。文中“*前者”则指构成物质*原始的东西,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就认为,宇宙起始于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引力无限大、时空率无限大的点 c。《几何原本》这样定义“点”的概念:“一线的两端是点。”d有学者解释说:“端即点也;体之无序,即所谓线也;序如东序、西序之序,犹言两旁也。”e尽管学界对这个解释尚有争议,但“端”应当包括两种含义:一是线的两端(亦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二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故《墨子?经说上》载:“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f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线段(即尺)如果一半一半地分割下去,*终会得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点(即端),这个点便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在几何学上,由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即线。对于线段或线面与线段或线面的几何关系,《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g此处的“平”既指平面,也指线段,就是说两条平行线或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又说:
  “直,参也。”h从字面上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平面内三个不重合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反观人类的生活实践,“三点一线 ”应用*多的实例就是瞄准射击中的标尺、准星和目标三个点必须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而《海岛算经》的测高与测远也是应用了三点共一线原理。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四大元素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图景。《墨子?经上》云:“体,分于兼也。”a这是数学与管理学相互结合的一个**命题。“体”是指部分,“兼”是指整体,整体分开就是部分,部分的组合就是整体。从这个层面看,王闿运先生所言,似有一定道理。他说:“体者,众端所合成,端积成体。”b而管理学中的整体与部分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那里就变成了总目标与分目标的有机统一,即目标管理的合理拆分是有效完成总目标的必要手段和方法,因为“对于大目标的拆分,目标金字塔呈现得很清楚:越往下层,目标越细碎,数量越多,‘单细胞任务’组成了‘金字塔’的底部;越往上层,目标越趋近整体,数量越少,直至聚合成一个大目标,形成‘金字塔’的尖端”c。
  2.对圆、方等几何形状的认识
  世界万物都有一定的形状。公元前 4世纪,柏拉图认为,宇宙中*完美的形式是圆形,而圆形也就成为*高的几何形式。《墨子?经上》云:“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一个中心,“同长”即圆周到中心的距离等长。在古希腊,《几何原本》这样定义圆的概念:“圆是由一条线包围成的平面图形,其内有一点与这条线上的点连接成的所有线段都相等。”“而且把这个点叫做圆心。”d与柏拉图从圆球的性质推论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观念不同,墨翟将圆的性质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实际过程之中,如圆周率的计算。故杨向奎先生曾经解释《墨子?经上》“直,参也”的内涵说:
  “圆三径一”是中国古代数学上圆周率的粗率。过去之所以未作出这种解释,是忽略了“参”字的古代用法,中国古代“参”字用法不同于“三”,而是三分之一 因之“圆,直参也”,即圆三径一之约称,虽属粗率,但在当时还未发现密率。阿基米得(德)的圆周率同于何承天的“约率”,较墨率为密,但已晚于墨家一二百年。
  尽管这是一家之言,未必合乎墨子的文本之义,但墨子对圆周率的重视是可以肯定的。如《墨子?大取》载:“小圆之圆,与大圆之圆同。”a这句话可以从逻辑学的角度解释,也可从数理科学的角度解释。从后者的释义看,将“同”释为一个常数不无道理,即墨子的意思是说:“小圆周长与直径之比和大圆周长与直径之比是相同的。”b那么,这个相同的数值到底是多少?墨子时代取圆周率 π = 3,事实上,在《九章算术》之前,人们都取 “周三径一 ”之值。东汉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圆周率的数值要求越来越精确。于是,刘歆受王莽之命制作了一个铜制圆柱形标准量器 —律嘉量斛。根据其铭文所载,人们推算出刘歆当时已经算得 π = 3.1547,遂成为后世科学家进一步寻求圆周率精确值的先导。
  《墨子?经上》又载:“方,柱隅四欢也。”c《墨子?大取》更载:“方之一面,非方也。”d孙诒让释:“言方幂与方周、方体不同。”可见,墨子对多面体的认识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知识。
  (二)《墨子》书中的数学实践工具
  1.一般几何测量工具——规和矩
  规和矩产生的具体年代尽管尚待考证,但至少公元前 15世纪的殷墟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 “规”和“矩”二字,《孟子?告子上》载:“大匠诲人必以规矩。”e与孟子同时代的墨子,作为春秋末期的一位著名 “大匠”,他对规和矩的认识更加具有理性色彩。《墨子?经说上》云:“圆,规写攴也。”f这是讲用规作圆的方法,“攴”孙诒让校正为“交”,即用圆规绕中心旋转一周使起点和终点相交便绘作一个圆形,日常生活中工匠应用*多。墨子又说:“方,矩见攴也。”g此“方”是指由四边和四个直角构成的平正图形,而用矩作方形必须使四条直线和四个直角相互正交。

展开
目录

目录
古代科学思想
《墨子》与墨翟的古典管理数学思想 吕变庭 潘思远 /3
试论北宋著名学者刘敞灾异观 李雪楠 张艳 / 15
刍议沈括“性命之学”与古代科技的关系 霍君 / 26
医学史
月令体农书中人类医药知识书写特点探析——以《四时纂要》为例 李伟霞 / 41
宋代官修类书《太平广记 医部》中医药学知识的内容、来源与传播 韩毅 / 55
中国古代蒙古族传统医学中“牛腹疗法”初探 孙伟航 / 79
中国近代西药学译著《西药大成》中的“泻药”探析 文健 / 86
浅谈中西医诊治疾病上的结合与发展 武晨琳 / 108
生物学史
唐宋时期生物学书目分类体系的流变考察 张彤阳 / 119 
“菊落之争”的中国传统博物学之思 郭幼为 / 140
古代手工业
从考古遗存看东北地区辽金时期冶铁业发展与交流 孟庆旭 郭美玲 / 153 
南宋、金时期金属货币显微观察分析—以铜钱为例 孙斌 / 163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
试论科学技术史研究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 闫星汝 / 199
蒋梦麟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基础科学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刘钰 熊岚 / 216
国家政策导向下的地质中专教育(1949—1976年) ——以武汉地质学校为中心的考察 卢子蒙 朱昊 / 228
史实考补与文献整理
《水经注》载记 “汉中山王故宫”相关史实考补 崔玉谦 耿燕辉 / 247
《检尸考要》介绍与整理 王茂华 王语婷 贾玉灿 / 252
《北洋海军来远兵船管驾日记》介绍与整理 贾玉彪 贾玉晓 王茂华 / 289
《工程纪略》介绍与整理 梁锦雪姚建根 / 330
书讯与研究综述
《探史求新:庆祝郭书春先生八十华诞文集》前言和目录 邹大海 郭金海 田淼 / 361
《建筑学报》1954—2021年中国建筑史类论文综述 姚慧琳 / 367
大音希声大美当言:中国古代弹拨类乐器工艺研究回顾与展望 赵晨冰 米新丽 / 38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