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及成果就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了培养和造就这样的人才,我们必须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并激发他们去思考、去质询、去探索、去追求、去创造,去开展科学研究。在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和提高他们科研素质及科研效率的过程中,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关键环节。
纵观历史,批判性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缘起。从古希腊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运动时期,再到现代,一代又一代创造知识的智者,无一不是杰出的批判性思维者。他们作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批判性思维者,尽管所处时代不同、研究领域各异,却都创造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或科技成果。批判性思维者以一种合理的、反思的、心灵开放的方式,思考已有的知识成果,包括理论与假设,进而进行清晰准确的表达、逻辑严谨的推理、充分合理的论证,并且始终保持一种独立的思辨精神。
批判性思维始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倡导探究性质疑(probingquestioning),开启了批判性思维的先河。他要求人们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澄清他们思考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辨别不同的信息,然后检验其可靠性及其来源,质疑任何论述中所包含的假设,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理,探查所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整理支持某一论点的理由和证据。通过提问,揭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信念背后的假设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答案(帕克,2015)。
毋庸置疑,人类理性的伟大力量,不是依傍这个世界亦步亦趋,而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自己的自由世界。正如黑格尔(1980)所言:“思辨科学对于经验科学的内容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加以承认与利用,将经验科学中的普遍原则、规律和分类等加以承认和应用,以充实其自身的内容。”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越是需要以知识作为认识的前提就越需要保证知识的现实性,而要保证知识与现实世界的一致性,就要不断推进知识的进步。黑格尔的辩证法把康德的“纯粹理性”真正发展为“批判理性”,正如马克思所言:“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直到今天,“批判理性”仍在发挥其卓越的认识功能,即需要通过批判保障知识的“真”,进而保障由知识推出的结论的“可靠性”,这就是现代的批判性思维(王彦君,2020)。当然,就批判性思维的本质而言,这里的“真”和“可靠性”也是值得批判的相对概念。
现代批判性思维的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反省性思维”(杜威,2010)。反省性思维本质上是对假说的系统检验,包括问题的定义、假说的提出、观察、测量、定性和定量分析、解释、用进一步的实验检验暂时的结论等。其基本焦点是,解决人们所面临困惑的可能方法就是提出的假说,反省性思维关注思维的因和果。通过假设质疑和后果检验,可以从智力的刻板中解放出来,给予自己在智力自由中进行不同选择并据此开展行动的力量(帕克,2015)。
下面我们将会给出批判性思维的具有普遍性的定义。对于教育学而言,在教学法的文献中,虽然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详细定义各种各样,但广义而言,它们大都是杜威(Dewey,1916)教育学观点的详尽阐述、扩充和完善。批判性思维也是组织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核心原则。杜威认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源于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投入:“只有亲手去与问题本身搏斗,探寻和找到自己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才真正在思考。”爱因斯坦(1976)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总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目的,而批判性思维正是达到此目的所需的根本能力和途径。所以,本书作为科学研究的入门教材,将批判性思维贯穿全书各章。第1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与困境”,阐述研究生为了能够担当起建设科技强国的重任,就需要将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在进入科学研究大门的过程中以及将来的整个学术生涯中,解脱面临的困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能力。第2章“怎样进行批判性思维”,阐述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批判性思维可以有效地提升精神能量和思维多样性,同时降低思维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创造力。第3章“个人创造力的培养与提升”,系统地阐述怎样培养性格的多样性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来提高个人创造力。第4章“论文写作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阐述学术论文撰写是构建和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强有力工具,而学术论文的发表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所获得的成果。这种因果关系将批判性思维这一抽象的概念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第5章“科学研究的选题”,阐述通过批判性思维,寻找到*有潜力的科学研究课题。第6章“学术成果的多样性及其结构”,阐述怎样通过论点主导式写作、自上而下的论文结构构建批判性思维,从而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研究计划、学术论文和项目申请书的创新性。第7章“引言的功能及撰写”,阐述引言的功能就是“引”出创新基础,“引”出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拟检验的科学假定。撰写引言是科学研究活动中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基本的手段,也是撰写研究计划、学术论文和项目申请书的核心步骤和基础。第8章“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阐述设计实验和制定研究方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中*主要的原则是,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是为实现研究目标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服务的,所以必须首先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再次强调论点主导式写作的重要性。第9章“学术论文的结果与讨论”,阐述结果部分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实现了研究目标或解决了科学问题后获得了哪些结果?引言中提出的科学假定或要辩论的观点是否得到证实?而讨论部分主要回答的问题是:所获得的结果显示出哪些原理、关系、一般性结论?揭示了什么机理和规律?与本领域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较,这些结果有何特色和创新性?同样,这里强调论点主导式写作,紧扣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10章“提高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写作能力”,学生进行学术写作和批判性思维活动时,必然涉及文献阅读的问题。由于大量高水平的学术文献是英文,而主流的学术文章目前主要是向英文期刊投稿,所以英文文献阅读、综述及英文写作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功。特设此章来帮助文献阅读者提高英文文献阅读与英文写作能力,通过分析学生文献阅读困难的原因以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阅读者。第11章“探索性写作: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温床”,具有创新价值的批判性思维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训练和积累的产物,所以除了上面介绍的学术论文撰写(即正式写作)是构建和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强有力工具之外,该章还介绍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多样性写作活动,即各种非正式写作练习(如课堂写作、写日志、读书笔记等),以及小组学习活动等,以其作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温床。第12章“学术论文的修改和学术成果的发表”,学术论文的发表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所获得的成果,前面的章节主要解决论文写作的高层次问题,即集中在论点、概念、文章的发展和总体的清晰度等问题,以及文章是否按从上而下的结构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本书的重点,而该章介绍论文反复修改过程和论文发表的相关问题。还讨论了学术成果发表的另一种方式—学术交流。第13章“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帮助科研入门的研究生解决由于认知不成熟所造成的“非故意剽窃”问题,同时指出故意剽窃的罪恶及其根源。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虽然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但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却是研究生科研入门的必修课。第14章“对批判性写作课程的教学建议”,这些教学建议帮助开设此课程或将批判性写作结合到其他课程的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处理好工作负担。第15章“批判性写作课程设计案例”,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核心,提供了一些课程设计的例子,建议将本书作为为刚入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必修课教材,并按本书内容进行教学。第16章“对本书及所设课程的评价和建议”,就批判性思维而言,一切问题都是开放的,所以我们也希望本书是开放的,“海纳百川”,通过广泛吸纳各种评价和建议,使本书的质量不断提升。
抓住以下三条主线,将有助于系统地把握全书内容。思维主线:批判性思维贯穿于一切正式写作和探索性写作活动中,其核心目的是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并*终结出科研硕果。行动主线:不断思考、不断写作、不断修改,千锤百炼是贯穿于一切写作活动之中的行动路线。成果主线:研究计划—学术论文—项目申请书。在研究生培养初期,正式写作的成果是研究计划,它是项目申请书的“微型版”或“精致版”;然后,正式写作的成果是在研究计划基础上完成的学术论文;在研究生培养后期,为撰写项目申请书(即研究计划的“扩展版”)打下坚实基础。而探索性写作则是培育这些成果的温床和沃土。希望研究生在自己科研的成长过程中,始终贯彻思维主线,实践行动主线,实现成果主线。
虽然本书是针对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要求来设计的,但是所讨论的几乎所有核心问题都是科研工作者所关注的共同问题。如果您是正在苦苦找寻打开科研大门钥匙的莘莘学子,本书就是为您而写;如果您是一位力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科研工作者,本书也是为您而写;如果您是一位大学教师,本书也能为您提供服务,它既有助于您指导学生,也有助于您将批判性思维的理念与方法贯穿到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中。简而言之,如果您是一位致力于以创新为己任的思考者,本书正是为您所写。
总之,本书既可以作为研究生学习开展科学研究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指南”。不过,我们更愿意将本书作为帮助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入门教科书。试想,如能尽快将一大批梦想进行科学研究的学子成功带入科学殿堂,功莫大焉!
虽然本书是直接针对研究生培养的教材,但也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前修习或阅读,加上导师必要的指导,将有助于高年级本科生理解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结构的本质,提高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认识,从而提升其科研素养。
此外,因为本书所讨论的内容既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的教育方法,读者对象有时是研究生,有时又变成了导师或者指导批判性写作课程的教师,所以希望研究生在阅读本书时能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科研工作者,一个是教育工作者,你们中大部分人确实会成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样,既能将批判性思维的理念贯穿到自己当下的科研工作中,也能将其贯穿到未来的教育工作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