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女性气质注定与科学格格不入
章梅芳 吴慧
章:这个“南来北往”对话栏目,是专为《科学时报·读书周刊》而开的。因为都是与科学多少打些交道的女性,所以,第一次对话,就先谈谈科学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吧。
科学界的女子,时常保持严肃的面部神情,戴着深度的近视眼镜,发式简单甚至常有些凌乱,看起来很古板;衣着也常是实验室里统一发放的白袍子,轻松时最多是衬衫和仔裤,总之是偏男性或至少是中性的打扮;似乎只有这样,才像个真正的女科学家;如若浓妆艳抹,或身着飘逸长裙,那显然是很不妥当的。科学界的女子,在性格上也常是十分坚毅执着的,有着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刚强和韧性。这些都是文学与影视作品塑造的女科学家的一般形象,至于现实中的女科学家究竟是何种装扮、哪种性格,有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只是,为何文学与影视作品要这么来刻画和宣传女科学工作者,以至于她们的上述形象变得那么深入人心?
吴:你的描述,让我想起少年时代教室里经常悬挂的居里夫人的画像,严肃的神情,有些雀斑的脸庞,小卷毛,除了不戴眼镜。
我被你问得一时无法归纳出答案。就让我们先回忆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女科学工作者形象吧。在小说《人到中年》中,女眼科医生陆文婷的形象是朴素而寒碜的,衣服的袖口是补过的,裤子的膝盖处也是旧得发白的。她也不爱好文艺,职业习惯让她远离诗歌的幻想。中性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是她的沉静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性格投射,另一方面塑造出了对科学工作者的敬畏感。
章:近来,清华大学刘兵教授的弟子中就有人专门研究居里夫人的形象问题,结果也发现大多数的居里夫人传记都倾向于将她描绘成你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或许,男性化或中性化的装扮以及不食人间烟火的性格特征,会帮助这些女人躲避因性别而带来的偏见和尴尬?
某些调查研究表明,在物理学家或工程师的圈子里,女性往往不能和她们的男同事一起用餐,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非议。可见,尽管这些女性在衣着外形上打扮得与她们的男同事没两样,结果无形的性别边界依然还在影响着她们的工作与生活。当然,如果她们不这样打扮,而是充分展示自己的女性气质,那情形想必就会更加糟糕了。
我在想,这其中的原因恐怕还在于科学本身,科学的气质决定了科学共同体的气质与工作氛围,而这种气质恰恰被认为与女性气质相对立。
吴:《暗算》中的女数学家黄依依真是一个执拗的反例,起初她几乎是以艺术家的形象生活在科学家群体中,衣着活泼,情感细腻,还颇有些风情。虽然从一开始,她为此就付出过代价。黄依依被委以重任,主要并不是安在天录用了她,而是机缘巧合地受到重要科学家的推荐。时过境迁,曾经脖颈下的丝巾后来绑在了发辫末,不再生气勃勃地展示着一个女性的浪漫情怀。她自然而然地被领导称为黄研究员,而不再是黄依依,也终于变得与身边的男性科学家群体合拍了。她的女性形象消解了,故事也结束了。
在文学作品和女性科学工作者之间,要仔细分析的话,可能存在着好几个问题。你已经很直接地提出了两个,第一是为什么作品传达出的女性科学家形象是这样的,第二是女性科学家本身从事科学工作时的窘境。我想接下来至少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女性科学工作者的不完全相同于男性的研究方式,一是文学作品是否在挽救被自己设置成中性的女性形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