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从个人兴趣到大科学时代/1
1 古代科学研究/3
2 科学实验与实验科学的兴起/4
3 伽利略与近代实验科学/5
4 有组织的科学活动/6
5 大科学时代到来/7
6 曼哈顿计划/8
7 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建设/9
8 美国国家同步辐射光源/10
9 近红外可扩展波荡器系统开发/11
10 德国的科研基础设施/12
11 英国的科研基础设施/13
12 中国的大科学基础设施/14
13 中国的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历程/15
14 中国的大科学基础设施类别和功效/16
15 中国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17
第二章 子午工程/19
1 什么是子午工程/21
2 巧妙构建“空间观测网”/22
3 子午工程名字的由来/23
4 子午工程突出贡献者之一——魏奉思院士/24
5 太空是空的吗?/25
6 太阳是一个能量源泉/26
7 神秘的日地空间系统/27
8 其他行星对地球空间会产生影响吗?/28
9 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盔甲”/29
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30
11 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31
12 太阳黑子对地球生物的影响/32
13 太空中也有垃圾/33
14 日地空间变化对航天器的威胁/34
15 不一样的空间天气/35
16 从天文观测到日地空间探测/36
17 空间天气预报/37
18 子午工程与空间天气预报/38
19 子午工程探测的物理量有哪些?/39
第三章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41
1 “灾难制造者”——中微子/43
2. 中微子“眼中”的地球/44
3 70年中微子研究发展历程/45
4 宇宙的诞生/46
5 中微子未解之谜/47
6 “看见”中微子/48
7 中微子振荡/49
8 寻找新的中微子/50
9 中国中微子实验水平/51
10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优势/52
11 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的结构/53
12 中微子实验的基本要素/54
13 中微子实验的法则/55
14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成败的关键/56
15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成就/57
16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的中国制造/58
17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突破性成就/59
第四章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61
1 古代人对宇宙的想象/63
2 中国古代三大宇宙模型/64
3 视觉的原理/65
4 望远镜小史/66
5 天文望远镜历史风云人物/67
6 施密特的折返式望远镜/68
7 大型望远镜的发展/69
8 王绶琯和苏定强的突破/70
9 LAMOST概貌/71
10 主动光学技术/72
11 光谱巡天/73
12 LAMOST的技术攻关/74
13 克服困难,跨越阻力/75
14 寻找观测天区/76
15 夜间工作/77
16 图像分析/78
17 望远镜维护/79
第五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81
1 微观世界究竟有多小/83
2 发现微小粒子的方法/84
3 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85
4 中国高能加速器的坎坷起步/86
5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87
6 北京谱仪实验崭露头角/88
7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结构——巨大的羽毛球拍/89
8 对撞机的安全性问题/90
9 火眼金睛辨粒子的北京谱仪/91
10 北京谱仪的探测目标/92
11 高速度大容量的计算中心/93
12 验证轻子普适性大显身手/94
13 “北京革命”——R值测量/95
14 同步辐射的发现/96
15 高压力下的奇妙世界/97
16 蜈蚣草的奥秘/98
17 神奇而不神秘的超导技术/99
18 发现恶性肿瘤的“神探”/100
19 助力食品安全的利器/101
20 用“透视眼”还原历史真相/102
21 让“隐形杀手”无处遁形/103
第六章 “科学”号海洋综合考察船/105
1 海和洋/107
2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108
3 黑潮暖流/109
4 海洋资源/110
5 郑和下西洋/111
6 探秘深海/112
7 “科学”号科考船/113
8 船舶的吨位/114
9 船舶的分类/115
10 系泊设备/116
11 动力定位/117
12 电力推进/118
13 球鼻艏和短宽形船体/119
14 热带气旋和台风/120
15 一人驾驶桥楼/121
16 “科学”号的自持力/122
17 海水淡化/123
18 海底地形探测/124
19 海上生活/125
20 “科学”号上的垃圾处理/126
21 热液生态系统/127
22 可燃冰/128
23 冷泉/129
24 海山生物假说/13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