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层传播论/中国新闻学丛书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4954390
  • 作      者:
    作者:张慧瑜|责编:聂会佳
  • 出 版 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基层传播、新闻社会史和非虚构写作等,获得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人文类比赛三等奖。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E))访问学者(2015—2016)。出版专著《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主体魅影: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等。近些年在《读书》《开放时代》《电影艺术》《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南风窗》《Javnost: The Public》《The Lines: Asian Perspectives》等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教育部社科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北京市社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曾获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首届视听传播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论文一等奖(第11届)、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三等奖等。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研究员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基层传播是研究基层空间里的传播行为,是以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基层治理为基础,探究传播参与基层实践的中国经验。基层传播不仅考察信息扩散到基层的过程,而且反思媒体、媒介在基层发挥的社会功能。由于中国长期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革命和改革的方式完成现代化转型,基层传播在基层社会改造和动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传播有三个鲜明特色,一是基层传播依靠政党和行政来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组织传播;二是基层传播的功能不仅是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借助基层媒介完成群众动员;三是基层传播高度介入基层发展和社会建设,是一种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传播学。本书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从理论角度探究基层传播的历史来源、媒介形态和社会功能;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是研究基层传播与根据地时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之间的关系,分别以无线电、群众写作、门板报、新闻摄影、华北电影队为典型案例,呈现流动的媒介、逆向流动的主体塑造流动的根据地的历史经验;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则研究基层传播与生产宣传、公共卫生宣传、社会教育、当下社区营造等不同领域的互动关系。基层传播通过政治介入、社会革命、文化教育等基层“化”手段,实现基层社会的媒介化、公共化和社会化,让普通百姓、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空间的多重主体。可以说,20世纪中国形成了丰富的基层传播实践,小到黑板报、宣传栏、标语、口号,大到广播站、县级电视台,再到基层社会广泛存在的联欢会、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多样态的群众文艺活动。这些基层化媒体积极参与基层事务的管理、协调中,是基层单位公共化、社会化的平台。在基层传播中有一种从上到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发达到边远区域的干部、医务、文艺、技术等专业知识分子,这些逆向流动的主体通过文化站、技术站、流动文艺演出等方式,使得信息、文化、技术与基层群众产生密切的互动,是弥合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实践。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基层传播概述
第一节 基层、社区与底层
第二节 基层传播的概念
第三节 基层传播的类型
第四节 新形态:网络基层传播
第二章 基层传播的媒介形态与国家治理功能
第一节 基层传播的媒介化
第二节 基层传播的去媒介化
第三节 基层传播的再媒介化
第四节 基层传播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章 基层传播与乡村发展
第一节 基层传播与信息的逆向流动
第二节 城乡互助与内生性乡村发展
第三节 逆向流动的主体与扶贫攻坚的中国经验
第四节 典型报道、现实主义题材与发展传播学
第四章 基层传播的理论来源与历史实践
第一节 从宣传角度理解《解放日报》改版与延安“讲话”
第二节 “好好利用报纸”:现代媒介的中国化改造
第三节 多功能“信使”:逆向流动的知识分子
第四节 从水到网:基层传播的历史启示
第五章 基层传播与流动的根据地
第一节 时间与空间的辩证法
第二节 流动的空间,流动的根据地
第三节 流动的媒介,流动的艺术
第四节 从流动的空间到空间的流动
第六章 “从无到有”:根据地时期无线电通信网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红军早期无线电通信网络的兴起
第二节 无线电:根据地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媒介学基础
第三节 “从小到大”:冀中根据地无线电通信网的建立与发展
第四节 经验与启示:从弱者出发的辩证法
第七章 以写作为媒介:基层传播与群众写作运动
第一节 “‘做什么’就‘写什么”’:李文波营长写作的故事
第二节 “人民的报纸”:群众写作对大众媒体的改造
第三节 “善于利用报纸工作”:写作参与基层传播
第四节 以群众写作为媒介的基层传播
第八章 流动的“自媒体”与基层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从固定的黑板报到流动的门板报
第二节 门板报的组织机制与写稿的“根据地”
第三节 门板报的社会功能:“记好学好运动”与数字化管理
第四节 基层传播与根据地时期基层连队的新闻宣传机制
第九章 逆向流动的主体:双重改造与共情式创作
第一节 空间转移与逆向流动的主体
第二节 主体改造与可见的“生产”
第三节 共情式创作与“实践-文艺-实践”的辩证法
第四节 技术改造:“不利条件下”的摄影实践
第十章 逆向流动的基层传播:
从“帐篷话剧”到华北电影队
第一节 “帐篷话剧”:根据地文化传播中的“启蒙”与“信息流动”
第二节 从抗敌剧社到华北电影队:“剧影结合”的传统
第三节 华北电影队:“一辆马车上的电影制片厂”的形成
第四节 根据地时期文化传播的经验
第十一章 生产宣传:内嵌于生产的基层传播
第一节 生产宣传:服务于生产的新闻实践
第二节 理论来源:列宁党报思想与《解放日报》改版
第三节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生产宣传与组织动员
第四节 中国现代历史塑造的发展新闻学经验
第十二章 卫生宣传:公共卫生、群众路线与基层传播
第一节 基层传播与公共卫生宣传
第二节 内嵌于生产的健康传播
第三节 空间再造与流动诊所
第四节 群众路线与卫生宣传相结合
第十三章 社会教育:性别、主体改造与基层传播
第一节 “新冬学”:晋冀鲁豫根据地冬学运动的调整
第二节 “火车头”:冬学运动、群众民主与基层治理
第三节 “教育与生产结合”:冬学运动与基层传播
第四节 基层空间与主体的双重改造
第十四章 社区营造:新工人、文化书写与基层传播
第一节 以文学为媒介:新工人文学的显影
第二节 在“别人的森林”里创造新工人文化
第三节 皮村文学小组:“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第四节 遍地“村歌”:城乡互助中的音乐实践
附录一重返根据地:以基层传播为方法
第一节 以文学为底色,从事影视文化研究
第二节 重返根据地,以基层传播为方法
第三节 教学相长,以非虚构写作为媒介
附录二(访谈):基层传播与20世纪中国新闻传播实践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