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媒介使用:数字化生存能力
第一节 内涵解析
一 新的知觉能力:技术想象能力
二 媒介赋权:受众个体的激活
第二节 问题面向:人文与技术关系的失衡
一 碎片化传播的“常态化”
二 娱乐传播的“偏向化”
三 情感传播的“主流化”
第三节 关系的重构:数字化生存能力的提升
第二章 媒介关系:人机关系的重构
第一节 机器信任:媒介技术重塑社会信任的传播学溯源
一 新媒介即关系
二 从知识权威到参与协商
三 科学理性的胜利
四 技术性与人文性合一
第二节 人机关系的新演进
一 从实体到关系:后人类时代的人类与机器
二 主体性:数字化存在与人类的存在方式
三 具身性:人类主体和数字主体的关系呈现
四 共生性:人机关系的共进化
第三节 后人类主义:一种批判主义的话语分析
一 赛博朋克的内涵
二 后人类主义话语呈现
三 技术决定主义的两条路线
四 批判主义的后人类主义计划
第四节 人机关系的未来图景对人类传播的影响
一 未来已来:人机关系的变换诉求
二 超人类主义的局限性
三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契机
四 基于新人类主义的未来人类传播
第三章 媒介现象:社交媒体使用与文化实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研究
一 社会比较、主观幸福感以及共情
二 制约主观幸福感提升的因素分析
第二节 公共舆论与反向评价
一 从共情视角解读舆论的情感化偏向
二 公共舆论的解释现象学意义
第三节 作为流行与反流行的文化实践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流行与反流行:文化实践的问题面向
三 建构合理的文化实践
第四章 媒介转向:听觉文化的建构与文化昌盛
第一节 以互联网媒介为中心的听觉文化的建构
一 第二口语时代的开始
二 听觉文化的回归
三 听觉文化推动消费主义的进阶
四 新媒介时代听觉文化的建构
第二节 文化昌盛的关键
一 概念辨析
二 “事业”与“产业”
三 文化昌盛的根本之路
第五章 媒介教育:人的主体性重构
第一节 技术复制时代主体的变化
一 学界对Aura概念的界定
二 本雅明论著中“气韵”的概念
三 气韵的消逝:对象艺术作品形式的变化
四 对象与主体合演的“新的知觉任务”
第二节 技术图像符号的认知失真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认知失真表征为后文字文盲现象
三 从技术图像本质探究认知失真的成因
四 认知失真的加速化
五 再启蒙:回归“原初”的学习力
第三节 远程通信社会(Telematics Society)的新图景
一 数字媒介时代再议“童年消逝”说
二 “童年消逝”的遏制与“新儿童”的诞生
三 文化对技术的超越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