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核中,五个地市拿到一等奖,四个属苏南、准苏南(南通虽在江北但紧邻上海),加上一个苏北的徐州,优势各不同,各有“代表性”。所以初稿中,我们考虑以五市为代表,重点突出最能代表苏南的苏州市,“故事点”则选择太湖之滨的“刺绣之乡”镇湖。在寸土寸金的苏南,能把镇湖这么一大片区域作为不开发区,重点发挥其生态、富民功能,确实能生动体现新发展理念。
初稿到了地方部,部领导认为五个市均衡发力面面俱到,限于篇幅既影响故事性,也弱化了典型性,建议我们深入提炼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用小切El揭示大主题,多讲故事淡化工作味。
这个最具代表性的“点”该怎么找?我们讨论后认为,除了“代表性”,还必须有“说服力”。谁都知道苏南发展基础好,苏州又在全国地级市中多年领跑,把一块区域限制开发,苏州有这个实力,但对江苏其他地区和全国各地来说,发展还是第一要务。因此,苏州镇湖这个点,看起来很有代表性,但缺乏说服力。
思路一变,我们从“说服力”的角度再考量,就觉得应该把点选在地处苏北的徐州。徐州是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历史包袱重,经济增速更是全省靠后,却在全省首次考核中拿到了一等奖,其中的意义值得深思。到徐州深入采访,发现徐州这些年并没有因为GDP压力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速,而是将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民生改善、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工作综合推进,较好地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只要专注高质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也有高光时刻。”江苏省发改委的同志说,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代表性”的全面认识:从五个一等奖中选出一个是代表性,从苏南五市之外的苏北八市选出一个来,更是代表性。
从苏南转到苏北采访,又经历了一个对“点”的认识深化过程。在徐州采访期间,地方同志带我们去了很多点,不少都是他们引以为豪的高大上的典型企业,有老牌高端制造企业徐工,有消防机器人制造、光刻机制造等高新技术企业,还有从小工厂发展到行业领军的上市企业等,亮点虽然很多,但是与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关联度不够高。“能代表徐州的转型发展之路吗?”晚上边翻阅采访笔记边反复问自己,我觉得许多企业都不具备较强的说服力。
于是我一边上网查线索,一边与当地宣传部的同志沟通情况:徐州作为“煤城”,煤炭企业都干什么去了?基本都去国外或西部进行资源开发了。都走了吗,留下来的呢?前几年我们采访不还有热电企业用煤矸石发电吗?现在怎么样了?对了,企业还在,基本把煤矸石消化掉了。那有什么新情况吗?哦,他们刚利用煤电资源建了一个大数据产业园……
有了!
于是,一个煤炭企业由挖煤到循环经济,再到大数据产业的转型发展之路开始清晰起来,当年被挖得千疮百孔的塌陷区现在变身美丽的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具体可感。有了庞庄煤矿、华美热电这样极具代表性、说服力的案例,剩下的就是如何故事化呈现了。在当地宣传部同志协助下,我们最后又筛选出一位从矿山到热电厂,再到大数据产业园的亲历者作为重点采访对象。于是,普通科技人员武家龙的个人经历,生动演绎出一个城市想着高质量迈进的历史变迁。
P4-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