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7335
  • 作      者:
    编者: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责编:周辉//张丽君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科学传播界权威资料整合,年度科普传播经验的集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关于2021年度中国科学传播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对中国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电影、展览、科普活动、科学教育等方面科学传播情况及科学传播政策与科学传播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和评价,并对中国科学传播事业发展提出若干建议。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第二次编撰的关于中国科学传播的年度报告,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视角新颖、资料翔实,对中国科学传播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和深度解读,同时附录了国际科学传播研究报告及2021年度中国科学传播大事记,是一份富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专题研究报告。 本书适合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及社会大众阅读,同时适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中国科学传播综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围绕建党100周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开展了科技发展百年征程的科学传播活动;国家正式出台“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简称《科学素质规划》);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对全国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但是中国科学传播界在科学防疫中,大力加强科学传播,开展群众性科技活动,表现得可圈可点,创作发表了一批优秀科学文章,出版了一批优秀科普图书,制作了大量科普影视作品,发表了海量的网络科普作品,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传播活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以及大学科技设施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构筑了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科学传播网络体系,满足了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科学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疫情防控下的中国科学传播书写了别样的精彩,在世界科学传播中发挥了独*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科学传播概况
  1. 媒体融合角逐科学传播市场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与工作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现,改变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一些方面。中国各类媒体开始适应变化中的社会,在科学传播方面开始顺应变化,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方法,持续发力,角逐科学传播市场。
  中国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有雄厚的专业人才优势,长期从事科学传播,形成了丰厚积淀,在选题策划、内容精耕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在坚守传统媒体的同时,开辟新媒体平台,实现融合发展。
  中国众多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媒体具有快速发布、广泛覆盖的优势,成为当前科学传播的第一方阵,科技新闻、事件几乎都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最先披露报道,成为科技信息发布最快、影响最大的媒体集群。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学校、科学组织、知名人士纷纷加入到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行列之中,科技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传统媒体已经形成新闻信息先发网络版,再用传统媒体报道的全新传播形态。无论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还是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莫不如此。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日趋紧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新闻事件、社会热点及各类经济、民生话题均与科学技术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在于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科学知识,也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方面。因此在各种类型的广播电视节目中,科学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各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国科普统计(2021年版)》,2020年中国共发行科技类报纸1.58亿份,出版科普图书9 853.60万册,发行科普期刊1.31亿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12.83万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16.46万小时,共建设科普网站2 732个、科普类微博3 282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 632个。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共出版报纸1 810种。2021年度中国报纸总印刷量环比上升1.28%,出现了回升势头,为近十年来报纸印刷量首次回升。报纸的科学传播依托报业趋势稳步发展,各类报纸纷纷设置与科技相关的专题专栏。科学传播也促进了报纸的发展,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疫情防控科技攻关、载人航天、科技冬奥等系列科学传播相关报道,丰富了报纸的报道内容和版面素材,夯实了科学传播在报纸中的地位。专业报纸借助自身独*的资源渠道,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科学传播。极端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各地各类报纸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及时启动“应急科普”相关报道,如《光明日报》的《院士谈极端、突发气象灾害如何应对》等报道,《中国青年报》的《专家解读:云南青海两次地震类型不同 相对独立》等报道,《上海科技报》的《肺结节不是癌,随访和搁置都是治疗》等报道,为灾害或健康事件的应急科普提供了重要支撑,彰显了报纸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价值。
  科普期刊是全民科学阅读的重要载体。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20种获奖期刊中有《农村新技术》《少年科学画报》两种科普期刊。入选“2021年度中国邮政发行百强榜”的科普期刊有《祝您健康》《中国国家地理》《知识就是力量》《医食参考》《小哥白尼》《农村百事通》《家庭医生》《航空知识》《博物》《阿阿熊》等10种,占10%。2021年11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正式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科普期刊期均发行量2.37万册,期均发行量在10万册以上的有11种,超过平均数2.37万册的有57种,仅占22%,基本符合二八定律。271种科普期刊种类丰富,依据主要读者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以《博物》《科学大众》《小哥白尼》为代表的面向学生群体的有76种,以《航空知识》《兵器知识》为代表的面向特定领域爱好者的有54种,以《农家参谋》《农村新技术》为代表的面向农民读者的有20种,以《建筑工人》为代表的面向专业人群的有5种,其余116种都是面向大众的。
  2. 科学新闻发布频率达到新高
  新闻发布会成为发布科技成果、信息的重要形式,广受媒体、社会关注。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牵头的重大科技新闻发布具有权威性,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科技成为其年度发布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成为常态化的发布平台,疫情期间几乎每天都发布疫情防控信息。各类媒体报道疫情新闻成为常态。央视新闻联播每天发布疫情相关信息。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的科技新闻成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渠道。从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到重大科技成就展,乃至各类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技计划项目发布等。中国科协和各类科技学会、协会经常发布科技交流、科普活动的新闻,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发布平台;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及时发布的科技成果,成为科技新闻的重要辅助平台。
  3. 广播电视主导科学事件传播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66%。农村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26%,农村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52%。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0.67亿户,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的直播卫星用户1.48亿户。中国制作广播节目时间812.71万小时,播出时间1 589.49万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305.96万小时,播出时间2 013.99万小时。《2020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显示,通过电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分别为85.5%和74.0%。
  2021年上半年,中国音频用户规模达到7.31亿,渗透率达到51.8%,其中,广播节目用户达到6.38亿,在主要音频门类中位居榜首。中国公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6%。视频讲书和听书成为新的阅读选择,中国有三成以上(32.7%)的成年公民有听书习惯,较2020年的平均水平(31.6%)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成年公民听书介质的使用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移动有声APP平台、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智能音箱、广播(频率)、有声阅读器或语音读书机。
  通过对广播电视科学节目的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演讲人、解读嘉宾等身份在各种广播电视节目中“出镜”或“发声”的科技工作者数量明显增多,各类节目越来越多地邀请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节目的策划、顾问和审核等工作,直接参与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专业科技工作者超过千人。这一数字相对科技工作者队伍总体数量仍较小,但已经初步打破了在科学传播空间里科技界和媒体界之间的壁垒,形成了科技界与媒体界的良性互动。
  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要代表的科研机构是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科学传播主体,高端科研资源丰富,自办广播科学专栏,建成了包括“中国科普博览”“格致论道”“科学大院”“科院少年”等在内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国科学博览网站的“听听科学”是具有代表性的广播专栏之一,以传播不同门类科学知识为宗旨。线下科技馆的有声图书馆建设也初具规模。
  科技或科普主管部门组织科技资源并出资,由广播电视平台负责具体策划制作并提供播出平台。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频道、栏目常态化播出的科普类电视节目有21档,总计期数近4 000期,总时长超过2 000小时;制作播出了19期科普特别节目,总时长近1 800分钟。中国空间站的建立、首批航天员入驻、第二批航天员入驻等信息的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占据优势,其直播节目最为直观、全面,报道效果最好。建党100周年展览、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挖掘报道、太空授课等借助央视等电视直播,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视频直播科学传播效果最佳。

展开
目录

目录
一 中国科学传播综述 1
(一)中国科学传播概况 3
1. 媒体融合角逐科学传播市场 3
2. 科学新闻发布频率达到新高 5
3. 广播电视主导科学事件传播 5
4. 全民参与短微科普视频制作 7
5. 网络科学内容供给持续优化 7
6. 国家优惠政策助力科普事业 8
(二)中国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9
1. 科普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9
2. 线上科技交流成为常态 10
3. 短微视频构建学习场景 11
4. 两微一端成为主要平台 12
5. 科普图书创作水平提升 12
6. 科学绘本销量稳居前茅 14
7. 讲座论坛沙龙各领风骚 14
8. 科技展览吸引公众关注 15
(三)中国科学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1. 报刊经营面临新的挑战 16
2. 广电科学传播供给不足 17
3. 网络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17
4. 科学电影市场表现平淡 18
(四)中国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18
1. 提升阅读体验丰富互动效果 18
2. 发挥媒体优势推动素质教育 19
3. 革新技术观念建立科普品牌 19
4. 加强科学审核传播精准知识 20
5. 坚持科学导向引领行业风气 20
6. 注重品牌建设打造精品项目 21
7. 保护作者版权激励原始创作 22
8. 借助财政扶持强化科学传播 23
9. 建设科学传播职业人才队伍 24
二 中国报纸科学传播 27
(一)中国报纸科学传播概况 29
1. 报纸科学传播稳步发展 29
2. 报网融合凸显报纸价值 32
3. 影响回归难掩发展困境 32
(二)中国报纸科学传播特点 33
1. 坚守科学传播主流价值 33
2. 助力重大事件科学传播 34
3. 发挥专业报纸资源优势 35
4. 创新科学内容传播形式 36
5. 文章内容版式设计提升 36
(三)中国报纸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37
1. 休刊减版趋势难以逆转 37
2. 人才流失冲击核心积淀 37
3. 内容滞后弱化传播效果 38
(四)中国报纸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38
1. 夯实报纸科学传播能力 38
2. 深挖科学传播资源内容 39
3. 顺应媒体创新发展趋势 39
三 中国科普期刊科学传播 41
(一)中国科普期刊科学传播概况 43
1. 规模效益分化显著 43
2. 优秀期刊备受重视 45
3. 主题鲜明融合发展 46
(二)中国科普期刊科学传播特点 46
1. 主题内容丰富多样 48
2.“冬奥”科普精彩纷呈 48
3. 创新栏目优化选题 48
4. 优质内容促进发行 49
5. 媒体融合丰富供给 50
6. 科普活动独具魅力 51
(三)中国科普期刊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52
1. 经营发展普遍困难 52
2. 发展有赖明确定位 54
3. 同质内容泛化阅读 54
(四)中国科普期刊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54
1. 关注重大科技成果传播 54
2. 融合特定读者阅读体验 55
3. 加大科学素质教育内容 55
4. 创新科普期刊经营机制 55
四 中国图书科学传播 57
(一)中国图书科学传播概况 59
(二)中国图书科学传播特点 60
1. 少儿科普百科图书热销 60
2. 原创成人科普图书畅销 64
3. 聚焦热门领域年度焦点 65
4. 百科类别图书市场稳定 67
5. 医学健康书籍获奖居多 68
6. 图书开启“直播化”新常态 69
(三)中国图书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71
1. 引进作品多于原创作品 71
2. 读者阅读数量依然偏低 71
3. 科普作品评价标准不一 72
(四)中国图书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72
1. 支持繁荣原创科普作品 72
2. 扩大科普图书覆盖范围 72
3. 科学界定科普图书标准 73
4. 推动科普图书全民阅读 73
五 中国广播科学传播 75
(一)中国广播科学传播概况 77
1. 广播科学传播规模持续增长 77
2. 疫情期间广播科学内容热播 79
3. 广播科学传播主体愈加多元 80
(二)中国广播科学传播特点 84
1. 连接性:广播科学传播的宽度 85
2. 口语性:广播科学传播的温度 85
3. 对话性:广播科学传播的深度 86
4. 精准性:广播科学传播的细度 86
(三)中国广播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87
1. 科学内容资源分布失衡 87
2. 广播音频质量参差不齐 87
3. 广播深度融合仍在路上 88
(四)中国广播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88
1. 增加广播科学知识内容 88
2. 拓展广播科学场景服务 89
3. 促进广播科学公众对话 89
六 中国电视科学传播 93
(一)中国电视科学传播概况 95
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扮演“绝对主力”角色 95
2. 广播电视机构科普主管部门联手创新 98
(二)中国电视科学传播特点 100
1. 电视科学内容节目日益增多 100
2. 科技人员重视电视科学传播 101
3. 电视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 102
(三)中国电视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103
1. 新兴媒体冲击电视媒体平台 103
2. 电视科普市场发育依然薄弱 103
3. 电视科普人才成长空间受限 104
(四)中国电视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104
1. 理念层面:“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 104
2. 实施层面:“台网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104
3. 技术层面:“8K”“元宇宙”带来新形态 105
七 中国互联网科学传播 107
(一)中国互联网科学传播概况 109
1. 全民参与短微视频制作 109
2. 渠道丰富提升科学素养 110
3. 跨界合作发挥更大能量 111
(二)中国互联网科学传播特点 111
1. 通俗化:大众参与热情提高 112
2. 专业化:专业机构合作创新 112
3. 实用化:注重各类受众需求 113
4. 大众化:作品覆盖不同人群 115
(三)中国互联网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116
1. 价值导向多重 116
2. 作品良莠不齐 117
3. 破圈作品鲜见 117
4. 原创作品较少 118
(四)中国互联网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118
1. 加强科学审核 118
2. 坚持科学导向 119
3. 打造精品项目 120
4. 保护原创版权 121
八 中国电影科学传播 123
(一)中国电影科学传播概况 125
1. 政策鼓励促进产业投入 125
2. 竞争激烈市场潜力巨大 126
3. 制作精良传播效果显著 127
4. 媒介融合促跨平台传播 127
5. 科学家身份的认同回归 139
6. 科幻元素逐渐趋于理性 139
(二)中国电影科学传播特点 140
1. 政策支持科学电影发展 140
2. 科幻产业发展带动电影 140
3. 科幻元素的泛化与融合 141
4. 科幻电影制作投入上涨 141
5. 创新结构促进国际传播 141
6. 科学原理支撑剧情展开 142
(三)中国电影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142
1. 市场表现平淡缺乏亮点 142
2. 微小成本电影跟风模仿 142
3. 科幻剧情缺乏科学依据 143
4. 原创剧本质量整体欠佳 143
5. 编导人员科学素养偏弱 143
(四)中国电影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144
1. 技术创新促进影游融合 144
2.“元宇宙”布局新概念电影 144
3. 财政政策扶持科学电影 145
4. 主题IP衍生开发促消费 145
5. 科普创作转向职业发展 145
6. 注重不同学科知识融合 146
九 中国展览科学传播 149
(一)中国展览科学传播概况 151
1. 科学展览备受睹目 151
2. 展览主题契合热点 152
3. 展览开发形式多样 154
4. 线上展览受到重视 155
5. 流动巡展日渐活跃 156
(二)中国展览科学传播特点 157
1. 紧跟科技政策 更新热点主题 157
2. 着眼疫情现状 联动智慧展览 158
3. 凸显社会价值 馆校公平教育 159
(三)中国展览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160
1. 展览资源东西失衡 160
2.“重展轻教”问题突出 161
3.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161
4. 展品质量良莠不齐 162
5. 展览评估体系模糊 162
(四)中国展览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163
1. 增强科学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163
2. 促进公众与专业人员的双向交流 164
3. 丰富内容与交互策略的有机结合 164
十 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 165
(一)中国群众性科学传播活动概况 167
1.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167
2. 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168
3. 全国科技活动周 168
4. 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 169
5. 全国科普日 170
6. 科学之夜 170
(二)中国专题性科学传播活动 171
1.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 171
2.“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 172
3. 香山科学会议“科学传播”专题 172
4.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 173
5.“格致论道”科学文化论坛 174
6.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 175
7. 科学咖啡馆 176
8. 科普创作沙龙 176
9. 科学文化沙龙 177
(三)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特点 178
1. 政府举办大型科普示范活动 178
2. 科协举办多种形式科普活动 178
3. 科研机构设施面向社会开放 178
4. 科普竞赛吸引公众广泛参与 179
5. 公众喜好参与互动体验方式 179
6. 主要科普活动改为线上举办 180
(四)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180
1. 科普基础设施东强西弱 180
2. 科学活动缺少实验器材 180
3. 科普活动城乡落差较大 180
(五)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181
1. 加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81
2. 创新科普活动丰富内容形式 182
3. 重视互动科普展品研发生产 182
4. 媒体加大活动科学传播力度 183
5. 满足公众多样科技知识需求 183
十一 中国科学教育 185
(一)中国科学教育概况 187
1. 义务教育课后服务“5+2”全覆盖 187
2.“双减”政策促进科学教育提速 188
3. 科普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 188
(二)中国科学教育特点 188
1. 国内代表性研究成果 188
2. 国外代表性研究成果 189
3. 中小学校内科学教育 190
4. 学校外科学教育实践 191
(三)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