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媒体声誉应急管理研究/传媒与文化书系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5732706
  • 作      者:
    作者:刘海明|责编:沈刘红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电专业负责人,新闻传播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执行主任,新闻传播实务教研室主任。先后在电视台、报社和杂志社工作,发表新闻评论作品千余篇,发表CSSCI论文30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含重点项目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今社会,“风险”意识在每个行业都有所体现,不少行业甚至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在新闻传播的链条上,新闻机构同样面临着许多某些行业性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制度规避媒体可能遭遇的声誉风险。本书稿从当代社会的媒体风险开始,分析造成媒体声誉事件的原因,分析其内在的逻辑,把握其发展发展的规律。对于媒体声誉风险,有必要认识媒体应急管理的场域与力场。书稿将媒体声誉应急管理的“场域”分作内场域和外场域两个部分。针对媒体声誉应急管理的业务问题,书稿分别从媒体机构和媒体从业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从职业伦理角度提出通过自律和他律理性从事媒体工作,避免声誉事件的发生。
展开
精彩书摘
  (二)隐性差错
  印刷媒体的问题并不全部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语言符号的抽象决定了阅读理解的间接性。互联网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为知识的普及提供了可能。公众通过常年浏览帖子,提高自己的知识总量以及鉴别能力。鉴赏力的提升,可以让公众发现新闻报道中那些隐性的问题。当代社会,新闻媒体的信息全部成为公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鉴赏的对象。如果隐性差错被发现,这类问题因具有隐蔽性,引发的议论会更多,给涉事的新闻机构造成的冲击也不能忽视。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在关注印刷媒体显性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隐性问题。发现这些隐性问题,需要管理人员具备综合素养,比如政治、语言和民族宗教等素养。专业素养越全面,对媒体问题越敏感,越有助于隐性差错的及早纠正。
  印刷媒体图文差错的隐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1.客观性问题
  作为社会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记者不应成为事件的参与者。业界出现过“体验式采访”——记者既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也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从新闻伦理的角度看对新闻客观构成了威胁。若参与新闻事件,记者对事件的好恶感也会随之产生。好恶有助于道德褒贬,这样的感觉很难不在新闻报道中有所流露,这样的采访报道能否保持中立的立场自然受到怀疑,
  新闻的客观性并不改变事实本身,不客观的报道有时则是媒体声誉危机事件的诱因,只是这种因素相对隐蔽,在媒体管理实践中容易被忽视。不够客观的报道因事实呈现或观点表达的不平衡导致读者对事件理解偏差,这种偏差被称作“不是错误的错误”。非客观报道未必违背新闻真实的原则,只是有意强调或有意忽略某些事实。在信息不够透明的情况下,此类报道很少引起舆论批评。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特征并不妨碍人们将相关信息整合起来。一旦他们发现某个报道不够全面,新闻机构或社会治理部门就遇到了麻烦。2016年7月23日,关于河北邢台洪灾死人事件,当地政府称是天灾,社交媒体披露当地事先传达即将泄洪的通知记录。7月24日,当地领导公开道歉以减轻舆论压力。②
  不仅事实的选择影响新闻客观,词语的使用对新闻客观的程度也有影响。形容词和副词比名词和动词更具感染力。记者选择某类词语,所用词语的褒贬反映着记者的主观评价,这种评价间接传递给读者,左右他们产生类似的情感。李普曼在分析新闻报道对舆论的影响时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同一个词可能会意味着各种不同的意思,情感会从形象转移到名称,而这些名称只是类似这些形象的名称。”“在事实、观念和情感之间常常存在着同样的不协调。”③
  在媒体转型期,印刷媒体面临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大幅度减少的压力。新闻机构通过形象广告增加收入,这类“广告”以“新闻”的形式见诸报端。这类报道具有一定隐蔽性,如果没有掀起轩然大波,很少有人甄别这类报道的性质。新闻机构收取报道费用意味着对客观性的摈弃,这无异于站到公众的对立面。20世纪初期,报人“威尔·欧文相信,宣传正给自身埋下祸根:不诚实的或盲目的宣传者,正像骗子一样必须尽快‘洗手不干’,否则就完蛋了。当真理显现的时候,就是他完蛋的时候,而真理正是通过由他激起的争论明辨的”。
  2.信息不对称
  行政机关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地,新闻机构经常从这些部门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如果行政机关垄断敏感信息,改由自己发布,新闻机构的核心信息少了会减弱其公信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继续加大,中纪委和省级纪委的官方网站成为发布官员被查处信息的主要媒体,职能部门网站在获取独家新闻信息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媒体可能因信息滞后,造成新闻报道的被动。
  在新闻机构和行政机关信息对称的年代,官员被查处的新闻由国家通讯社或国家级党报、电视台率先披露。这个传统一旦被打破,给新闻机构带来的问题是:记者前一天甚至当天上午采集的新闻,还没报道出去或者刚刚报道出来,就成了“新闻”。公众并不了解新闻机构的苦衷,而是觉得媒体时政新闻不大靠谱。行政部门积累的新媒体经验越多,对新闻机构的信息垄断趋势越明显。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新闻机构如何保持自己获取信息的优势竞争力是个新问题。
  3.民族宗教问题
  全球化带来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多元伴随着某些摩擦甚至冲突,这是正常现象。若新闻机构秉承客观中立的原则,如实报道文化交流、冲突的新闻事件则很少会引火烧身,殃及自身。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西方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我国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 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媒体风险的必然与或然
第二节 媒体理念的缺陷与完美
第三节 媒体声誉应急的时间与利益

第三章 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的场域与准则
第一节 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的场域
第二节 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的准则

第四章 新闻业务声誉危机的应急管理
第一节 必然性与媒体差错
第二节 或然性与新闻虚假
第三节 技术缺陷与技术风险

第五章 媒体机构和个人声誉危机的应急管理
第一节 个人声誉的应急管理
第二节 机构声誉的应急管理
第三节 涉媒声誉的行政管理

第六章 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的伦理规制
第一节 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的利己与利他
第二节 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的缺位与越位
第三节 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的自律与他律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附录:媒体声誉危机应急管理调查问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