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托尼·本尼特的学术轨迹及其研究价值
第一节 批判的轨迹——托尼·本尼特的学术道路以及研究领域
第二节 英国文化研究与澳大利亚文化研究的接驳者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上编:文本、读者与阅读构形
第一章 尚未完成的决裂
第一节 文化与文明的传统的形成
第二节 学院文学研究中的精英文化批判
第三节 利维斯主义与文化研究的发端
第四节 从文化研究到大众文化研究
第二章 大众文化作为文本研究的发生学分析
第一节 “文化”主题的批判与超越
第二节 语言学转向与大众文化文本研究的热潮
第三节 超越文本形而上学
第三章 历史中的文本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与超越形式主义
第二节 阅读构形:文本与读者的历史性相遇
第三节 文本间性:从单一文本到复数再生产文本
第四节 托尼·本尼特的文本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第四章 转向葛兰西与大众文化文本研究的限度
第一节 转向葛兰西
第二节 转向葛兰西之后的文本政治
第三节 大众文化文本研究的限度
第五章 阅读构形中的读者与受限的积极读者
第一节 阅读构形中的读者
第二节 受限的积极读者(受众)
第三节 阅读构形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读者研究的发展
小结 “阅读构形”
下编:文化治理性:塑造审美主体的文化技术
第六章 转向福柯:文化治理的发生学研究
第一节 文化治理性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文化治理性的原因
第七章 从政府治理性到文化治理性
第一节 福柯的政府治理性理论探要
第二节 文化治理性:塑造审美主体的技术
第三节 文化治理性研究在现代美学中的价值
第八章 文化治理性和审美历史化
第一节 从审美自由的后康德命题到文化治理的演化
第二节 文化治理性与审美意识形态比较
第三节 审美自治与审美他律的历史化联结
第九章 博物馆与文化治理
第一节 从规训权力到治理权力
第二节 公共博物馆的诞生
第三节 空间表征、知识生产与主体塑造
小结 “文化治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托尼·本尼特的文化治理理论——兼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问题、方法和策略
附录2 群体记忆、审美仪式与治理性——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新馆为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