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第2辑)/岱下史学文库
0.00     定价 ¥ 9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24932
  • 作      者:
    编者:虞和平//陈锋|责编:张双龙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虞和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浙江宁波人,1948年9月27日生。现任宁波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和中国现代化问题,已在国内和香港、台湾及日本发表各种学术著作和论文350余万字。并多次赴日、韩、港、台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国际会议。迄今已出版著作9种、资料书5种、译著3种。发表论文50余篇,绝大多数发表于《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刊物或重大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有9篇发表于港、台、日、韩国的学术刊物或国际会议文集上。

陈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泰山学院特聘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第二辑,分四个栏目,第1个栏目“乡邦文献与区域中国”系列讲座,收录6篇文章,大都是当代区域社会研究或相关领域有代表性学者于2021年6月在泰山学院的讲座。第2个栏目专题研究收入7篇文章,包括《西汉齐鲁区域文化与泰山五岳之长的成因》《泰山名贤宋焘的东林渊源》《政治文化视野下“钦差”语词的源流与用法演变》《从曲阜孔庙碑刻看清代尊孔崇儒》《近代无锡机制面粉业的兴起》等。第3个栏目学术史与述评含4篇文章。第一篇讨论缪荃孙金石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其他3篇为书评。最后一个栏目学人访谈1篇,是对社科院历史所研究虞和平教授的访谈。


展开
精彩书摘

微观史(micro-history)兴起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晚的现象。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史学界研究的主流是一些宏大的历史进程、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潮流逐渐改变,特别到了最近 20 年,微观史兴起,做“小”课题研究蔚然成风,这甚至引起一些学者担心是否出现了“碎片化”。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微观史的兴起,不仅仅发生在中国,而是国际潮流。 20 世纪后期,西方历史学界出现了“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和“叙述转向”(Narrative turn), 特 别 是 1970 年代海登· 怀特(Hayden White) 等对整体史提出了挑战,主张历史和文学的结合,强调历史写作的叙事性和故事性。他们提出的一些批评,点明了现有史学的弊端。微观史在此背景下出现,微观史成为了史学的主流,而“‘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大框架、大过程、大比较 —变得愈发不受欢迎”a。微观史的代表作之一是意大利学者卡洛·金茨堡(Carlo Ginzburg)写的《奶酪与蛆虫》,它的副标题是“一个 16 世纪磨坊主的宇宙”。作者不仅在技术上解决了小人物研究的史料问题,还通过呈现这个小人物对世界起源、《圣经》真实性、教会腐败、文化多元性等问题的针砭时弊,引导读者对精英史观、史学宏观化以及计量方法等一系列史学理论问题进行反思。过去的研究关注从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奥古斯都,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等等大人物,谁会关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 16 世纪意大利小磨坊主的生活、事件、文化,以及他所处的那个环境呢?出乎意料的是,该书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掀起了微观史研究的巨澜。

 

微观史兴起的原因很简单。道理很简单,因为历史不仅是由大人物创造的,也是由众多的小人物创造的。若我们只了解大人物,而不了解普通的老百姓,那么这样的历史就不是全面的历史。对普通人民的关怀,中国学者也感受到了。2004 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科大卫发表《告别华南研究》,文中讲到他的经历。在 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是大学生的他到了香港罗湖和深圳交界的一个农村中去做采访,一个老婆婆讲了自己一生的故事,一边讲一边哭,科大卫他们一起去的同事都一边听一边哭。科大卫感到“有点愤怒”,“我们在学校念的历史捆绑在一个与实际生活没有关系的系统下,没办法把这些重要的经历放进去,老婆婆的故事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我们不记录下来以后就没有人知道,这是我感觉到口述历史重要的一个经验”。他从此就开始了一种新的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式,就是研究普通老百姓怎样生活,他们彼此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社会结构。他的努力取得很大成就,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从而演变成在中国史学界以及国际史学很有影响的华南学派。

 

为什么说微观史研究特别重要?我们可以“清代中国的识字率”问题为例,对此略加阐发。1970 年代,罗友枝(Evelyn Rawski)等学者做了关于 18—19 世纪中国识字率的估计,结论是“拥有某种读写能力的男性约占 30% 到 45%,而女性只占 2% 到 10%”。这是对全中国识字率所做的估数,我在关于明清江南教育的文章中也引用过这个估数。但罗友枝等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做第一手研究,而是通过参考近代调查所得识字比例,侧重考察科举制度、教育制度、书籍出版等问题,间接推断出来的清代识字率。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比较可靠的清代识字率的数字,是港英政府 1911 年在香港新界地区做的统计。1898 年 6 月 9 日,英国政府与清政府在北京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从中国强行租借了广东省新安县境内由九龙界线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土地,连同附近 233 个岛屿,为期 99 年。1911 年时新界基本上还是一个农村地区。根据港英政府做的这个统计,当时香港新界北区男子识字率是 42%—56%,南区是51%—60%。这里说的“识字”,其实只是认字,而并不是能写文章或读比较困难的书,与罗友枝说的“拥有某种读写能力”意思相近。由此而言,我们看到,罗友枝所得出的 18—19 世纪中国识字率,虽然低于清末香港新界地区,但很可能接近珠三角地区的识字率。

——李伯重:《建构地方历史:乡邦文献与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


展开
目录

“乡邦文献与区域中国”系列讲座
从古至今宁波城市发展的内外因素
建构地方历史:乡邦文献与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
契约与税收:清代前期的税契与契税
制度与惯例:清代江南文书解读
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与解读
明清山西洪洞乡邦文献与地方社会研究三题

专题研究
西汉齐鲁区域文化与泰山五岳之长的成因
泰山名贤宋焘的东林渊源
清代民国时期敦煌的民间葬俗
政治文化视野下“钦差”语词的源流与用法演变
从曲阜孔庙碑刻看清代尊孔崇儒
近代无锡机制面粉业的兴起
泰山石刻文献中经济史料的整理与初步研究

学术史与书评
缪荃孙金石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以川渝石刻研究为线索
山东汉代碑刻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刘海宇著《山东汉代碑刻研究》
谁叩空山访壁经?——彭剑追寻《大清帝国宪法草案》之旅
重构近代中国历史叙事的尝试——评李怀印著《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学人访谈
学术创新之道——虞和平先生治学访谈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