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为什么需要侨易学的案例
一、方法与案例——侨易学理论的建构问题
二、个案如何聚焦
三、侨易个体的意义:“个体载像”与“由象见道”
第一章 作为侨易个体的萨义德及其理论形成
一、作为精神质变的萨义德理论建构:“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
二、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
三、侨易条件的语境因素:侨易事件的重要性
四、“文明冲突”“权力话语”抑或“求真之惑”?——以萨义德vs.亨廷顿为例
五、二元三维与主体消解
第二章 侨易视域里的精英个体及其文明体“载像”——以卡内蒂与卡夫卡所表现的“犹太之奥”与“犹太之华”为例
一、“犹太之奥”的流散意义
二、“犹太之华”的精神漫游特质
三、精英个体表现的文明体侨易
第三章 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及其制度依托——以严复、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的侨易背景与代际评价为中心
一、严复、辜鸿铭的侨易背景简析:从“非学者说”谈起
二、王国维对辜鸿铭、严复一代的批评及其侨易背景简析
三、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肯定及其侨易背景简析
四、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兼论知识类型、立体系统与制度依托
第四章 角色符号、观念侨易与制度变迁——以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及其教育国家理念为例
一、角色符号: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事功
二、制度变迁的视角: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三、观侨取象:“教育国家观”的形成及其作为精神质变现象的意义
四、察变寻异:留德时代的功用及二元文化系统之碰撞
五、观念、制度、事务及其资本语境驱动关联
第五章 全球语境、中德关系与侨易经验——以关良与李可染1957年的访德画旅为中心的考察
一、1950年代的“旅外访问”与“东德友谊”——以全球语境与中德关系为背景
二、关良与李可染1957年的访德画旅
三、艺术家的精神质变:侨易有度
综论 作为个案的侨易个体及其拓展空问
一、学者使命与宏大叙事
二、拓展空间之形成:如伺通向侨易群体与侨易共同体?
三、侨易构序与混沌之眼
四、“学术灵魂”的呈现与证验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