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55060
  • 作      者:
    作者:(英)迪克·赫伯迪格|责编:谭宇墨凡|译者:修丁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迪克•赫伯迪格于28岁激情写就的天才著作,

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对时代的意义

 

赫伯迪格师从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他于28岁时完成的这本论文著作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成为文化研究理论的奠基作品。优美流畅的语言,结合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赫伯迪格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着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

 

★不同“亚文化”经历了相似的形成轨迹,其风格却各不相同——

从个人案例入手,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系统性的理论分析,

呈现全新的亚文化解析模型

 

“反抗与矛盾在亚文化中找到了出口——它不直接挑战霸权,而是通过风格隐晦地反抗。”

 

要理解亚文化,便要从它们的风格入手。赫伯迪格回顾新闻、历史事件、文化场景,同时从文学批评家、法国结构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美国社会学家的知识系统中汲取营养,提出了全新的分析青年亚文化的模型。他研究并强调在每个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历史、阶级、种族、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带来了微妙而不可磨灭的影响。


★写于朋克风格滥觞的1970年代末,与青年亚文化风格最“近距离”的分析著作;

高歌异常、反抗与禁忌的同时,也塑造了后世的朋克文化接受史

 

“说到底,亚文化是一种冒犯的姿态。它是弱者发出的噪声,并试图从地下的暗处带回光明。”

 

从安全别针、尖头鞋、一管凡士林、马丁靴、摩托车等随身物件,到雷鬼乐、华丽摇滚等颇具代表性的音乐,作者深入每一种风格特点,同时保持距离,进行理论解析——任何一种亚文化表征的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

 

日后,许多学者借鉴本书所提出的亚文化研究模型,将其应用到了更多本书未分析到的亚文化上。

 

★经典新译,北大文化研究专业新锐译者精注详注,补充大量知识背景,带领读者跨入文化研究之门

 

本书为经典新译。译者精心编注,为读者提供翔实的理论、时代背景知识,再度拉近了普通读者与文化研究间的距离。

 

★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设计,120*200轻巧开本,翻阅舒适,

封面专色印刷,插图风格设计,美观中带叛逆

封面使用朋克风插画元素,外封专色印刷洋红色,结合时尚、严肃、叛逆与嬉皮,细长开本提供了阅读、携带上的便利,值得收藏。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迪克 赫伯迪格(Dick Hebdige)

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理论家,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师从斯图亚特·霍尔。目前,赫伯迪格担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影研究与传媒艺术系教授,同时是该校跨学科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译者/修丁

小猫芝麻的玩具人。


展开
内容介绍
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我们看到最为激情的碰撞。 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第一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1976年夏天,英国出奇地炎热干燥,这样的天气史无前例。5月到8月,明媚的晴空下,躲不开的废气烟雾里,伦敦土地焦干,人们酷热难耐。一开始,报纸和电视大唱赞歌,说阳光是上天的恩惠,是滋补国家的“奎宁水”。(英国的“诅咒”是否终于被打破?)一整个冬天,小报头版上一度全是预言不幸将至的新闻报题,令人沮丧,而太阳终于带来了季节性的慰藉。大自然发挥了它法定的意识形态功能,盖过其他一切坏消息,人们找到了依据认为情况有所改善,把罢工和纷争推到一旁不予理会。不出所料,电视节目《十点新闻》的最后一则令人振奋的信息里,“妖艳的青少年”们频频现身,他们套着哈伦裤与沙滩裤,穿着比基尼上衣,戴着太阳镜,在牛津街轻快疾走。他们沐浴在阳光里,如今只剩下阳光还能鼓舞人心。太阳如同危机之后“恬不知耻”的后记:一篇充满热带风情的轻快附录,像在说危机也可以放假。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热浪还在持续,先前那套有关厄运与灾难的神话再度占了上风,而且势头更加猛烈。很快,“奇迹”变为平常,融入日常生活。7月中旬的一个早晨,人们突然改口说这不是“奇迹”,而是一种“诡异的失调”:是大英帝国衰落的最后一个可怕而未曾意料的因素。

8月,政府宣布这波热浪是场旱灾。供水限量,庄稼歉收,海德公园的草地在灼晒下显出淡淡的黄赭色。末日将至,媒体上开始反复出现审判日的意象。人们无所顾忌地把经济、文化和自然现象混在一起讨论,程度甚于往日,到最后旱灾几乎有了形而上的意义。政府任命了一位专职部长负责抗旱,自然现象正式成为“反常现象”,于是所有古老的推断必须带点讽刺意味,以免不合常识。8月底,最坏的预感成真了,两桩神话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情一起发生:过高的气温威胁着本国房屋的结构(地基正在开裂),传统上堪称种族和谐典范的诺丁山狂欢节发生了暴动。这场加勒比庆典,本应荡漾着欢快明丽的卡利普索音乐,人们一身异域装扮,有色人种愉快地跳舞;然而一眨眼,欢庆莫名成了一场危险集会,愤怒的黑人青年惹来警察严阵以待。英国年轻黑人们成群结队,像索韦托的黑人们那样锐气逼人,全国电视节目都在转播他们,观众由此联想到另一幅惊悚画面:另一个大陆上也是这样“漫长而炎热的夏天”;别的国家也爆发了这样的冲突;其他地方的黑人也像这样群情激愤。简陋的垃圾桶盖本是钢鼓乐队的主要乐器,象征着“狂欢节精神”、黑人的聪明才智与贫民区文化的韧性,可一旦白人警察拿它们当作救命盾牌,抵御愤怒的砖林砾雨,垃圾桶盖的意义就彻底转变,带上了更加不祥的意味。正是在这个奇异的末日之夏,朋克摇滚轰轰烈烈地亮相音乐媒体。在伦敦,特别是西南部国王大道附近,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日渐成形,它从所有异质的青年文化中提取元素,并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事实上,朋克没有确切的起源。大卫·鲍伊与华丽摇滚,美国的前朋克(雷蒙斯乐队、心碎者乐团、伊基·波普、理查德·赫尔[Richard Hell]),20世纪60年代摩登族亚文化影响下的伦敦酒吧摇滚一派(101人乐队[the 101’ers],大猩猩乐队[the Gorillas]等),肯维岛20世纪40年代的复兴以及绍森德的节奏布鲁斯音乐(兴奋剂乐队[Dr Feelgood],卢·刘易斯等),北方灵魂乐,以及雷鬼乐相交织,共同滋养了朋克。自然,最后的混合体难免有些不稳定,这些元素始终都有可能脱离出去重归源头:华丽摇滚给朋克增添了自恋、虚无主义与性别混乱色彩;美国朋克提供了极简主义美学——例如雷蒙斯乐队的《笨蛋》(“Pinhead”)或罪恶乐队的《我好蠢》(“I Stupid”),街头狂热和自残嗜好;北方灵魂乐(一种年轻工人阶级间名副其实的秘密亚文化,致力于杂技舞蹈20世纪60年代的快节奏美国灵魂乐,以维根赌场等俱乐部为中心)把地下音乐的传统带入朋克,包括快速急促的节奏、独舞风格与安非他命;而雷鬼乐则给朋克摇滚笼罩上一层散发异域情调、彰显禁忌身份的危险光晕,它的良知、惊惧与酷劲也注入朋克;本土的节奏布鲁斯使北方灵魂乐的节奏更快,更显粗犷,极具选择性地挪用了早期摇滚乐遗产,摇滚得以回归本色,发展出高度成熟的偶像破坏主义和英国特色。这多种音乐传统表面互不相容,却在地下朋克中神奇地联手,乐手们都打扮得不拘一格,在视觉上也成功再现了某种杂音效果。一整套行头的各件单品被安全别针“安全地别在一起”,造就了盛名在外且相当上镜的朋克现象。不出所料,1977 年,朋克现象为各路小报提供了轰动一时的素材,同时,也因精心破坏了社会符码,登上严肃大报和高级期刊。朋克用“切割重组”(cut up)的形式回顾了战后工人阶级青年文化的整体服装史,把年代完全不同的服装元素组合在一起。飞机头与皮夹克,麂皮厚底鞋与尖头鞋,橡胶底帆布鞋与轻型雨衣(paka macs),摩登族的短发与光头党的背带裤,紧身裤与亮色袜子,伊顿公学服与重型钢靴,这些乱糟糟的物件之所以能“各得其所”而又“不合时宜”,全靠夸张的黏合剂——安全别针与塑料衣钉,以及可怕且迷人的缚带与绳索。朋克风格是战后所有主要亚文化的扭曲映射,因而尤其适合作为研究战后亚文化的起点。不过,我们必须先理出这些亚文化的先后顺序,才能阐释它们的意义。

 


展开
目录

导论:亚文化与风格

 

第一章 从文化到霸权

第一部分:案例研究

第二章

第一节 阳光假日:罗滕先生声名大噪

第二节 巴比伦的无聊日常

第三章

第一节 回归非洲

第二节 拉斯特法里的解决方案

第三节 雷鬼乐与拉斯塔法里主义

第四节 出埃及记:二度逾越

第四章

第一节 爵士乐迷、垮掉派与泰迪男孩

第二节 英国本土的酷感:摩登风格

第三节 白皮肤,黑面具

第四节 华丽摇滚:白化病坎普风与其他分化

第五节 漂白的根:朋克与白人性

 

第二部分:一种解读

第五章

第一节 亚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具体情形:两代泰迪男孩

第三节 风格的由来

第六章

第一节 亚文化:反常的断裂

第二节 两种收编形式

第三节 商品化

第四节 意识形态手段

第七章

第一节 风格:一种有意图的沟通

第二节 作为拼接的风格

第三节 作为反抗的风格:反抗型风格

第八章

第一节 同构的风格

第二节 作为表意实践的风格

第九章

好吧,它们是文化,但它们是艺术吗?


结论

致谢

参考书目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