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研究/图书情报档案学术丛书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7230972
  • 作      者:
    作者:周耀林//戴旸//刘婧|责编:黄河清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周耀林,男,1965年出生,博士,武汉大学二级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武汉大学政务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首批“全国档案领军人才”、“全国档案专家”,湖北省“七个一百”人才工程入选者。巴黎第一大学、法国藏品保护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感光协会影像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档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档案学原理与方法,数字档案与现代技术,文化遗产保护。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教程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展奖二等奖1项,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戴旸,女,1981年出生,博士,安徽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档案学学会会员、安徽大学第十届教学督导,先后入选安徽省社科界“青年学术人才库”、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安徽大学“优秀人才”、安徽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研究领域: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保护技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著作、教程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类型庞杂、分布广泛、格式各异,且广泛地散存于各类文化机构,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科学存储、系统管理、广泛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书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的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并凝练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的需求,以协同治理理论、系统工程理论、战略规划理论、信息周期生命理论为指导,本着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不同管理主体的协作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与存储的一体化为着眼点,从数据层、组织层、存储层、服务层四个维度,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框架,并进一步从主体、客体、方法三个视角着手,系统地研究了上述框架的实现路径,将多源异构、结构复杂、量大质杂、分散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共享。本书从机制保障、标准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建立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的保障机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为管理部门参考。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
2.1.2 公共和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
2.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存储
2.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
2.2 基础理论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系统工程理论
2.2.3 战略规划理论
2.2.4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3 调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现状调查
3.1.1 网络调查
3.1.2 实地调查
3.1.3 调查基本结论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的需求分析
3.2.1 主体协同需求
3.2.2 客体整合需求
3.2.3 技术更新需求
4 顶层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框架构建
4.1 分类存储框架构建目标
4.2 分类存储框架构建原则
4.2.1 全面原则
4.2.2 系统原则
4.2.3 实用原则
4.2.4 可持续原则
4.2.5 动态调整原则
4.3 分类存储框架构建要求
4.3.1 面向需求的顶层设计
4.3.2 面向操作的标准体系
4.3.3 面向开放的技术架构
4.3.4 面向兼容的存储空间
4.3.5 面向应用的管理结构
4.4 分类存储框架
4.4.1 框架设计
4.4.2 内涵阐释
5 主体协作:基于群体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协同机制
5.1 建立协同机制的必要性
5.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多元性
5.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
5.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管理的无序化
5.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管理的集中性诉求
5.2 建立协同机制的理论依据
5.2.1 Malone群体智慧模型
5.2.2 Bonabeau群体智慧框架模型
5.2.3 Lykourentzou群体智慧系统模型
5.2.4 Georgi群体智慧综合模型
5.3 基于群体智慧的协同机制构建的原则
5.3.1 分权协作原则
5.3.2 共同参与原则
5.3.3 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5.4 基于群体智慧的协同机制的形成
5.4.1 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
5.4.2 协同机制的框架表达
5.4.3 协同机制的关键环节
6 客体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多维分类体系重构
6.1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
6.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6.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
6.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的关系
6.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体系重构的必然性
6.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多维分类体系构建原则
6.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的一般性原则
6.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的特殊性原则
6.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多维分类体系构建
6.3.1 基于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
6.3.2 基于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
6.3.3 面向机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
6.3.4 面向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
6.3.5 面向多级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
7 方法优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模式选择与平台搭建
7.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的基础
7.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的层级基础
7.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的资源基础
7.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机构存储模式选择
7.2.1 集中式存储模式
7.2.2 分布式存储模式
7.2.3 混合存储模式
7.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的描述与交换
7.3.1 资源描述方法
7.3.2 元数据融合途径
7.3.3 数据交换技术
7.3.4 数据储存技术
7.3.5 其他主要技术
7.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平台设计
7.4.1 分类存储平台搭建
7.4.2 分类存储平台关键模块解析
8 保障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存储实现保障
8.1 协同机制保障
8.1.1 协同参与机制
8.1.2 权责对等机制
8.1.3 信息交流机制
8.1.4 经济保障机制
8.1.5 流程协调机制
8.2 标准保障
8.2.1 分类标准
8.2.2 管理标准
8.3 人才保障
8.3.1 人才引进机制
8.3.2 人才培训机制
8.3.3 人才考评与激励机制
8.4 其他保障
8.4.1 知识产权保障
8.4.2 信息安全保障
9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总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