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资源学
0.00     定价 ¥ 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0749884
  • 作      者:
    唐月民
  • 出 版 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唐月民,男,博士,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首批文化产业专家库成员,著有《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化研究》《文化产业十八讲》《文化市场营销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未有过的突出。在经济生活中,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是两股不可阻抑的发展潮流。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正成为新的经济引擎。然而,文化产业毕竟不是无本之木,需要前提和基础——文化资源。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资源学》:
  二、“实”:作为“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仅仅从“非物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这是因为,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文化”和“资源”两个视角去思考,才更接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从“文化”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是“虚”的。从“资源”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有形的,是“实”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实”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作为“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可见的,作为“物”的琳琅满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是实实在在的。当我们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更多提到的是“非物质”,而“非”却是不可见、不可触摸的。那么问题在于,“非”从何处可知其存在?当我们循此思路追问下去,势必会得出“非”来自“是”。这里的“是”就是“物质性”的“人”或“物”。此处的“人”可以理解成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而“物”则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秉持技艺相关的各种器物或场所。也就是说,认知作为“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从作为“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
  在生活中,当我们说“某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实际上是从“物”开始的。既然是“物”,那么就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来理解。“资源”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因而,作为一种“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具有经济属性,具有稀缺性的特征,就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在市场上创造经济效益。
  与从“文化”的视角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从“资源”的角度所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面向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上遭遇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对消费者的需求认知不足引起的,甚至存在较大认知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消费者喜欢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与“不变”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从学术的角度讲,这个话题可以永远地讨论下去。出现这种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论争的核心是一个“文化”议题。然而,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却是一个“经济”议题,尽管它与“文化”有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生存问题是一个“文化”和“经济”的问题。当我们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时,实际上是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正外部性。但是,从市场的表现看,消费者不一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正外部性,更有可能选择那些价格低廉的、粗制滥造的充满负外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来说,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正外部性的同时,还要摸准消费者的趣味,促使其购买行为的发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是保持不变还是被动求变抑或主动求变,恐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第二,消费者看中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主要是由手工完成,耗时长,人力成本高,因此市场价格就高。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价格高合情合理。“合情”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所含“文化”价值高,“非实用”的效用属于精神需求,自然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成本。“合理”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生产时间成本高,为回收高生产成本自然需要产品的高定价。这一思路内含的逻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更接近艺术产品,因而希望达到“艺术品”的价格。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和艺术产品是两种不同的产品。艺术产品的消费者定位是小众,产品可以归为奢侈品,其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既有收藏价值,也有投资价值,“非实用”价值更为突出。很显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属于生活化的产品,其消费者定位应为大众,产品归为“生活用品”更为妥帖,“实用性”价值所占比重更大。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来说,需要关注消费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实用性”需求,并给出一个合理的、大众可以接受的产品价格。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文化强国
第二节 “文化资源魔咒”
第三节 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解构与重构
第一节 文化资源解构与重构的维度
第二节 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解构与重构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构与重构

第三章 历史建筑物保护
第一节 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景观
第二节 建筑物保护的理念
第三节 建筑物保护的方式

第四章 历史街区保护
第一节 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
第三节 历史街区的保护措施

第五章 历史城市保护
第一节 历史城市的保护历程
第二节 历史城市的类型
第三节 历史城市的保护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第七章 昆曲的传承和推广
第一节 昆曲的历史流变
第二节 昆曲“入遗”
第三节 昆曲的保护和发展

第八章 故宫的产业开发
第一节 文化旅游
第二节 馆藏
第三节 影视

第九章 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复兴
第一节 青岛中山路历史沿革
第二节 青岛中山路的价值及衰落
第三节 青岛中山路复兴

第十章 台儿庄古城的再生
第一节 台儿庄古城再生的前提
第二节 台儿庄古城的开发方式
第三节 台儿庄古城再生的经验与启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