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基础(精)/创新驱动创业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2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4195
  • 作      者:
    作者:蔡莉//葛宝山//李雪灵//于晓宇|责编:陈会迎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为创新驱动创业系列丛书之一,聚焦创新驱动创业的基础理论研究,精心选择30个与创新驱动创业研究相关的经典理论,分为根理论、干理论和枝理论三篇,揭示每个理论产生的背景、内涵、过程和主要观点,以及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分析这些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并提出未来研究的科学问题。本书为思考创新驱动创业现象背后的理论逻辑提供洞见,为构建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同时为丰富甚至重构已有理论做好铺垫,也为我国创新驱动创业实践提供指导。 本书可作为高校创新和创业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可供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研究生、政府管理者、创业者及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根理论
  第1章 经济增长理论——从要素驱动到创新 创业驱动的演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①。中国的 GDP增长率从改革开放到 2012年的 9.88%下降到党的十八大后的 7.3%再降到党的十九大后的 5.94%。从产业政策来看,发达国家的“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的“低端分流”对中国产业形成了“双向挤压”(余东华和王梅娟, 2022);从国际形势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和美国的逆全球化政策仍将持续,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引入先进技术将遭遇更加严格的限制,实现科技创新也会更加困难,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路径也将受到更大考验;同时,新冠疫情的肆虐,也使得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受到影响。
  2022年 9月 7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部署加力支持就业创业的政策,拓展就业空间,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和经济新动能,创业能催生更多市场主体带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①。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创业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福祉和促进全社会繁荣的重要驱动力(余东华和王梅娟, 2022)。
  经济增长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建立各种经济模型,考察在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稳定状态的均衡增长所具备的均衡条件。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可以表现为其生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宗良等, 2022)。本章通过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创业领域,特别是创新驱动创业文献中的应用,试图厘清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经济增长理论对创新驱动创业研究的影响。
  ①引自 2022年 10月17日《人民日报》第 2版的文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1.1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由外生增长向内生增长演进的路线,大致可以分为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三个阶段(郭熙保和王翊, 2001;佘时飞, 2009;刘伟和范欣, 2019)。
  1.1.1 古典增长理论(1776~1938年)
  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中,昀早的理论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Adam Smith, 1776年)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到的“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理论,斯密的财富增长理论中,重点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即土地、劳动和资本,同时他认为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固定要素对产出的贡献是恒定的,而劳动和资本却可以保持增值。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年)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税收理论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一思想拓宽了经济增长分析的视角,李嘉图的要素份额主要指现代经济领域所表述的收入的功能性分配问题,他认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79年)则将经济增长的源泉从资本积累扩展到人口数量、资本数量及分工协作等多个微观要素上。他们打破了重商主义者对国民财富的货币幻觉,转向实际的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去寻找增加一国国民财富的源泉,强调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改进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何雨霖等,2020)。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个高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的思想引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中,从此,经济增长问题逐渐走向经济学的核心,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理论侧重于分析经济增长的构成要素和形成过程,缺乏对经济增长的量化分析和相关模型的构建。
  1.1.2 新古典增长理论(1939~1985年)
  当代经济学家试图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特别二战以来的繁荣和滞胀,总结经济稳定增长的特征。为达到预测未来经济发展长期趋势的目的, Harrod(1939)试图把凯恩斯采用的短期和静态均衡分析的国民收入增长问题长期化、动态化,并于 1948年在《动态经济》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建立在 Harrod(1939)和 Domar(1946)的模型基础上,按照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 model),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若以 s代表储蓄率, C代表资产-产出比,则哈罗德-多马模型可用公式简单表述为 G=s/C。因为在这一模型中 C被假定不变,所以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 s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因此,这一阶段又往往被称为“资本积累论”阶段。
  Solow(1956)提出了外生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放松原有模型资本和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构建了 Solow(索洛)模型,在 Solow模型中,外生变量是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内生变量是产量。 Solow(1957)又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证明不能回归的 87.5%的“余值”(Solow residual)为技术进步。而后 Studenski(1958)进一步巩固了 Solow的技术外生的观点,但却不能回答“没有给定外生技术进步”时人均产出长期增长的疑问,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的是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
  1.1.3 新增长理论(1986年至今)
  新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全力解决经济科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人困惑的主题:增长的根本原因。它的出现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这一融合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作用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的跨国差异,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出现的外生“余值”引起大量经济学家的注意,于是经济学家开始用“余值”内生化的方法来解决经济增长“余值”的问题。 Arrow(1962)指出生产中积累的经验也是生产过程的一种投入,是一种可以被指数化的要素,通过“干中学”可以形成递增收益, Arrow(阿罗)假定生产函数 Y=F(K,AL)为 C-D(Cobb-Douglas,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将技术进步的作用内生化,这种增长模型下,产出不仅是要素投入的结果,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 Uzawa
  (1965)则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引入***门,假定一定的资源分配到生产***门,***门则对技术进步起到间接影响。但两者都无法彻底解决 Solow余值的问题,便出现了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内生增长理论起源于 Romer(罗默)在 1986年将知识和人力资本融入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 Romer在 Arrow的研究思路基础上,通过内生技术进步试图克服“干中学”模型的缺陷,建立了 Arrow-Romer模型。 Romer(1990)拓展了外部性(spillovers)研究,提出了内生技术变化的垄断竞争经济增长模型(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economic growth model)。假定技术变化源于人们针对市场刺激而采用的有目的行动,技术的提高与人们对其投入的资源成比例,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等特点。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方面,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有两类:一类是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认为资本积累不是增长的关键,但是与此前经济学家不同的是将劳动的有效性明确解释为知识,其中 R&D模型是此类观点的代表模型;另一类是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Tamura,1991),内生增长理论扩展了资本的外延,认为应该把人力资本考虑进来,从而更好地解释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 Lucas(1988)假设在一个竞争性市场的封闭经济中有同质性的经济主体,物质资本积累满足新古典公式等,构建以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增长率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程度和贴现率有关,即使人力资本增长率为零,经济增长仍然存在。
  尽管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现实存在,但是不足以支撑长期的经济增长。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这一思想,强调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新的消费品、新生
  产模式、新市场,这些要素的出现不断摧毁旧的经济结构,并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但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内没有人继续关注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直到 Aghion和Howitt(1992)遵循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想,假定经济中存在着劳动、消费品和中间品三类可交易商品,有三种类型的劳动且不存在劳动供给的负效应,以此来考察以产品质量提高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创新过程,构建了一个创造性破坏产生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竞争性厂商的垂直产品创新。Galor(2005)也认为当经济收敛到稳定的均衡上时,纵向和横向的创新活动互相支持实现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科技水平、自然资源、政策制度等方面的限制,这种发展模式只能在理想环境进行实验,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还有待研究。
  1.2 经济增长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理论讨论了创新和新企业进入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性,作为创造性破坏寡头垄断和创造新经济财富的手段(Norton,1992)。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已经成为促进国家和地区创新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企业家精神对创新创业和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Bygrave,1998)。
  本章以“ entrepreneurial”和“economic growth”为关键词,在 4个创业领域知名期刊 ETP、JBV、SBE和 SEJ以及 8个管理领域知名期刊 AMJ、AMR、JOM、 MS、OS、SMJ、ASQ、JMS中联合搜索相关文献,发现昀早与经济增长理论相关的创业研究发表于 1991年。1991年至 2022年之间,与企业成长理论相关的创业文献共有 202篇,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选取每个阶段的代表性文献来总结经济增长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根理论
第1章经济增长理论——从要素驱动到创新创业驱动的演变 3
1.1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4
1.2经济增长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6
1.3经济增长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10
参考文献 13
代表性学者简介 16
第2章熊彼特创新理论——揭示创新驱动创业的演化机理 18
2.1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 18
2.2熊彼特创新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21
2.3熊彼特创新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25
参考文献 29
代表性学者简介 32
第3章人力资本理论——以人为核心的要素配置赋能创新驱动创业 34
3.1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34
3.2人力资本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37
3.3人力资本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42
参考文献 46
代表性学者简介 51
第4章企业成长理论——创新驱动创业的企业内生机制 53
4.1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 53
4.2企业成长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57
4.3企业成长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60
参考文献 63
代表性学者简介 66
第5章不确定性理论——复杂环境中创新驱动创业机制 68
5.1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 68
5.2不确定性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71
5.3不确定性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76
参考文献 79
代表性学者简介 83
第6章制度理论——解析创新驱动创业的底层结构 84
6.1制度理论的发展 84
6.2制度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85
6.3制度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91
参考文献 94
代表性学者简介 98
第7章交易成本理论——创新驱动创业过程的交易情境分析与应用 100
7.1交易成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00
7.2交易成本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102
7.3交易成本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108
参考文献 111
代表性学者简介 114
第8章资源基础观——解析创新驱动创业核心要素的基础理论 116
8.1资源基础观的发展 116
8.2资源基础观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119
8.3资源基础观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123
参考文献 127
代表性学者简介 131
第9章资源依赖理论 ——创新驱动创业活动中企业间互赖关系的拓展研究 132
9.1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 132
9.2资源依赖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135
9.3资源依赖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139
参考文献 142
代表性学者简介 146
第10章利益相关者理论——解释创新驱动创业行动主体的基础理论 147
10.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 147
10.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150
10.3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154
参考文献 157
代表性学者简介 161
第11章合法性理论——创新驱动创业的制度情境分析 163
11.1合法性理论的发展 163
11.2 合法性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165
11.3合法性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169
参考文献 171
代表性学者简介 175
第12章社会网络理论——创新驱动创业的关系网络编织 177
12.1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 177
12.2 社会网络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179
12.3 社会网络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184
参考文献 186
代表性学者简介 191
第二篇 干理论
第13章破坏性创新——创新驱动创业实现路径的基础理论 195
13.1 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发展 195
13.2 破坏性创新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200
13.3 破坏性创新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203
参考文献 207
代表性学者简介 210
第14章开放式创新——阐释创新驱动创业核心要素流动的相关理论 212
14.1 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发展 212
14.2 开放式创新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215
14.3 开放式创新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理论前景与未来展望 219
参考文献 222
代表性学者简介 225
第15章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解析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假设 227
15.1 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理论的发展脉络 228
15.2 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理论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233
15.3 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236
参考文献 238
代表性学者简介 240
第16章知识基础观——探索创新驱动创业知识机理的基础理论 242
16.1 知识基础观的发展 242
16.2 知识基础观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245
16.3 知识基础观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249
参考文献 251
代表性学者简介 256
第17章创业学习——揭示创新驱动创业的成长机制 257
17.1 创业学习理论的发展 257
17.2 创业学习理论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 260
17.3 创业学习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264
参考文献 266
代表性学者简介 270
第18章动态能力——不确定环境下创新驱动创业的支撑理论 271
18.1 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脉络 271
18.2 动态能力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274
18.3 动态能力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277
参考文献 281
代表性学者简介 285
第19章双元理论——创新驱动创业中的利用与探索 287
19.1 双元理论的发展 287
19.2 双元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292
19.3 双元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294
参考文献 297
代表性学者简介 303
第20章创业导向理论——解构创新驱动创业微观基础的理论 305
20.1 创业导向理论的发展 305
20.2 创业导向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308
20.3 创业导向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312
参考文献 316
代表性学者简介 319
第21章创业拼凑理论——创新驱动创业实现路径的相关理论 320
21.1 创业拼凑理论的发展 320
21.2 创业拼凑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323
21.3 创业拼凑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328
参考文献 331
代表性学者简介 335
第22章组织即兴理论——探索不确定环境中新创企业应变的相关理论 337
22.1 组织即兴理论的发展 337
22.2 组织即兴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341
22.3 组织即兴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345
参考文献 347
代表性学者简介 35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