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起源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争辩的过程,该争辩过程从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伯利(Berle)教授和多德(Dodd)教授的著名论战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天。两位教授围绕着“企业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合理性)、“企业履行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内涵)、“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措施)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卓有成就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伯利—多德”论战,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争论范围在宽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开始真正发展起来。80年代后,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企业将实际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对社会环境变动的回应不再是一种“顺其自然”,而是学会开始排除企业参与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障碍,企业社会绩效思想由此出现。90年代至今,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变得更加广泛,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契约理论、企业公民理论、制度理论、系统理论等都涵盖其中,这也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有了很大扩展。
1.1.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企业社会责任处于早期萌芽阶段。一般认为,关于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Bowen(1953)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被看作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端,他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来源于企业行动在很多方面都关系到市民的生活。书中对商人的社会责任做了最初的定义,认为商人要根据社会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做出决策或者遵循行动规则。20世纪60年代,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文献迅速增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Davis(1960)提出的“责任铁律”,认为责任和权力应该相伴而来,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承担除经济和法律之外的其他责任。随后,学者逐渐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更加具体化,转向探索企业需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Carroll(1979)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在学术界被广泛应用,即企业应承担经济、法律、伦理及慈善四个层次的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法律、伦理及慈善责任在此基础上依次递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Freeman(1984)认为企业应该对在公司中存有利益或具有索取权的群体负责,包括供应商、雇员、客户、社区等。
1.1.3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我国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途径和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政府政策颁布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不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要求公民、各种组织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2006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要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颁布了3部环境行政法规和26部规范性文件,国家环保总局单*或联合其他部委颁布了11个部门规章。2008年1月4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次通过系统性、纲领性文件对我国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要求,指出了中央企业充分认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八大领域,为中央企业成为中国履行社会责任的先锋群体奠定了基础。201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21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环境、社会及治理)纳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工作。
2.地方标准出台
2008年11月29日,浦东新区的《企业社会责任导则》经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上升为上海市地方标准,并自2009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推广实施,这是我国**个企业社会责任的地方标准,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地方标准体系的建立设定了框架。深圳市参照ISO 26000标准于2015年4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意见》,以及与之配套的两个标准化技术指导文件,即《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南》,组成了国内*个企业社会责任地方标准体系,被媒体形象地称为企业社会责任“深圳标准”。该标准根据深圳实际进行了充实,将劳动者的工作合同、工时、工资、社区建设、企业反腐等内容纳入其中。之后各地相继出台地方标准,如2019年河南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牵头起草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与管理指南〉河南省地方标准(修订稿)》通过了相关行业专家审核。
3.金融导向约束
通过资本引导,促进企业采取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这一做法被称为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也称伦理投资或绿色投资,通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使用多种策略筛除那些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不佳的公司股票,促进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促进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央银行早在1995年就出台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对有污染的新项目,在给予固定投资贷款时,银行必须向环保部门了解项目的环境风险、环保审查状况。2007 年 7 月 12 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了全新的信贷政策,要求银行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出台环保信贷政策,标志着我国社会责任投资的大环境开始形成,环保责任投资成为金融机构日常经营中的必修课。各地也在积极推出信贷政策约束企业环保行为,如2022年江苏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项下环保贷产品工作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环保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4.行业协会推进
中国企业联合会是国内最早从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组织,该协会先后与联合国组织、有关国家使馆联合组织了多次企业社会责任会议和讨论,主办了一系列以社会责任为主题的论坛和大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全球契约推进办公室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帮助中国企业加入全球契约、撰写和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启动了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试点项目,帮助国内11家纺织企业改善社会责任绩效,2007 年 CSC9000T 试点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增至113家。虽然CSC9000T体系并非强制认证,但它为中国纺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明了方向,为持续提升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提供了系统工具。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与煤炭、机械、钢铁、石化、轻工、纺织、建材、有色金属、电力、矿业等11个工业行业的协会和联合会,于2008年4月2日联合发布了《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和《关于倡导并推进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意见》。除了制定行业标准,行业协会还积极发布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如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式发布了《2021年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保险行会协会发布了《2020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召开第十一次煤炭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发布了《煤炭行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2)》。
以上的企业社会实践成果表明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觉醒,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向企业施压,形成了形式各异的责任运动,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为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也施加了巨大的外在压力,使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修课。
1.2 研究框架
1.2.1 研究目的
本书主要聚焦两个问题。**,探究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驱动机制,即分析哪些内外在因素促使企业积极履责。有学者研究了领导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驱动作用,其中管理者越关注公司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则越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减少税收规避行为。本书基于这一视角深入探究高管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驱动机制。第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如何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员工作为组织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如何促进员工与组织利益交换顺利进行是学术界及企业所关注的问题。本书深入探究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得到内部员工的认可,并带来积极行为效应的过程。
1.2.2 研究内容安排
本书共分为五章:
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总体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说明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创新点。
第2章检验高层领导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先,基于动态能力视角进行伦理型领导与组织健康内涵及作用关系的案例研究;其次,进行伦理型领导对组织健康要素影响的实证检验;最后,从组织合法性的视角进行战略型领导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3章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先,基于海底捞的案例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促使员工敬业的内在机制;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检验真实型领导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机制;最后,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敬业度的跨层次影响。
第4章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先,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其次,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跨层次影响;最后,探讨社会责任型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主动行为的跨层次影响机制。
第5章为总结与展望。总结本书的主要结论,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1.2.3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进一步明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核心驱动机制。以往诸多研究探讨哪些因素触发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行为,本书通过现实案例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双重验证了高层领导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驱动机制。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驱动机制的研究。
(2)透视组织的社会责任行为实践对员工行为影响的跨层次效应。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员工个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其行为的影响,本书基于组织实践与员工行为两个层次的变量关系,跨层次审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效果。研究成果将拓展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实践效果的研究范畴,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在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研究的融合。
(3)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行为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以往研究大多对企业社会责任效果进行静态考察,本书将从动态的视角追踪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心理与行为影响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将识别企业社会责任对于员工行为的驱动力,进一步深化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行为影响的动态性认识。
2.实践意义
(1)探究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机制,为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建议。本书从领导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影响的视角出发,发现伦理型领导和战略型领导能有效驱动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
(2)深入解析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帮助企业在采取社会责任行为后引导员工产生更加积极的行为效果。本书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员工的敬业度,促进员工创新行为和员工主动行为,还有助于抑制非伦理行为。通过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心理和行为影响的过程和机理,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效果的演变规律,从而帮助企业掌握引导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关键环节,使企业在采取了某种社会责任行为后,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引导,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积极效果的*大化。
1.3 研究方法与过程
1.3.1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检索及分析,系统梳理了有关文献,从而为本书的理论框架及案例研究、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2)案例研究法。借鉴新加坡学者潘善琳总结出的SPS(structure pragmatic situational,结构化—实用化—情境化)案例研究方法论,使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案例企业的资料进行文本分析和三阶段编码,在此基础上构建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