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本书书名为《创新管理探索与实践—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研究院的创新管理纪实》,顾名思义,我想和大家分享十五年来我在创新管理方面的心得体会。但在讲述具体实践经历之前,我想先谈谈我对创新管理相关理论方法的思索。
将理论篇放在全书开篇,或多或少源于我长期做科研的习惯。众所周知,在油气勘探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漫无目的地去打井,必须要有成熟的成藏理论、准确的预测方法作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实现油气效益开发。同理,十几年前,当我从以基础研究为主业的大学副校长,转岗为大型企业研究院院长一职时,也要求自己的管理措施有好的理论方法做支撑,而不是拿研究院的未来、众多员工的前途盲目“试错”。为了能用更好的理论指导下一步的管理实践,我一直注重创新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也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调整对创新管理理论的认知。
理论篇首先介绍我对创新规律的思考,通过对创新模式分类、油气行业创新案例、成功创新型组织经验、优秀科学家创新之路等内容的剖析,去尝试寻找科技创新的一般规律,以及石油行业创新的特有规律。
找到规律后,就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创新效率。我结合工作经历,对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科学范式理论体系、系统论与系统思维方式、交叉与跨界创新等诸多创新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自己的“三元论”和“三字经”。
第一章创新规律
在2002年底担任石勘院院长之前,我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了10年,其中任副校长5年,分管科研工作。在这10年间,我对教授个体“自由式”与研究中心“集中式”相结合的科研管理模式做了一些探索。进入中国石化的企业体系后,我发现,大学的科研管理模式并不适合企业研究模式,因为其难以满足企业的各种应用需求,更难以支撑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
研究院的管理,说到底是科研创新活动的管理,应该遵循创新规律。何为创新规律?这是当时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只有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为研究院选择适合的创新管理方式。我的专业是地球科学,管理学非我专业,亦非我擅长的领域,但既然走上院长这个岗位,我就必须学管理、懂管理,尤其是创新管理。市面上,管理类的书籍有很多,我也曾想寻一本能“精准”指导石勘院创新管理的专业书,但是石勘院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研究院,与畅销管理书中描述的企业性质不同,亦有别于纯粹的研究机构。在我看来,它既像企业组织中的事业单位,又有事业单位不具备的企业属性。针对这种特殊定位的管理学专著着实难觅。
这些年来,我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看书、看新闻、听课、听讲座、开会、参观、交流—一切学习机会我都不放过。对于创新规律的思考探索,亦从未停止过。如果发现某种方法有助于石勘院的科技创新,我就会在实践中尝试,经过磨合、选择,逐渐形成了适合研究院创新活动的有效管理方法。在本章中,我将主要介绍我对创新的理解,通过创新案例、创新组织、创新典范的剖析,总结创新规律。
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之我见
谈创新规律,首先要了解何为创新。创新的定义和分类有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好的一种分类将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所有的创新基本上均可归入这三大类。
以前,我认为,要创新,必须要做第一,做全新的东西,也就是原始创新。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的理论改变了我对创新的认识。熊彼特认为,没有实用价值的成果不是创新,只是发明。只有当新方法、新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带来效益时,才是创新。
熊彼特的理论观点对我有很大启发。我在大学工作10年,做的是基础研究,追求的主要是原始创新,而到了石勘院,因为石勘院是企业研究院,直接服务对象是中国石化,所以我开始更多地聚焦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在石勘院十几年的实践,我认为,这三类创新的优先级是这样排列的:首先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然后是集成创新,最后是原始创新。这样排列并不是忽视原始创新,我绝对认同中国很需要原始创新,但考虑到现阶段石勘院的发展水平,我认为,企业研究院可以在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大有可为。
我参加过国家基础科学规划讨论,很多参与讨论的科学家都认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只在少数领域实现了“领跑”,多数情况下是刚刚完成了“跟跑”和知识积累。也就是说,过去这些年我们在科技上主要还是向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
石油行业也不例外,我们大量的理论和技术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阶段。以我的专业—油气勘探为例,原来国外最早成熟的就是海相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但国内的海相和国外的海相有实质性不同。国外生成油气的沉积盆地时间往往比较新,2亿年的海相比较多,盆地演化相对简单;而中国的海相形成时间很多达5亿年之久,时间长,油气易散失,所以了解盆地油气的保存条件至关重要。我们在引进国外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基础上,对油气保存条件进行了创新研究,从单一的盆地发展到多个层系的叠合盆地,解决了中国的海相油气勘探问题。这就属于消化吸收再创新。
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先决条件是开门办院,与国内外的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广泛交流,汲取新理念、新知识,引进新技术。
集成创新也是我在石勘院着力推动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集成创新,石勘院打造了若干个支撑油气行业技术研发的软件平台。
比如,地震多波多分量软件平台建立在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原石勘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年工作基础之上,从架构设计、软件底层代码编写到最后界面设计都是由我们自己完成的,但其中很多模块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和高校同行协同研发。为我所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是典型的集成创新。应用该技术,中国石化在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的多波多分量地球物理资料处理招标中,击败其他竞争对手,成功中标,开辟了国际业务的新领域。
含油气盆地资源评价软件平台是另一个集成创新案例。我本人熟悉这个领域,先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在底层架构设计方面,引进了一位对此已有十余年经验的首席架构师—盛秀杰博士。两者结合,三年完成软件平台研发1.0版。现在我们授权了300多个软件许可证,应用于中国石化12个油田。软件本身也一直在丰富和更新,含有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2.0版已发布,含有盆地模拟技术的3.0版也即将完成。
目前,国内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地位讨论很多,绕不开的一个焦点话题是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如何实现经济价值,也就是实现熊彼特所说的从“发明”到“创新”的跨越。成果转化环节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资高,充满不确定性,短期内难见效。中国传统文化有求稳的特点,缺少冒险精神,银行顾及风险不愿贷款,企业看不到短期效益不愿投资,科研成果拥有者便没有资金来推动转化。因此,想要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