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3311
  • 作      者:
    作者:李晓琴|责编:陈丽华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助力乡村旅游全面发展与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二者具有先天性的内在联系。但在理论与实践中,当前对二者相互关系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本书从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响应,相互内在联系,“协调度”评价,障碍因子诊断,协同发展路径等方面回答了二者协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本书可供普通高等院校的旅游与城乡规划、生态旅游等学院的师生,以及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本身是两大不同的范畴,是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复合系统,随着两者发展内涵与外延的拓展,特别是2018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同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抓手和重要载体。在各地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中,常常将二者同步规划、协调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逐步统一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共同为推进乡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乡村旅游是*具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和依靠乡村空间,这就对乡村的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氛围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自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新的着力点和平台。然而,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两张皮”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制约。“两张皮”问题的产生,既有认识层面上对二者相互关系认识不足的原因,又有操作层面上对二者协同发展路径把握不清的原因。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乡村表现*为突出,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艰巨*繁重的任务就落在了乡村,与此同时,*广泛*深厚的基础恰恰在乡村,*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乡村。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将全面带动乡村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旅游是助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和人才全方位振兴的有效途径(毛峰,2019),同时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力量。
这就需要在厘清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照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实现协同发展,助推乡村现代化建设。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厘清二者的交汇点、融合点、阻碍点及路径是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乡村旅游起源于欧洲,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先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20世纪60~70年代,国外乡村旅游研究主要关注农业旅游方面,研究重点为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的研究扩展到了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民仍然是乡村旅游关注的中心,而研究内容扩展到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旅游规划、旅游地居民对待旅游的态度、旅游与农业的联系等方面,以及旅游人类学、旅游规划等方面。具体来看,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包括乡村旅游经济研究、乡村旅游吸引因素研究、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内容。国外的乡村旅游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仍存在轻理论、重实际的情况,没有形成公认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申葆嘉,1996)。
与国外相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戴斌等,2006)。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著名旅游景区的周边乡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其中以城郊农民自发的具有副业性质的“农家乐”为主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旅游需求的推动下,乡村旅游逐渐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以后,以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为标志,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从2014年开始连续4年持续关注和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并成为国内旅游的主战场。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乡村旅游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并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研究乡村旅游的内容主要涉及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对策(刘德谦,2006;李甜,2018;李琪,2019),乡村旅游资源利用与规划开发(石培基和张胜武,2007;宋瑞,2017;赵希勇等,2019),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王云才,2006;吴必虎和伍佳,2007;毕兰,2019),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王琼英,2006;杜宗斌和苏勤,2011;杨莹和孙九霞,2021),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和行为模式分析(邹统钎,2008;白凯,2010;陶玉霞,2015),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何景明,2006;徐孝勇等,2010;刘永富,2015;张行发和王庆生,2020)等方面。还有少量研究涉及乡村旅游的效应、利益相关者、地理空间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等(卢小丽 等,2017;郑辽吉,2018)。
1.2.2 国内外关于美丽乡村的研究
乡村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长期性的话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出了诸如日本“造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德国“村庄更新”、荷兰“农地整理”等不同乡村发展模式和路径(朴振焕,2005)。国外学者对乡村建设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赫尔希曼为代表的不平衡发展理论、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进行论述和研究(Krugman,1999;Czarnitzki and Spielkamp,2000;Wolfl and Anita,2005),客观上存在一般性介绍理论的资料多,综合全面的资料少,资料缺乏深度和广度的现象。
从国内研究看,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实践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农业部正式启动了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延续和提升。具体来看,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美丽乡村提出背景、理论框架、内涵、标准体系等理论探讨(柳兰芳,2013;郑杭生和张本效,2013;王卫星,2014;何得桂,2014;于法稳和李萍,2014;郑向群和陈明2015;刘彦随和周扬,2015;韩喜平和孙贺,2016;王景新和支晓娟,2018);二是基于各地实践(案例),特别是浙江安吉等地的美丽乡村发展现状分析、模式归纳、路径对策研究等(和沁,2013;黄杉等,2013;吴理财和吴孔凡,2014;周琼和曾玉荣,2014;陈培培和张敏,2015;庄晋财和王春燕,2016;沈费伟和肖泽干,2017;陈秋红,2017;刘长江,2019;张力等,2019;刘伟斌和连镇锋,2019),这一类研究是美丽乡村研究的主流,数量占总文献的60%以上。反映出当前美丽乡村研究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成果少、案例地区集中、案例分析方法及研究视角还比较单一的问题。
1.2.3 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互动关系的研究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旅游及旅游与农业的相互影响研究。从国内研究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互动关系的研究始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阶段(2005~2012年):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要求,新农村建设被认为是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重要契机和机遇,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在2005年后集中涌现,并成为我国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一大特色,其研究内容包括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机制、促进作用、模式及路径研究(李德明和程久苗,2005;李庆雷等,2007;林德荣和潘倩,2009),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苏勇军,2006;周杰和袁春振,2008)以及两者协调发展思路、指标体系、协调度评价研究等(窦志萍,2007;卢宏,2012)。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研究、综述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总体上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现象(实例)的描述和归纳多于基础理论探讨,但这一阶段的研究,使得乡村旅游发展如何与“三农”政策契合的问题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也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互动关系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2013年至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互动关系研究。2015年、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指出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这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从已有研究看,关于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相关研究普遍认为乡村旅游同美丽乡村建设更具紧密性、互动性、协调性和共享性,具有较强的时空耦合性(李文峰和姜佳将,2014),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乡村旅游发展所具有的环境优化功能、经济发展功能、文化交流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等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契合(刘赟和朱梦梦,2015);同时,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沈启旺,2013),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张渊博,2014),美丽乡村是乡村旅游业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李创新,2016)。二是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特别是浙江安吉、桐庐、永嘉,江苏江宁、高淳等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探索实践,让学者认识到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飞地化”、乡村旅游资源“公地悲剧”、乡村旅游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等问题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有一定偏离(王辉,2009),需要加强对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这类研究比较多,主要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就当前乡村旅游在规划设计、资源品位、产品特色、市场开拓、管理服务、人才培养、投资融资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归纳,并结合各地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4 国内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国外对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乡村景观评价、农村基层领导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评价(Onitsuka and Hoshino,2018)和乡村振兴发展路径(Ali et al.,2018)。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的研究内容较为全面,研究较为深入。研究成果表明乡村旅游能够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Nygrem and Nyhlén,2017)以及从人口角度阐明乡村旅游对振兴乡村发挥的巨大作用(Marcesse and Thibaud,2018)。
从国内看,自2017年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大量学者就此展开研究,但都是将其作为乡村地区研究的政策背景,真正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内涵(廖彩荣和陈美球,2017;王亚华和苏毅清,2017;姜长云,2017;贺雪峰,2018;郭晓鸣等,2018;陈龙,2018;黄祖辉,2018;陆林等,2019)、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李忠斌和陈剑,2018;袁彪,2018;魏后凯,2018;唐任伍,2018;陈龙,2018)、金融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陈放,2018;蔡兴等,2019)等方面。
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关系研究来看,主要有:①乡村旅游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如何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研究甚少,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二者耦合机制(李志龙,2019;庞艳华,2019;马小琴,2019;聂学东,2019;信慧娟等,2019)、互动关系(林铧,2018;陈荣;2018;李笑颖和黄蔚艳,2019)、协同发展(闫淑玲,2017;王宁,2019;郭景福和赵奥,2019)等方面探求发展路径。②乡村振兴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现状 2
1.2.1 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2
1.2.2 国内外关于美丽乡村的研究 2
1.2.3 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互动关系的研究 3
1.2.4 国内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4
1.2.5 研究评价 5
1.3 研究内容 6
1.3.1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系统动力学研究 6
1.3.2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6
1.3.3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协调发展障碍因子诊断及原因分析 7
1.3.4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路径研究 7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8
1.4.1 研究框架 8
1.4.2 研究方法 8
1.5 研究创新之处 10
第2章 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响应 11
2.1 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梳理 11
2.2 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梳理 14
2.3 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行动响应 20
2.3.1 对产业兴旺要求的响应:在产业定位上实现点到线的转变 20
2.3.2 对生态宜居要求的响应:在空间开发上实现块到面的转变 21
2.3.3 对乡风文明要求的响应:在主客交流上实现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22
2.3.4 对治理有效要求的响应:在运行机制上实现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
的转变 23
2.3.5 对生活富裕要求的响应:在经济效益上实现短期性向长期性转变 24
2.4 小结 24
第3章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互动作用机制 26
3.1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内在联系 26
3.2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互动机制概念模型 26
3.3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互动作用分析 27
3.4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互动作用表现 28
3.4.1 互相促进作用 28
3.4.2 互相制约作用 29
3.5 小结 30
第4章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动力机制 31
4.1 理论基础 31
4.2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动力机制概念模型 32
4.3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动力机制分析 32
4.3.1 驱动耦合 32
4.3.2 耦合状态 34
4.3.3 响应耦合 35
4.4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作用的强度机制 35
4.4.1 驱动阶段 35
4.4.2 状态阶段 36
4.4.3 响应阶段 36
4.4.4 耦合动力组合模式 37
4.5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耦合分类 37
4.5.1 自然耦合型 38
4.5.2 市场主导耦合型 39
4.5.3 政策主导耦合型 39
4.5.4 产业主导耦合型 40
4.5.5 逆向耦合型 40
4.6 小结 41
第5章 评价指标体系及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构建 43
5.1 协调度评价内涵 43
5.2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43
5.2.1 协调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依据 43
5.2.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46
5.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8
5.2.4 评价指标体系诠释 58
5.2.5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重构 60
5.2.6 协调度等级评分说明 62
5.3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度评价模型 63
5.4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构建 63
5.4.1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诊断意义 63
5.4.2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内涵 64
5.5 小结 66
第6章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路径 67
6.1 协同发展理论基础 67
6.1.1 协同理论基本观点和特性 67
6.1.2 乡村振兴领域的协同理论应用概况 68
6.2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69
6.2.1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内容的开放性要求 69
6.2.2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发展过程的动态性要求 69
6.2.3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要求 70
6.2.4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发展效益的整体性要求 70
6.3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机制 70
6.4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路径 71
6.4.1 产业协同路径:做大做强美丽经济 71
6.4.2 环境协同路径:整村推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75
6.4.3 文化协同路径:推进乡村文化活化利用 77
6.4.4 管理协同路径:提高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81
6.4.5 利益协同路径:建立农民共建共享利益机制 84
6.5 小结 87
第7章 实证研究 88
7.1 都江堰的实证研究 88
7.1.1 都江堰基本情况介绍 88
7.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88
7.1.3 权重确定 88
7.1.4 建设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90
7.1.5 协调度测算结果 90
7.1.6 障碍因子识别结果 92
7.2 苍溪县三会村的实证研究 93
7.2.1 三会村基本情况介绍 93
7.2.2 三会村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发展互动关系 94
7.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96
7.2.4 权重确定 96
7.2.5 建设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97
7.2.6 协调度测算结果 98
7.2.7 障碍因子识别结果 98
7.3 小结 100
第8章 结语 101
8.1 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应解决“两张皮” 101
8.2 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应实现“五个转变” 102
8.3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耦合的动力系统模型应关注“六三五”内涵 102
8.4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度评价需涵盖五大维度 103
8.5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五大路径 103
参考文献 104
附录 111
索引 114
后记 11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