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为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强调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主体,把其现实利益的获得作为评价内容,把人民价值感知作为评价标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目标上有着很高的匹配度,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和实现路径,而乡村振兴战略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规制约束与框架结构。本研究旨在以我国乡村区域的全面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指引,揭示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机制,进而实现我国乡村旅游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的系统性强化。研究结论对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以及(新)人文地理、(新)经济地理等学科知识与方法,系统阐述乡村旅游的内涵体系、评价体系、时空演变以及应对策略。全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既有理论创新又有实践价值。在全书的编写过程中突出以下特征:①基于自然、社会和经济层面,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匹配机制进行了梳理。从乡村旅游发展成效的价值取向视角,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获得感”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解读并以此作为乡村旅游发展成效的评价准则。②在厘清和界定乡村旅游相关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的乡村旅游研究的基本逻辑,并基于一般均衡、产业集聚、价值传递、空间效应以及新经济(文化)地理等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旅游产业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波动和非均衡表现。③基于价值感知评价、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构建,全面阐述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乡村居民价值感知,以及地方认同的时空演变规律与提升策略。④对乡村空间的场景叙事与
顾客体验进行了实证分析。
⑤对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方法验证了空间异质性与空间关联性影响的客观存在。⑥基于被动式应对和主动式开发两个维度,提出乡村旅游在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维度的发展对策。
笔者基于科学严谨的研究思路,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乡村振兴架构下乡村旅游的学术建构、内涵体系、影响因素、评价准则、时空演变以及开发策略等。乡村旅游的生态宜居、产业融合、农业发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等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总要求高度一致。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乡村旅游展开深入系统研究,时代特征突出、理论脉络清晰,同时兼具重大现实意义。
感谢合作者万田户老师、邴振华老师、裘亦书老师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学生卢毅琮、芦瑶、何元军、孙悦、倪佳琪、张欣媛为本书做出的重要贡献;感谢陈雨同学对本书的整理与校对。限于笔者水平及写作时间仓促,书中疏漏与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黄和平
2022年2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