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时空分布评论机制与提升路径
0.00     定价 ¥ 6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8082303
  • 作      者:
    作者:黄和平|责编:张琳//王梦嫣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为作者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积累了多年的研究经验,在理论创新和体系构建上有一定创新,对乡村旅游发展从方法论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展开
作者简介
黄和平,男,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系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承担“现代服务管理”“酒店资产管理”“非标住宿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相关研究课题近二十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项目等多项课题。已在《地理研究》《旅游学刊》《经济地理》《经济管理》《经济经纬》《华东经济管理》《旅游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世界地理研究》《统计与决策》,以及Europe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相关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多篇论文的下载量和引用次数持续增加,相关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为突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目标上有着很高的匹配度,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和实现路径,而乡村振兴战略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规制约束与框架结构。本研究实现了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识别→乡村旅游价值感知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乡村旅游感知主体划分与心理特质分析→乡村旅游价值感知实证测度→乡村旅游产业时空演变与区域差异→乡村旅游空间协同、产业协同以及一体化机制”为主线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二者协调发展,互为促进,避免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
展开
精彩书摘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为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强调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主体,把其现实利益的获得作为评价内容,把人民价值感知作为评价标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目标上有着很高的匹配度,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和实现路径,而乡村振兴战略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规制约束与框架结构。本研究旨在以我国乡村区域的全面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指引,揭示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机制,进而实现我国乡村旅游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的系统性强化。研究结论对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以及(新)人文地理、(新)经济地理等学科知识与方法,系统阐述乡村旅游的内涵体系、评价体系、时空演变以及应对策略。全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既有理论创新又有实践价值。在全书的编写过程中突出以下特征:①基于自然、社会和经济层面,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匹配机制进行了梳理。从乡村旅游发展成效的价值取向视角,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获得感”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解读并以此作为乡村旅游发展成效的评价准则。②在厘清和界定乡村旅游相关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的乡村旅游研究的基本逻辑,并基于一般均衡、产业集聚、价值传递、空间效应以及新经济(文化)地理等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旅游产业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波动和非均衡表现。③基于价值感知评价、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构建,全面阐述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乡村居民价值感知,以及地方认同的时空演变规律与提升策略。④对乡村空间的场景叙事与
顾客体验进行了实证分析。
⑤对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方法验证了空间异质性与空间关联性影响的客观存在。⑥基于被动式应对和主动式开发两个维度,提出乡村旅游在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维度的发展对策。
笔者基于科学严谨的研究思路,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乡村振兴架构下乡村旅游的学术建构、内涵体系、影响因素、评价准则、时空演变以及开发策略等。乡村旅游的生态宜居、产业融合、农业发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等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总要求高度一致。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乡村旅游展开深入系统研究,时代特征突出、理论脉络清晰,同时兼具重大现实意义。
感谢合作者万田户老师、邴振华老师、裘亦书老师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学生卢毅琮、芦瑶、何元军、孙悦、倪佳琪、张欣媛为本书做出的重要贡献;感谢陈雨同学对本书的整理与校对。限于笔者水平及写作时间仓促,书中疏漏与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黄和平
2022年2月
展开
目录
目录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时空分布、评论机制与提升路径






第一章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

三、研究对象3

四、研究方法4

五、研究内容11

六、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4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7

一、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17

二、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现状19

三、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24

四、乡村居民的价值感知评价26



第三章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28

一、乡村旅游概念体系28

二、乡村旅游影响因素35

三、乡村振兴战略架构36

四、乡村旅游的价值传递37

五、乡村振兴中居民认同38

六、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46



第四章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获得感
评价与居民认同研究64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获得感影响因素分析64

二、乡村旅游获得感的评价体系构建65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获得感评价演变70

四、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地方认同空间分布73



第五章乡村空间的场景叙事与顾客体验研究——以上海乡村民宿
为例84

一、乡村民宿消费的场景依赖84

二、乡村民宿空间的场景辨识与逻辑结构86

三、乡村空间的场景叙事与顾客体验的实证分析89

四、结论93



第六章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证研究95

一、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方法96

二、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99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107

四、旅游经济效应定量分析113

五、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潜力空间121

六、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措施127



第七章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案例分析134

一、历史文化型: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上海朱家角镇为例135

二、城市依托型: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上海崇明区为例138

三、田园景观型:民俗民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浙江舟山为例140

四、康养娱乐型:康养目的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浙江安吉为例143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146




附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调查问卷151



参考文献156



第一章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

三、研究对象3

四、研究方法4

五、研究内容11

六、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4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7

一、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17

二、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现状19

三、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24

四、乡村居民的价值感知评价26


第三章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28

一、乡村旅游概念体系28

二、乡村旅游影响因素35

三、乡村振兴战略架构36

四、乡村旅游的价值传递37

五、乡村振兴中居民认同38

六、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46


第四章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获得感
评价与居民认同研究64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获得感影响因素分析64

二、乡村旅游获得感的评价体系构建65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获得感评价演变70

四、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地方认同空间分布73


第五章村空间的场景叙事与顾客体验研究
——以上海乡村民宿为例84

一、乡村民宿消费的场景依赖84

二、乡村民宿空间的场景辨识与逻辑结构86

三、乡村空间的场景叙事与顾客体验的实证分析89

四、结论93



第六章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证研究95

一、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方法96

二、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99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107

四、旅游经济效应定量分析113

五、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潜力空间121

六、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措施127



第七章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案例分析134

一、历史文化型: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上海朱家角镇为例135

二、城市依托型: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上海崇明区为例138

三、田园景观型:民俗民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浙江舟山为例140

四、康养娱乐型:康养目的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浙江安吉为例143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146




附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调查问卷151



参考文献156



第一章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

三、研究对象3

四、研究方法4

五、研究内容11

六、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4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7

一、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17

二、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现状19

三、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24

四、乡村居民的价值感知评价26



第三章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28

一、乡村旅游概念体系28

二、乡村旅游影响因素35

三、乡村振兴战略架构36

四、乡村旅游的价值传递37

五、乡村振兴中居民认同38

六、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46



第四章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获得感
评价与居民认同研究64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获得感影响因素分析64

二、乡村旅游获得感的评价体系构建65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获得感评价演变70

四、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地方认同空间分布73



第五章气候舒适度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84

一、气候舒适度与乡村旅游发展84

二、气候舒适度研究现状85

三、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现状87

四、气候舒适度与旅游关系的实证研究92

五、气候舒适度的逻辑结构94



第六章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证研究96

一、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方法97

二、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100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108

四、旅游经济效应定量分析114

五、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潜力空间122

六、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措施128



第七章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案例分析135

一、历史文化型: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上海朱家角镇为例136

二、城市依托型: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上海崇明区为例139

三、田园景观型:民俗民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浙江舟山为例142

四、康养娱乐型:康养目的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浙江安吉为例144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147




附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调查问卷151



参考文献15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