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楚灯新灿
江汉泱泱,商邑煌煌!
3500多年前,商文化渐次南下,在武汉的北郊,留下盘龙古城。武汉的城市文明,便从这里发端。
其后,随着汉水的几轮改道,武汉得川江之惠,形成跨越长江、汉水的三镇鼎立之势。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明末清初,凭借独特地理优势,汉口从一芦苇荒洲一跃成为国内大商埠。
1861年3月,英国在汉口订立租约,汉口被迫开埠。此后,列强纷至沓来。地处中国之中、长江之中、九省通衢的武汉,迎来万商云集。
列强的掠夺和武汉的走向世界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过程。
一大批近代企业的落户,成为引领时代觉醒的标志。武汉民族资本经济春芽破土,并引领整个湖北的工业化艰难起步。
在先进技术和设备输入的过程中,动力电顺势起步。电灯也成为市民的渴求,其便捷、卫生和时髦,成为富人之急需,时尚之急需,城市发展之急需,兴办电业成了“香饽饽”。荆楚湖北也因此成为全国较早办电的省份之一。
荧灯初亮
1889年8月,清代末年一个普通的夏日。谕旨调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致电清政府驻美国大臣张荫桓:“大咨,华商黄秉常请在广东试设电灯,便民用,塞漏厄,甚好,已咨复准办,请饬该商速来。洞现调湖广,如该商愿于武昌、汉口设办,亦甚佳,请询复。”
张之洞的意思,是想请华商黄秉常到武汉兴办电业。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早在1888年,张之洞在广州任两广总督时,就从国外购进一台柴油发电机,并于当年装竣发电,供总督衙门照明用电。第二年,他又批准美籍华商黄秉常在广州试办电厂。
如今即将赴任湖北,张之洞提前想到的,便是办电。
1889年11月25日,张之洞乘粤秀轮抵达武昌汉阳门码头。江风带来的丝丝凉意,已经把武汉带入了秋的深处。站在蛇山之巅,遥望两江交汇,朝宗大海,张之洞心潮澎湃,治鄂的宏图在他心中升腾。
虽然黄秉常最终没有来武汉,但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湖北办电的决心已然坚定。
所谓“一城得一人,一人兴一城”。三年后,1893年1月7日,张之洞在武昌开办的湖北织布官局点亮了湖北的第一盏电灯。
据《捷报》1893年3月7日报道:湖北织布官局共有纱锭3万枚,布机1000张,发动机2台,各1000马力,全厂照明皆用电灯,共安装1140盏。
第一盏电灯在洋务运动的余波中应运而生,它照亮了湖北织布官局,也照亮了湖北人在艰难困苦中向工业化奋进的梦想。
荆楚大地,此后会有血雨腥风,铁马金戈,但是,那一缕灯光燃起的希望,将引领这块苦难的土地,不断走向光明。
租界星辰 汉口合作路,一条斑驳幽静的老街。在路边高大的梧桐树下,掩映着一幢暗黄色三层楼的西式建筑,厚重的麻石粉刷外墙、屋顶庄重的钟塔、屋檐下精致的雕花,散发出雍容与典雅的气度。这便是建于1905年的英商汉口电灯公司。
1905年,在汉口从事皮货生意的英商卜尔劳德公司发现,商贾云集的汉口居然没有电灯照明。这是他们眼里的巨大商机。
办电申请提交后,被张之洞当然地一口回绝。如此一来,卜尔劳德公司只能将电厂设在不受中国官府管控的俄租界。
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