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史料分析、符号分析、文本分析、内容分析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传播学视角对“德国制造”来华历程中的媒介载体与媒介再现进行意义的提取与解读,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德国制造”这一符号的传播与意义建构过程。
第一章绪论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在详尽的文献研究基础上,笔者在绪论中对关键概念与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并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规划研究框架。第二章考虑历史参与意义的解读与认知的竞争,综合中德两方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一手数据,追溯“德国制造”的来华历史,并梳理其现代与当代的发展历程,厘清1979年之前“德国制造”在中国的历史底色。
本书以阿多尼与梅尼结合欧洲文化学派与美国实证学派所提出的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为分析框架,分别从客观社会真实、符号社会真实与主观社会真实三个角度分析1979年到2019年四十年间“德国制造”这一符号在中国的传播与建构过程。第三章以时间为轴,对中德两国官方数据进行分析,还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华“德国制造”的客观社会真实载体,包括制度层面的合作协议与框架、商品贸易以及投资生产活动。第四章与第五章从不同传播主体的视角出发,分别通过符号分析与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以德国企业与中国本土媒体为传播主体的符号社会真实进行阐释,解读其意义的建构路径。第六章通过深度访谈,从近景与远景两个角度考察受众的主观认知与解读。第七章结语部分对全书进行总结,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媒介与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框架的再梳理与再整合,勾勒符号意义的辩证与互动形塑过程,并在反思中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