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国制造在中国的传播与建构
0.00     定价 ¥ 63.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1588062
  • 作      者:
    作者:方帆|责编:王扬帆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助理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欧洲经济与文化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在《传播力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篇,参与完成中国国际电视台国际传播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史料分析、符号分析、文本分析、内容分析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传播学视角对“德国制造”来华历程中的媒介载体与媒介再现进行意义的提取与解读,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德国制造”这一符号的传播与意义建构过程。 第一章绪论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在详尽的文献研究基础上,笔者在绪论中对关键概念与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并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规划研究框架。第二章考虑历史参与意义的解读与认知的竞争,综合中德两方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一手数据,追溯“德国制造”的来华历史,并梳理其现代与当代的发展历程,厘清1979年之前“德国制造”在中国的历史底色。 本书以阿多尼与梅尼结合欧洲文化学派与美国实证学派所提出的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为分析框架,分别从客观社会真实、符号社会真实与主观社会真实三个角度分析1979年到2019年四十年间“德国制造”这一符号在中国的传播与建构过程。第三章以时间为轴,对中德两国官方数据进行分析,还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华“德国制造”的客观社会真实载体,包括制度层面的合作协议与框架、商品贸易以及投资生产活动。第四章与第五章从不同传播主体的视角出发,分别通过符号分析与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以德国企业与中国本土媒体为传播主体的符号社会真实进行阐释,解读其意义的建构路径。第六章通过深度访谈,从近景与远景两个角度考察受众的主观认知与解读。第七章结语部分对全书进行总结,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媒介与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框架的再梳理与再整合,勾勒符号意义的辩证与互动形塑过程,并在反思中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缘起
1.1.1 历史长河中的“德国制造”
1.1.2 意义与启迪
1.2 学术史回顾
1.2.1 作为传播效果的“德国制造”
1.2.2 作为传播主体的“德国制造”
1.3 建构观下的传播理论
1.3.1 从建构主义视角定义传播
1.3.2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传播学研究
1.3.3 媒介与现实的社会建构
1.4 中国社会语境下的“德国制造”
1.5 研究路径与方法
2 中国历史中的“德国制造”:从16世纪末到1979年
2.1 对华贸易萌芽期:不成规模的纺织品贸易
2.2 发展初期:政府参与并引导的贸易与投资
2.3 德据时期:先进技术得到认可,但殖民主义受到反抗
2.3.1 贸易
2.3.2 投资
2.4 战乱与纷争时期:平等外交关系下初步形成良好口碑
2.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十年:政府间贸易
2.6 小结
3 作为客观社会真实的在华“德国制造”
3.1 中德经贸合作与协议
3.2 “德国制造”对华贸易
3.3 “德国制造”在华投资
3.3.1 1979—1992年准备与起步:大众、西门子等企业进驻
3.3.2 1993—2000年稳步发展:积极亚洲政策刺激企业来华
3.3.3 2001—2019年发展新台阶:全球化语境下的新一轮投资增长
3.4 小结
4 作为符号社会真实的在华“德国制造”——企业自塑
4.1 品牌理论视角下的企业自塑符号社会真实
4.2 方法
4.3 实证分析
4.3.1 在准备与起步阶段导入认识:现代工业技术提供者
4.3.2 在稳步发展中加深认知:工业化发展的助推者
4.3.3 在新一轮投资增长中寻求认同:连接美好生活与工业发展战略
4.4 小结
5 作为符号社会真实的在华“德国制造”——媒介他塑
5.1 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媒介他塑符号社会真实
5.2 方法
5.3 实证分析
5.3.1 媒介框架分析
5.3.2 主题框架分析
5.4 小结
6 作为主观社会真实的在华“德国制造”
6.1 近景中的“德国制造”
6.1.1 物的历史叙事
6.1.2 物的现代叙事
6.2 远景中的“德国制造”
6.2.1 传统媒体——书中的“隐形冠军”
6.2.2 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中的德国汽车
6.3 小结
7 结语
7.1 “德国制造”的传播、建构与意义流变
7.1.1 以时间为轴的纵向意义建构
7.1.2 三位一体的互动与对话
7.1.3 媒介通过连接、调节、迁移与融合参与现实的社会建构
7.2 启示、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闻报道样本列表
附录2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对象信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