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数字帝国主义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368023
  • 作      者:
    作者:刘皓琰|责编:彭慧芝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20世纪中期,出于国防和军事目的,许多数字技术被开发并登上历史舞台。资本很快发现了它们的商业价值,将其普遍应用于经济社会,迅速影响到了资本运行规律与社会生产规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进入数字资本主义阶段。

数字技术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渗透至各行各业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数字大资本迅速膨胀,终于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形成了可以影响全球的垄断力量,数字资本主义完成了向数字帝国主义的过渡。

与传统的帝国主义形态相比,数字帝国主义中不见硝烟、战场与殖民地,但对底层与海外人民的压榨与掠夺却丝毫未减。

《资本论》与《帝国主义论》中揭示的规律对当前的数字资本而言是否还适用?数字帝国主义的出现对世界与中国而言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本书全面回溯数字技术出现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并对诸多新生业态进行了剖析。书中不仅对数字帝国主义的内在痼疾作了详尽研究,提出了非雇佣剥削、“中心—散点”结构、多重竞争结构、数字殖民、双重时间掠夺、“数字—金融”复合体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而且对在大国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中国走出了怎样一条与数字帝国主义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如何应对数字帝国主义构建的联盟的打压、如何抢占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制高点等进行了深入思考。

本书贯通历史、前瞻未来、格局宏阔,融学术性、思想性、创新性、可读性为一体,展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和对国情世情的关怀。


展开
作者简介

刘皓琰,1992年生,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数字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向的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撰写内参报告多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回溯数字技术登上历史舞台后主要西方国家的作为,揭示帝国主义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剖析其攫取财富与压迫人民的新手段及其欺骗性:数字帝国主义中不见硝烟、战场与殖民地,对底层和海外人民的盘剥与掠夺却同样肮脏血腥。作者以宏阔多元视野,深入解析非雇佣剥削、“中心—散点”结构、多重竞争结构、数字殖民、双重时间掠夺、“数字—金融”复合体等新业态,指出在资本强力作用下,本应造福人类的数字技术成了对社会大众进行全生命周期剥削的工具,而社会主义中国选择了构建人类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全新道路。本书贯通历史、前瞻未来,注重学术化探索、学理化阐释与大众化表达,再次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永恒的真理力量,也体现了作者的敏锐观察和淑世情怀。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历程:从数字资本主义到数字帝国主义


当今世界,即便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数字技术所具有的空前影响力。超强的渗透和整合能力,便利的传输与存储能力,较短的更新周期与强大的可持续性,这些技术特点使得新一轮科技革命绝不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发展变化,其所产生影响的范围也将从劳动形式、企业分工、雇佣关系延伸至国家形态、国际关系,而“数字帝国主义”便是对数字技术影响下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概括总结。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它的出现是生产力大爆发下历史的必然。我们将按照时间逻辑,窥探数字帝国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关键节点。

在政治经济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讨论是从“数字资本主义”的概念开始的。在20世纪末,由于信息技术的巨大突破和互联网经济的出现,一些西方左翼学者敏锐地观察到了新技术对资本社会带来的或将要带来的重大变化,推出了不少经典之作。其中的代表如西班牙学者曼纽尔·卡斯特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意大利自治主义代表人物安东尼奥·奈格里和他的学生迈克尔·哈特合著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加拿大学者尼克·迪尔-维斯福特的《赛博—马克思:高科技资本主义斗争的周期和循环》、美国学者丹·席勒的《数字资本主义:全球市场体系的网络化》等。在丹·席勒所著的《数字资本主义:全球市场体系的网络化》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和阐释了“数字资本主义”的概念并梳理了其发展历程。不足的是,虽然在该书中不难看到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但全书更像一本美国电信行业的发展史,对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并不充分。即便如此,也并不影响这本著作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开创性地位。

席勒对数字资本主义概念的定义简单而清晰。他指出,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先进生产力的信息时代,经济生活中的生产方式、劳动关系等均出现了重大变化,所谓数字资本主义,即特定历史时期——数字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1席勒的这一认识虽未深入到数字时代资本主义制度运行的具体特点,但却有着高度的概括性。资本主义作为一种长时间运行的社会形态,会由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运营模式,譬如大机器时代的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的垄断资本主义以及随着虚拟经济壮大而出现的金融资本主义等,不同的经济模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相互交织,强化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运行的复杂程度。

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也并非是一个短暂的、偶发性的历史时期,数字相关技术发展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篇章,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因此理应同样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独特和重要的历史阶段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进展,也有一些学者提出过“信息资本主义”“平台资本主义”或“互联网资本主义”等类似概念。这些概念只是站在不同角度上对数字时代新型的资本主义市场运行方式与剥削关系作出的描述,有其论证的合理性,也使得学界对数字资本主义的认识更为立体。信息、平台、互联网等要素在数字社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拓展,任何一个概念都无法像“数字”那样囊括这个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所有变化和发展,并从“数字劳动”到“数字社会”形成一个一脉相承的研究体系。比较而言,“数字资本主义”的定义更为全面和准确,因此也成为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概念。

那么,数字资本主义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又如何一步步过渡到数字帝国主义的呢?丹·席勒虽然在著作中回顾了美国电商资本的发展史与美国网络自由化的进程,讨论了信息、文化的商品化在传媒、移动设备等领域的不断加速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过程,但并没有作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概括。加之该作已经是20余年前的著作,对这期间的发展变化同样需要作出新的梳理。

我们将这70余年的历史作了重新考察,将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由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典型的数字帝国主义国家,因此将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数字资本主义的萌芽期


1946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数字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现代通用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诞生,它是早期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产品。在埃尼阿克之前,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计算机的初级产品,但或者属于机械式、机电式,或者功能单一,或者不可编程。埃尼阿克是历史上第一台图灵完备的计算机,它具备现代计算机所需要的几个要素:可完全编程、完全电子化、通用于所有逻辑任务。在埃尼阿克之后,计算机制造和编程的相关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和稳定,为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和其他数字技术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因此,将埃尼阿克的诞生视为我们考察数字资本主义的起点是最为合适的。

埃尼阿克的研制初衷是为了服务于战争。时值二战,主要战略武器还是飞机和大炮,设计一种可以计算导弹和炮弹弹道的机器便成了必备之需。这项任务被交予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的埃克特、莫克利以及被后世称为“计算机之父”的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等人,但研制过程困难重重,以至于这项于1943年开始的任务,到了二战结束后才告一段落。然而,战后世界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美国的很多科研和军事项目得以延续,大批国家实验室继续运作,而计算机是这些项目进行高速运算的基础,因此受到了高度重视。不过,初代计算机埃尼阿克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计算水平,但使用的还是电子管,体积庞大,耗电惊人,且容易出现元器件的损毁,因此很快被新型的计算机所替代。

1947年,贝尔实验室研发出晶体管,采用晶体管制造的计算机开始在20世纪50年代盛行。50年代末,德州仪器与仙童公司各自发明了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这一技术逐步成熟,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正式开启了微型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更快,可靠性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开始具备文字和图像处理功能,为计算机迈向商用、家用领域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在计算机不断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互联网发明之初同样是出于军事目的。1969年,美苏冷战白热化,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被苏联摧毁就会使全国的军事系统陷入瘫痪,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既相互连接又可以分散工作的指挥系统。在国防部部署下,科研和军事人员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等大学院校中的四台主要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了“阿帕网”。随后几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兰德公司等纷纷加入,形成了早期互联网的雏形。最初的阿帕网所采用的是NCP协议,这种网络协议并不实用,随着接入的计算机越来越多,它无法保证发送信息的计算机在庞杂的网络中准确地定位目标机。1973年,两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罗伯特·卡恩和文顿·瑟夫发明了TCP/IP协议,每台电脑都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IP地址,一旦信息发送错误也会立刻进行重新传输,这项技术至今仍然是全球互联网得以稳定运作的保证。TCP/IP协议的出现迅速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进步,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NSFNET),连接了全美5个超级计算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用于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随着NSFNET的发展,它逐渐代替阿帕网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也成为后来纵横全球的因特网的前身。

除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外,一些影响后世的其他关键技术也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现代通信技术不断进步,主要表现在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智能终端等方面,美国于60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通信卫星事业,第一条光纤通信实验系统于1976年在贝尔实验室建成,第一台手机于1983年在摩托罗拉公司问世,第一代蜂窝移动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一 数字经济时代的秘密 何自力 -001 

序二 迎接数智文明时代 鄢一龙 -004 


第一章 历程:从数字资本主义到数字帝国主义 

数字资本主义的萌芽期 -014 

数字资本主义的成熟期 -019 

数字帝国主义的新阶段 -024 


第二章 大厦之基:数字劳动与数字商品 

数字劳动与数字劳工 -050 

数字资源与数字商品 -066 


第三章 变革:数字帝国主义时代的企业组织形态与剩余价值剥削

“中心—散点”结构 -090 

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107 

剥削与异化 -115


第四章 资本的扩张:数字帝国主义时代的竞争与垄断 

产品创新与注意力时间 -130 

多重竞争结构 -141 

寡头背后的资产阶级政府 -164


第五章 空间转向时间:数字帝国主义时代的数字殖民

数字殖民理论 -174 

双重时间掠夺 -185


第六章 繁荣的背后:数字帝国主义的内忧外患 

“美国繁荣”的真相 -214 

繁荣的背后 -222 

无可救药的“美国病”-238


第七章 

迈向未来:数字社会主义与数字命运共同体

数字社会主义 -252 

数字命运共同体 -274 


后 记 -30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