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时代粮食安全透视
0.00     定价 ¥ 16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4523
  • 作      者:
    作者:成升魁//汪寿阳//谢高地|责编:石珺//白丹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科学论断,构建了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及其战略,预测了保障我国国民营养健康需求的粮食规模,论述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合理生产布局、水产品供给、全球农业资源利用、粮食安全科技体系、国家粮食政策等方面的方略与对策。这些成果可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可供农业、资源、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科研人员和相关决策管理部门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中国粮食安全变化历程
  1949年之前中国人粮关系波动与危机
  随着耕地面积扩大和农业技术进步,中国粮食总产量从春秋战国的100亿kg增加到明清的1500亿kg,除春秋战国和明清以后出现粮食供应紧张外,大部分时期粮食供求相对平衡。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被一步步推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战乱不断,灾荒频发,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1.1.1.古代中国重农重粮传统浓厚,粮食自给半自给
  春秋战国时期,粮食总产量小于粮食总消费量,人均粮食占有量仅320kg,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粮食生产尚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粮食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秦汉时期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500kg,粮食总消费量小于粮食总产量,在满足人们正常粮食需要的同时,还可有余粮储藏或小范围贸易。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和征战,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相比于秦汉时期明显下降,粮食总产量稍大于粮食总消费量,粮食供求关系紧张,遇灾害就有可能发生灾荒。隋唐时期,粮食生产又恢复到秦汉的水平甚至有了一定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大幅超过粮食总消费量,粮食供需状况较好,粮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若无战争、大灾,粮食安全是有一定保障的。宋元时期,随着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江南农业的快速发展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传统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粮食总产量直追1000亿kg大关,人均粮食占有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应对灾荒的能力提高。明代时期,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亿kg,人口达到2亿,因人口增幅快于粮食增长,粮食人均占有量下滑。清代时期,人口呈几何级数增加,人地矛盾加剧,农业生产进步虽较大,但人口增幅远高于粮食增产幅度,人均粮食占有量较明代大幅下降,至晚清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仅比春秋战国时期略高(表1-1)。除了自然灾害频发外,在列强的不断侵略和盘剥下,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粮食危机随时可能发生。
  一般地,粮食生产的年际、季节波动性大,地区供需不平衡、社会不同阶层民众粮食分配不公等因素制约着家庭粮食的获取能力,影响着粮食的微观安全。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具有季节波动性,粮食丰歉与气候紧密相关,所谓“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因此粮食供求年际、年内变化大,波动性强。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有限。东部气候湿润、地势平缓、土壤肥沃,为传统的农业区;西部多山地,气候干旱、土壤贫瘠,为传统牧业区。东部又有南北差异,淮河以南为稻作农业区,以北为旱作农业区。古代农业开发最初集中在黄河流域,宋元以后,南方向集约型农业发展。中国粮食生产和供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通过粮食流通,调剂地区盈缺。在我国封建社会,一般地主占农村人口的5%~10%,自耕农和佃农占90%左右。然而,地主却占有50%~70%的土地,自耕农占20%~30%,佃农占10%~20%。地主占13%~17%的粮食,而自耕农和佃农占43%~56%的粮食,愈到近世这个比例愈低。农民可支配部分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一旦发生灾害农民便陷入困境,导致饥民揭竿而起的历史一再重演。加强粮食生产,重视粮食仓储,以丰补歉,“熨平”粮食生产在时间上的波动性,鼓励粮食流通从空间上进行协调,满足缺粮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粮食需求,是历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吴宾和党晓虹,2008a)。
  中国古代灾害频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至清代达到一个高峰。春秋以前以水旱灾害为主,春秋以后水旱冰雹蝗虫灾害肆虐。据竺可桢先生的《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公元1~19世纪,中国发生旱灾1013次,水灾658次。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课题小组”研究,在过去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1600多次大水灾,1300多次大旱灾,且常是旱涝异地同时出现。平均每年遇灾次数:隋朝0.6次,唐朝1.6次,两宋1.8次,元朝3.2次,明朝3.7次,清朝3.8次。灾害频发固然与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失衡有关,也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吴宾等,2008b)。小农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逢灾必荒,进而引发灾民起义,甚至外族入侵。中国西汉—清代饥荒发生年数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整体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元清饥荒频发,其次是宋明。以公元910年为分界点,前期(包括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十年饥荒次数平均为5次/10a,后期(包括五代、宋、元、明、清)平均为35次/10a。饥荒是天灾人祸并行的结果,旱灾、水灾、蝗灾、疫灾、赋税等都会引起饥荒(滕静超等,2014)。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和以农立国的古代,粮食问题关乎国家稳定和朝代兴替。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萌芽于先秦,发展于秦汉,形成于隋唐,完善于宋元明清。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以重农为核心,视农业为财富之源、立国之本,鼓励垦殖和农业生产,强调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和赈济,重视储粮备荒,鼓励粮食流通,实施以农为本、以粮为基的国策,较好地保障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粮食供应,使中华民族延绵不绝(吴宾等,2008c)。
  中国传统的重农、重粮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农业是财富之源、富国强民之本。据《墨子 非儒》记载,从农事可“生九谷”“长地财”“农事缓则贫”。《荀子 富国》认为“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 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 旱田用水疏》载,“古圣王所谓财者,食人之粟,衣人之帛。”故只有粟帛才是财。
  《徐文定公集》强调“农者生财者也”“财者生于地则不竭”。《管子 五辅》指出:“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 仓廪实而囹圄空。”据《商君书》,商鞅提出:“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汜胜之书》说:“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又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东汉崔寔《政论》指出:“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国家之毒忧。”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 说杂三十》提出:“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据《范文正公集 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认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 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易钢,1998)。②在粮食供应环节,生产和储备兼顾。《管子 牧民》开篇讲:“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从两方面阐述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一是“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强调粮食是民众的命根子;二是“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汉书 郦食其传》中提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西汉实施授田制,北魏、北周、北齐、隋唐实施均田制,保障农民占有小块土地,鼓励垦荒、轻徭薄赋、兴修水利、赈济借贷、推广技术等,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开创了“文景之治”“昭宣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洪武盛世”“康乾盛世”等。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关于粮食储备,《礼记 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管子 轻重乙》说:“天下有兵则积藏之粟,足以备其粮。天下无兵,则以赐贫甿。”汉代贾谊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东汉班固《汉书 食货志》)。据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历朝多有储粮法令。如秦朝制定《仓律》,对仓粮的入库、验收、保管及加工做了规定。唐朝《厩库律》计28条。宋元明清也制定《仓库律》或《厩库律》。明朝推行预备仓制,通过授以散官、表彰门庭、免除杂役等措施,藏粮于民。③在粮食生产与消费中,《墨子 七患》指出,凡五谷者,“生财”与“节用”并重。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唐代李绅《古风二首其二》倡导节约粮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古代重农,与农业立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内陆国地理环境相适应,有其必然性。然而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主张“农本商末”,甚至轻商、抑商、拒商,则走向了极端。
  总体看,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有:①粮食生产年际、年内波动性强,常出现“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现象(表1-2)。②不同地区气候、土壤及粮食生产能力,人口及粮食消费需求不同,粮食供应地区盈缺不均。③封建社会不同阶层土地及粮食占有不公。苛捐杂税沉重,农民常沦落到没饭吃的悲惨境地(吴宾和党晓虹,2008a)。④自然灾害频繁,逢灾必荒(吴宾和党晓虹,2008b),饥民揭竿而起的历史一再重演。
  1.1.2.近代中国粮食危机及应对(1911~1949年)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加之战乱频繁,灾患不断,粮食危机空前严重。1934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只比1933年减少0.87%,但水稻单产减少20.2%。开埠通商,城市化加速,粮食供需矛盾突出,国外粮食倾销,中国粮食贸易严重入超(周建树,2013a)。1912~1921年年均米谷输入约为3亿kg(按1担=50kg计算),而1922~1926年年均米谷输入猛增至8.5亿kg,“后五年”年均银两外流7844万海关两,比“前十年”年均增加


展开
目录
目录
上篇 问题与挑战/1
第1章 中国粮食安全变化历程/2
1.1 1949年之前中国人粮关系波动与危机/3
1.2 计划经济时期自然灾害和政策失误导致粮食短缺(1949~1979年)/8
1.3 改革开放带来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迅速提高(1979~2013年)/10
1.4 粮食安全进入新阶段(2013年~至今)/12
1.5 未来粮食安全展望/14
第2章 消费端: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问题突出/17
2.1 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明显/17
2.2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成因/26
2.3 不合理食物消费的营养健康困扰/33
第3章 供给端:发展与风险并存/41
3.1 食物生产结构:从单一向多样化演变/41
3.2 粮食领域凸显“四多一重”怪圈/46
3.3 粮食供给侧结构失衡/55
3.4 粮食高库存堰塞湖问题高悬/59
3.5 粮食过度加工导致营养损失/64
第4章 生产端:资源环境压力巨大/69
4.1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耕地质量劣化/69
4.2 水土资源空间错位形势加剧,“北粮南运”步履维艰/74
4.3 土壤污染问题严重/81
4.4 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造成严重面源污染/82
中篇 新时代粮食安全观/87
第5章 传统粮食安全观及其历史局限/88
5.1 传统粮食安全观及其时代特征/88
5.2 新形势下传统粮食安全观存在明显历史局限性/91
5.3 两种粮食安全观:战时粮食安全与常态粮食安全/92
5.4 粮食生产发展与保障应重视和秉持“底线思维”/95
5.5 以“藏粮于地”的战略应对战时粮食安全风险/96
第6章 确立新时代粮食安全观/100
6.1 粮食供需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100
6.2 新时期粮食供需平衡的态势/102
6.3 构建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观/109
下篇 方略与对策/113
第7章 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114
7.1 农田时空格局变化/114
7.2 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119
7.3 总结与结论/144
第8章 优化粮食与食物生产空间布局/145
8.1 不同粮食作物的适宜种植空间识别/145
8.2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155
8.3 其他食物供给潜力与对策/162
8.4 总结与结论/171
第9章 扩大海洋水产品供给规模及在粮食安全保障中的作用/172
9.1 海洋水产品供给规模及营养作用/173
9.2 我国海洋水产品结构及主要问题/185
9.3 我国海洋食物高效生产发展保障措施/191
第10章 强化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战略/196
10.1 中国粮食及农产品贸易格局与趋势/196
10.2 境外农业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206
10.3 基于全球视野的粮食安全战略:对策与建议/211
第11章 发展粮食安全科技体系/217
11.1 “以量为主”粮食安全科技体系的作用和挑战/217
11.2 建立“以质为本”的粮食安全科技体系/220
11.3 建立粮食安全科技集成与综合试验示范区/224
第12章 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下的政策取向与构架/230
12.1 改革现行粮食收储制度/230
12.2 粮食补贴政策的弊端/232
12.3 粮食政策改革取向与重构/234
参考文献/2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