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分析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16831
  • 作      者:
    作者:邓国胜//王猛|责编:王衡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历史基础进行前瞻性探索,实现在产业发展、村庄治理、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创新性突破。近年来,中国很多地区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养老、留守儿童关爱等方面进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从理论层面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其他地区借鉴和参考提供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指导。在国际层面,一些国家也面临着与中国乡村相似的问题,如产业弱化、村庄空心化,针对这些问题,这些国家也在积极探索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村庄治理更新,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发展路径。为此,本书在重点分析中国乡村振兴案例的同时,从国际比较的视野,选择日本和韩国两国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本书希望通过对国内重点案例和国际比较案例的分析,总结乡村发展规律,从而为其他地区的实践探索提供借鉴。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农村“时间银行”创新探索:基于大余县水南村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大余县水南村农村“时间银行”的起源
第二节 水南村农村“时间银行”的相关主体分析
第三节 大余县农村“时间银行”的主要做法
第四节 水南村农村“时间超市”的案例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莱西市金丰公社案例研究
第一节 莱西市金丰公社参与莱西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背景分析
第二节 莱西市金丰公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分析
第三节 莱西市金丰公社主要做法与效果分析
第四节 莱西市金丰公社创新模式分析
第五节 莱西市金丰公社案例经验总结及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
第三章 发展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西滑封村案例研究
第一节 西滑封村概况
第二节 西滑封村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西滑封村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与效果分析
第四节 西滑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信息赋能社区治理:黄山甘棠镇甘棠社区案例研究
第一节 甘棠社区信息赋能社区治理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甘棠社区信息赋能社区治理的关键主体分析
第三节 “甘棠为村”赋能社区治理的经验做法分析
第四节 甘棠社区信息赋能社区治理的效果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科技赋能乡村治理: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主体分析
第三节 戴村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
第四节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效果分析
第五节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经验总结
第六节 杭州萧山戴村镇案例的启示
第六章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创新模式:以赵庄子村为个案
第一节 赵庄子村引入社会工作的背景与现状
第二节 益民社工的服务类项目与特点
第三节 专业化与本土化的双向建构:益民社工的培养模式分析
第四节 益民社工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功能
第五节 农村社工的专业突围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 乡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创新探索:以“童伴妈妈”为例
第一节 乡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第二节 “童伴妈妈”项目的介入模式与效果分析
第三节 “童伴妈妈”项目的创新模式分析
第四节 “童伴妈妈”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第八章 构建不同产业的晕轮效应:日本小布施町打造比较优势的乡村发展之路
第一节 小布施町乡村发展背景分析
第二节 小布施町乡村发展的行动主体分析
第三节 小布施町乡村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效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启示
第九章 三重空间生产:日本香川县直岛艺术振兴乡村案例研究
第一节 直岛开展艺术振兴乡村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直岛艺术振兴乡村的行为主体分析
第三节 直岛艺术振兴的主要做法与效果分析
第四节 直岛艺术振兴乡村创新模式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第十章 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韩国清道郡一只柿子的六次产业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韩国清道郡发展柿子产业的主体分析
第三节 主要做法——以柿子为依托的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节 产业振兴的效果与原因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第十一章 让沉寂的乡村活化起来:韩国山清郡蒲公英共同体的社区营造案例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参与主体分析
第三节 主要做法
第四节 社会组织社区营造的效果与走出去经验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