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乡村振兴绿色环境发展战略研究(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问题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2239
  • 作      者:
    编者:侯立安//席北斗//黄彩红//刁晓平|责编:马俊//孙青|总主编:李晓红//邓秀新//唐华俊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问题研究丛书”成果丛书的第五卷,是重大咨询项目课题“乡村振兴绿色环境发展战略研究”的总结。全书基于“乡村环境调查诊断与绿色发展模式研究”“乡村绿色环境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研究”“典型区域乡村绿色环境发展战略研究:海南为例进行验证评估”三个专题的研究报告,依据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与经济水平差异,重点调研了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大省山东、水网发达省份湖北、缺水寒冷省份(自治区)宁夏和陕西、海岛型特色省份海南等地区的50余个乡村,分析限制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典型乡村环境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与成因,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我国乡村绿色环境发展的方向、路径、工程措施与建议,形成我国乡村振兴绿色环境发展战略。同时,对海南典型乡村绿色环境发展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 本书适合国内从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人员,以及从事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农村环保研究的科研与管理人员阅读,还可供农业与资源环境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乡村环境发展战略概述
  一、乡村环境发展战略提出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步骤及保障,系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提出“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目标。乡村绿色环境发展,既包括农业绿色发展,也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不仅要求乡村美在环境、美在生态、美在文明,还对农村文化氛围、乡风民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出的乡村绿色环境发展,对推动和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我国乡村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本研究系统分析诊断限制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典型乡村环境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成因,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乡村绿色环境发展的方向、路径、工程措施与建议,形成我国乡村振兴绿色环境发展战略。
  二、乡村环境发展重大意义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重要内容,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保障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农民绿色生活是实现生态宜居总体要求的根本途径,是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时代需要。
  三、乡村环境发展总体要求
  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的发展问题,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环境生态宜居建设,将使农民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加强、绿色生产技能不断提高、绿色生活习惯逐渐养成,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气–土–水–生–人”和谐共处,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切实提升,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
  第二章乡村环境发展现状与振兴基础
  一、农业发展现状与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的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突破、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新跨越、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但农业仍是全面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和难点。然而,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对粮食的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秸秆未利用和已利用方式较粗放,水产养殖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以及水资源缺乏等问题,都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农村废除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基本上废除了政府统一定价、国家计划收购、国家配给性销售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此外,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农业的发展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备了更好的基础。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基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政府坚持不懈地将改革作为推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符合国情、农情的农村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背景下,我国初步建立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农村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稳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确定“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努力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农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即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17年的7.9%;不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2017年在农村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33.5%、51.7%和14.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切实解决了全国人口的粮食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机械化也在逐步推进,这大幅提高了农村生产水平(表2-1)。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产业化发展仍处于规模小、水平低的程度。自2008年国家实行“以奖促治”政策以来,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先后出台多个规范性文件,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指导和推动各地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当前,我国存在农村土地荒置、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资源转化率与利用率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劳动生产发展相对缓慢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然而,随着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且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显著增长,我国已经具备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
  三、农村发展与人口就业情况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因此,我国发展的首要问题仍是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村改革展开新布局、乡村治理取得新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历经8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年来,尽管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1978~2019年全国乡村人口和乡村就业人员情况见表2-2,乡村人口比例逐年减少,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例也在逐年递减。
  第三章乡村环境现状与短板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却日益累积。近年来,农村水污染问题突出,农村水污染防治环节薄弱。2018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提出“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的具体要求。2019年7月8日,生态环境部会同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农村水污染问题再次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相关任务协同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本服务设施大力改善,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但仍有部分问题需要解决。
  一、乡村环境分区特征
  我国乡村因其地理区划、经济水平、生态环境类型不同,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复杂程度较高,难以用统一标准进行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问题防治。
  依据地理区划可将我国乡村地区分为东北和华北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西南和华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依据经济水平,可将我国乡村地区分为华东和华南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西北、西南和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华中和华北经济基础较好地区;依据生态环境类型,可将我国乡村地区分为生态条件较为脆弱的西北地区,气候条件温和、自然条件优良的华中和西南地区,以及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
  (一)地理区划
  1)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主导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期,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高粱,油料作物为花生、大豆,糖料作物为甜菜。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秸秆焚烧、畜禽粪便不当处置和农膜残留是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主要乡村环境问题。吉林省对农民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指导普及率低,造成农药用量过大、利用率偏低等不良后果。河北省为了提高有限土地的产出效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除此之外,由于秸秆处置成本高、难度大,东北和华北地区秸秆焚烧的情况依然严重。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加重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形成巨大威胁。仅2017年12月,卫星遥感数据就监测到全国秸秆焚烧火点87个。
  2)华中和华东地区的主导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分布有我国主要的耕地和林地,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的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此外,农村饮用水源多为井水水源,饮用水源地较为分散,缺乏必要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地下水水源容易因村民放牧、养殖、生产等行为而受污染。浙江省的农作物种植以粮食、蔬菜和水果为主,大部分农村地区
展开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乡村环境发展战略概述 1 
一、乡村环境发展战略提出背景 1 
二、乡村环境发展重大意义 1 
三、乡村环境发展总体要求 1 
第二章 乡村环境发展现状与振兴基础 2 
一、农业发展现状与基础 2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基础 2 
三、农村发展与人口就业情况 4 
第三章 乡村环境现状与短板 6 
一、乡村环境分区特征 6 
二、乡村环境现状 10 
三、乡村环境问题成因 26 
四、乡村绿色环境发展短板 42 
第四章 乡村绿色环境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目标和战略重点 55 
一、乡村绿色环境发展指导思想 55 
二、乡村绿色环境发展基本原则 55 
三、乡村绿色环境发展总目标 55 
四、乡村绿色环境发展战略重点 56 
第五章 乡村绿色环境发展国际经验与启示 60 
一、乡村绿色环境发展发达国家模式借鉴 60 
二、乡村绿色环境发展发达国家经验启示 66 
第六章 乡村绿色环境发展国内优秀模式经验与启示 72 
一、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72 
二、湖北郧阳循环有机农业模式 77 
三、宁夏、山东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82 
四、陕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87 
五、海南、贵州绿色环境发展典型模式 95 
六、国内乡村绿色环境发展经验与启示 99 
第七章 乡村振兴绿色环境发展对策建议 102 
一、因地制宜地基于生态环境承载力完善顶层设计 102 
乡村振兴绿色环境发展战略研究 
二、通过标准引领来构建中国特色乡村环境治理技术模式 104 
三、完善基础设施并建立健全长效运维监管机制 107 
四、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并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109 
第八章 乡村振兴绿色环境发展重大工程和乡村绿色环境健康指标评估体系 113 
一、绿色农村生活工程 113 
二、绿色农业生产工程 113 
三、绿色健康人居工程 113 
四、专业人才培育工程 114 
五、绿色科技创新工程 114 
六、人文生态宜居工程 114 
七、美丽家园推进工程 114 
八、乡村绿色环境健康指标体系 115 
第九章 乡村振兴绿色环境发展典型案例分析:以海南为例 118 
一、海南乡村环境现状调查 118 
二、海南特色乡村绿色环境发展调查 132 
三、海南乡村环境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154 
四、海南乡村绿色环境发展战略研究总结 163 
参考文献 18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