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在塑形: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与产业要素的双向激活,要立足于品质提升的发展导向,为乡村产业转型积极创制有利条件。主要从提高要素的供给效率、加强产业振兴的配套支撑等方面入手,为产业发展消除障碍。
一是健全乡村基本设施与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有助于畅通产品流通渠道,提高产业一体化水平;另一方面将转化为外在优势,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激活产业要素是产业振兴的必要路径。乡村基础设施涉及交通条件、水利建设、生产生活等方面。万古寺村充分结合村民以及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主要从人居环境入手。一方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统一处理。合理设置服务网点,尽量做到垃圾定点投放,定点处理;将村庄垃圾统一收集后运送至归州镇、秭归县垃圾处理厂;整治田间沟渠、建立排洪沟,扩大污水收集管网覆盖面,建设污水处理站和公共厕所,优化果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开展惠民服务工程,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亮化。对农房进行风貌改造,妥善处理闲置房,新建沿河休闲平台与休闲步道,并配备生态护栏与环保路灯。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升级,不仅打破产业贸易的限制,同时提升产业品质,有助于乡村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二是提高乡村产业信息化水平。构建信息化的产业体系将打破信息流通壁垒,使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及时降低由生产不确定性而招致的产业风险。产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产业技术革新水平,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万古寺村在柑橘种植以及后续培训维护方面积极引入新技术,着重改善技术培训手段,致力于智慧农业建设。具体而言,对乡村果园按照优势区标准进行数字化改造,以建立水肥一体化并配套信息系统的智慧果园;建立柑橘治理追溯体系,开展果园耕地质量改良提升、老果园改造和绿色优质栽培集成技术模式推广示范工作;建设田间柑橘管理操作平台,并配套田间生产道,以形成疏株间伐、绿色防控、品种改良的生态农业。通过智慧乡村建设,不仅融入生态农业板块,而且考虑到未来万古寺村一、二产业发展及村民生活需求,融入农产品供求平台等数字乡村建设板块内容。运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调整产业生产、营销模式,推动乡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电子商务模式使农产品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影响较少,减少了农产品在销售环节和流通过程的时间,促进农产品交易过程更为便捷和高效,保证了农产品的鲜活性。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动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衍生出网络销售的方式。比如抖音直播、淘宝直播等新型电商方式,在农户和消费者的互动中打通营销链和供应链,保证了产销之间的沟通,创造了产品多场景成交价值。
2.内在铸魂:延续乡土文化链条
文化是产业的发展灵魂,始终蕴藏在产业活动之中,产业活动要通过文化来表情达意。产业要素的激活为赋能创制基础环境,而文化资源的挖掘延续了乡土文脉,为乡村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是开发承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应整合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具象化与实景化,以激活集体记忆,进一步强化乡村社会核心价值认同。一方面,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实体根基。对于传统村落,应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原则,注重保护村落的历史风貌,以彰显地域与民族特色。通过恢复、再现屈氏宗祠、屈家老屋、凤凰寨这种传统场景,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保存或适当地重建原有设施,维护村庄的自然性,以留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建立与完善文化设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