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江苏沿海张謇盐垦文化遗产研究(精)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424189
  • 作      者:
    作者:武廷海//郑伊辰//张能|责编:王跃//余易举
  • 出 版 社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著名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在江苏沿海地区开展盐垦实践,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规划建设方法论,是探索早期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之路的典范。

张謇创造性地融汇水土治理传统经验和国际工程技术,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典籍《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为沟洫”传统,是中国近现代大型水利遗产中的杰作。

张謇盐垦事业注重“成聚成邑成都”的人居建设,荒芜滩地转变为“闾里相望”“冠带弦歌”的安康乐土,其间建设的特色集镇赓续至今。

整体保护张謇盐垦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承弘扬张謇精神、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推动美丽江苏建设和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科学学科卷人居分支主编,《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执行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述《规画:中国空间规划与人居营建》《中国城市规划史》《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区域规划概论(中国近现代)》《六朝建康规画》等。

郑伊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参与“江苏沿海张謇盐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等课题。

张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从事城市与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空间规划研究与实践,参与“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纲要”“雄安新区起步区人口职住空间平衡专题研究”等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江苏沿海张謇盐垦区规划建设是张謇开展实业、教育、慈善事业的物质的、区域的基础,整体保护张謇盐垦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承弘扬张謇精神、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推动美丽江苏建设和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意义。本书形成了“整体保护张謇盐垦文化遗产,建设中华文明标识,推动江苏沿海区域高质量发展”“整体保护张謇盐垦文化遗产,推动盐城沿海区域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建议,供省市决策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929年胡适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中说:“他(指张謇——引者注)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张謇带领成立的盐垦公司推动了苏北沿海地区的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有效缓解了当地失业盐民和南部无着移民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支撑了大生资本集团的原棉供应,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工农业的发展,取得了瞩目成绩。

盐垦事业整合了社会闲散资金,合理开发利用滩涂土地,促进农业发展。据统计,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苏北沿海地区盐垦事业的累计投资总额接近4000万元(民国币值),废灶兴垦开荒植棉的开创规模和实际效益在全国名列前茅。据统计,民国十一年至民国十五年(1922—1926年),江苏省植棉总面积为830万亩,占全国的24.19%,植棉产量217万担,占全国的29.34%,位居全国各省之首,而盐垦区无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据中华棉业统计会核算,仅沿海垦区的启东、海门、南通、如皋、东台、盐城、阜宁7县的棉田面积就占了全省的一半,占全国棉田面积的八分之一。除供给南通等地新式棉纺企业用棉外,还有大量的优质棉花出口,打响了“通棉”品牌。盐垦与纺织业的纵向一体化实现了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是张謇“实业救国”实践的重要依托。

盐垦事业助推生产要素科学利用,有效支持了民族实业发展,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盐垦之前,苏北沿海地区盐商和灶民各自为政,土地质量良莠不齐、开发利用无序。通海垦牧、大有晋、大豫、大赉、大丰、裕华、泰和、华成等盐垦公司把数以百万亩计的土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开河道、通沟渠、筑堤防,建成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体系,滨海荒滩变为垦区热土。

盐垦事业激发的沿海移民潮改变了江苏人口分布,促进了苏北沿海地区农业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的交流,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经验水平。南部移民拥有当时先进的植棉技术和生产工具,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经验,秉持坚强不屈的开拓精神,是苏北沿海地区滩涂开发事业的开路者和急先锋。他们共享了自己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在曾是盐碱地的新开垦土地上种植棉花大获成功。

盐垦公司率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科学合理。张謇延聘荷兰、美国、比利时等国的水利工程师,综合本土经验、地区传统与外来知识,对盐垦公司所属沿海土地进行水利规划,设置区、匡、排、条四级水利区划和相应的堤防、河渠、涵闸、路桥体系,广泛开展条田化与盐土改良,不仅在当时解决了水利问题,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江苏“人民水利”建设大潮提供了宝贵经验,至今还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盐垦事业促进了沿海地区人居体系的集中建设和蓬勃发展。盐垦区城镇成为区域经济社会中心,搭建了城乡产供销渠道,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这批小城镇包括海复镇、吕四镇、三余镇、兵房镇、四圩镇、利丰镇、掘港镇、通泰镇、新街镇、三仓镇、潘丿镇、草庙镇、小海镇、新丰镇(小港镇)、南阳镇、大中镇(二卯酉)、裕华镇、通商镇、三龙镇、新洋镇、大兴镇、合德镇、合兴镇、海河镇、八大家镇、通兴镇、八滩镇、庄圩镇等数十个。

盐垦事业促进了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通海、大丰等公司附设农业教育机构,旨在普及农业经验,推广新兴技术,提高原棉产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盐垦区兴办的师范训练班、初级小学等教育机构,旨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移风易俗,使得盐垦区成为江苏省的一块民智开启的“平民文化高地”。此外,盐垦公司的建设还促进了农业科技相关产业的发展,引进了现代化工程设施和厂房设备,如泰和公司的拖拉机和扬水厂、裕华公司的气象台和公路工程、大丰公司的汽车行、华成公司的飞机场等。

苏北盐垦公司在中国区域现代化和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开拓历程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盐垦水利工程(详见本书第三章)和人居体系建设(详见本书第四章)不仅留下了可观的物质遗产,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经验,在1949年后的沿海建设大潮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区域现代化—盐垦实践探索复兴之路

第一节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第二节 早期现代化探索

第三节 区域复兴之路

第二章 海滨小世界—盐垦区规划与建设

第一节 通海垦牧公司十年探索

第二节 盐垦企事业的扩展

第三节 规划建设立意与宗旨

第四节 规划与实施方法论

第五节 混合制经营模式

第六节 盐垦事业的成就

第三章 匠人为沟洫—盐垦区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盐垦区自然环境的挑战

第二节 继承本土经验和运用外来技术

第三节 水利工程传统

第四节 公司垦区基础设施系统

第五节 分级复合基础设施体系

第六节 沿海区域通道建设

第七节 盐垦经验的延续与发展

第四章 成聚成邑成都—盐垦人居体系建设

第一节 海岸线东进

第二节 盐场人居

第三节 北向移民潮

第四节 公司制垦区人居

第五节 人居体系的延续和嬗变

第五章 张謇盐垦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利用

第一节 张謇盐垦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第二节 张謇盐垦文化遗产现状

第三节 张謇盐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问题

第四节 整体保护张謇盐垦文化遗产

后记

本书参考资料

图片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