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货币从哪里来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727890
  • 作      者:
    作者:(英)乔希·瑞安-柯林斯//理查德·沃纳//安德鲁·杰克逊//托尼·格里纳姆|责编:栗源|译者:朱太辉//颜慧//张泽一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1.以当前备受关注的通胀为切入点,引入话题


2.两位金融学顶级学者的序,以及三位金融学家的推荐作为抓手


3.译者朱太辉,现在为京东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曾在政府部门金融口工作,另外,中财办领导很重视这本书


4.该书主要作者沃纳,现任上海高金金融学教授,可以和作者以及上海高金联动推广

展开
作者简介

乔希是新经济学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负责研究货币和信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他是新经济学基金会英国货币体系指南的主要作者。他研究了当前模型的问题,并研究了替代方案,包括公共银行、中央银行或政府的信贷指导。;.;乔希是新经济学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负责研究货币和信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他是新经济学基金会英国货币体系指南的主要作者。他研究了当前模型的问题,并研究了替代方案,包括公共银行、中央银行或政府的信贷指导。;.;乔希是新经济学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负责研究货币和信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他是新经济学基金会英国货币体系指南的主要作者。他研究了当前模型的问题,并研究了替代方案,包括公共银行、中央银行或政府的信贷指导。

展开
内容介绍

货币体系的运行对普通大众的生活、金融体系的稳定、货币政策的效果都至关重要。但货币究竟是如何被创造和分配的,中央银行能否精准调控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到底在货币创造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对此,普通大众不清楚,业界众说纷纭,理论上也一直存在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外生主导和信贷需求内生主导的争议。

本书围绕“货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这一重大问题,基于一线资料以及专家访谈,在梳理货币银行理论以及相关历史争论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各国政府在货币创造中的作用。基于翔实的分析,本书提出了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即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大部分是由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放创造出来并进行分配的,并指出货币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因为银行信贷的发放规模、是用于生产性活动还是投机性目的,都难以得到有效监管。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全面理解货币体系运转、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提高金融监管效力,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谢平,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

本书为全面理解现代银行业和货币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颠覆了我们以前的很多认识:货币不是由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决定的,而是由商业银行的贷款创造决定的;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对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约束效果非常有限,真正起作用的是商业银行的信心和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理解货币和银行体系至关重要,因为它改变了不同参与者在货币创造方面的相对权利。建议金融业、政策层、学术界的人士都看一看这本书。

盛松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本书讨论了一个基础同时又深刻的理论问题,即货币是如何被创造和分配的。同时,本书还探讨了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经济繁荣和金融稳定的重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结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英格兰银行的实践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货币和银行对现代经济的重要影响,为广大读者、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经验和参考资料。译者以生动的笔触,将原著作者的讲述向读者娓娓道来,可读性很强。

瞿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财政与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货币学派与后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是外生主导还是内生主导的争论,一直是货币理论研究的焦点。本书通过对史料和英格兰银行的实践分析,批判了货币学派的货币外生理论(货币乘数模型),认为货币作为信用远早于商品作为货币,货币供给是由市场的信贷需求决定的,而市场的信贷需求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得到满足,货币并非只是覆盖在实体经济之上的“面纱”,而是非中性的。这些观点完善了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内生理论,推荐货币研究者看看这本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序一 货币是信用问题

李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货币从哪里来?》是由4位英国学者合作撰写的引导性读物,旨在介绍英国货币与银行体系。这本书浅显易懂,讨论了若干重大的理论问题。虽然,以“导论”来讨论大问题有“微言”之虞,但由于所涉问题重大,且结论简明,无伤“大义”,还是值得一读。 

一、 金融领域中的英国文献值得特别关注 

我之所以愿意为这本书作序,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这本书是由几位英国学者,主要根据英国货币银行界的新实践撰写的。读者或许要问,为什么要强调“英国学者写的”,这一点很重要吗? 同样是英文文献,难道不是美国学者的作品更前沿和更有价值吗? 然而,我的学术经历告诉我,在金融领域, 英国学者的文献往往更有价值。这首先是因为,金融作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产物,在根源上发端于英国,因此,要理解金融的本质,了解很多复杂事务的来龙去脉,常常需要“返回”英国。例如,要研究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仅仅研究1913年美联储的成立以及《联邦储备法案》肯定是不够的;认真回顾英格兰银行的成立过程,分析1844年《英格兰银行法》(《皮尔条例》)的立法精神,或许更具借鉴意义。这是因为美联储的形成过程、产权架构和治理机制,几乎可以说世上无双,极难对照;而在体制、功能、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实施路径等方面,英格兰银行显然都更具可比性——若想“学点什么”,当然还是看看英国的研究为好。再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宏观审慎”成为一时风尚。然而,在美国一方,我们只看到虚与委蛇;在英国,英格兰银行则围绕宏观审慎勾勒出一套独特的目标、手段等体系,基本构建出这个新机制的框架并为全世界所效法。笔者在2013年访问英格兰银行时,对此印象深刻。或许更重要的是,关注来自英国的文献还有一层更为现实的意义,这就是:英国的金融系统以金融机构为主,其中包含若干实行“总分行制”的大银行,基于这种体制产生的制度安排和理论概括,肯定与中国的实践更为接近,因而其中的经验可能更容易为中国理解和借鉴。在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研究来自英国的文献,肯定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其二,本书是“作者广泛查阅了500多个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其他权威机构的文档、手册、指引和论文中的信息”写成的。这一点尤为重要。作为金融研究者,我很早就深深体会到:金融理论的前沿,从来就不在研究机构里,更不在大学课堂上,而是存在于那些直接与客户接触的柜台和业务谈判桌上。这些产生于金融活动最前沿的知识,最初都以文档形式不系统且常常非正规地存放着。待这些文档稍具规模且经过进一步实践的检验和淘汰,形成稳定的规矩之后,便会形成各类机构的手册、指引等,成为第一线业务的遵循。等到这些知识被写进论文,再被固化进教科书时,它们显然已不再具备前沿性,而且,由于经过多层次的“抽象”,它们已经不再生动。

所以,要想了解近年来整个货币金融界的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查阅那些在第一线从事业务的机构的文档、手册和指引。本书正是作者做了大量此类工作之后成文的,其中一定包含很多我们并不熟知,但对理解金融界最新发展十分有价值的真知灼见。这成为本书吸引我的又一原因。

二、从银行出发理解货币

强调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是本书的显著特点。前文已述及,这是英国金融体系由若干实行总分行制的大银行主导的结果。不过,在以此为前提展开深入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指出,英国的银行不是我国这种严格分业经营的银行,它们早就是混业经营的。

在书中,关于银行主导的表述俯拾皆是,例如:“今天英国的大部分货币供应不是由国家、英格兰银行、财政部或皇家铸币局创造的,而是由少数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公司(即通常所说的银行)创造的。”“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即在借款人的账户上创造了一笔新的存款。”“只要公众对银行的稳健性有信心(这至关重要),银行就可以通过简单地增加借款客户的活期账户金额发放贷款……也就是说,银行通过创造货币来发放贷款。”“银行完全有可能凭空创造货币和信贷。影子银行体系以无数种方式极大地扩展了这一原则……回购交易被称为另一种私人创造的货币,是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引文表达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货币主要是银行创造的,二是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来增加客户存款,而客户存款就是货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提到了包括回购交易在内的影子银行系统,并称它们“以无数种方式极大地扩展了这一原则”。我以为,以中性、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影子银行,这种立场值得我们认真琢磨。

确认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存款(亦即创造货币)这一事实之后,本书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具体来说,作者认为,货币政策在治理经济衰退方面的能力是不足的:“货币供应实际上主要取决于借款人对银行贷款的需求。此外,当经济疲弱导致贷款需求较低时,利率会因此被下调至零,可用的银行准备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商业银行贷款/存款之间的关系可能完全断裂。”这段话阐述的逻辑关系值得注意。首先,“货币供应实际上主要取决于借款人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也就是说,货币供应的创造虽然是银行和借款人共同参与的过程,但是,“总闸门”在借款人手中,而非银行、更非中央银行手中。这与我国的传统说法,即“中央银行是货币供应的‘总闸门’”,大相径庭。其次,经济疲弱导致贷款需求较低,进而导致货币供给不足,因此,依赖货币政策来熨平经济下行的危机是力所不逮的。对此,本书用浅显的语言表述了“资产负债表冲击”理论架构最核心的观点——在经济陷入衰退时,企业和居民(借款者)无意借款,致使银行的贷款难以发放,货币当局的扩张性政策失去依托。遗憾的是,当下我们面临的正是这种情况。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 1 章 导 言
第 2 章 银行如何运转?
第 3 章 货币、银行的性质与历史
第 4 章 今天的货币和银行业
第 5 章 货币创造和分配监管
第 6 章 政府财政与外汇
第 7 章 结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