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经济金融现象,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货币现象,本书从流动性视角切入,把全球的逻辑跟中国的宏观串到一起,重点阐述未来流动性供给水平可能发生的变化、中国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以及大类资产配置。本书所揭示的规律和观点,不仅能够给予政府机构相关政策制定者一定的启发,也可以帮助金融行业从业者和投资者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还可以在投资与大类资产配置方面给予读者一定的启发与建议。
第一章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全球经济
美元驱动的三个世界
二战结束以后,得益于稳定的货币环境,欧洲一体化起步,东亚模式崛起,殖民地纷纷独立,各国都在各自的路径上打造现代性。稳定的石油价格正符合欧、美、日的利益,而实现了主权独立的殖民地也继续廉价地输出自己的资源,换取国家发展的初始资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比较优势”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加入国际竞争的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很不一致,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的差异成了构成比较优势的最大要素。信息和技术能让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且容易复制和传播,它们的进步使得企业有可能将制造商品的各个环节分解开,分布到全世界,从生产要素而不是成品上寻求比较优势。跨越国境的不只是商品,还包括商品的生产流程。各国选取的发展路径、美苏冷战的布局,加上比较优势的差异,使得世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的国际货币环境下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大分工的格局,消费国、生产国和资源国这三个大集团的雏形基本形成。
信用货币体系下,美国成为全球货币政策的实际制定者,全新的美元霸权模式开始驱动全球经济,整个世界都为绿纸片疯狂。美国的货币、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日本和西欧国家的技术、中东国家和俄罗斯的石油、全球的市场——各主体入局的时间虽然各不相同,但美国在这套模式中通过铸币权和技术开放的优势,始终居于食物链的顶端,并引领了“盎格鲁-撒克逊”经济体的狂欢。
生产国不一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日本和德国就是发达生产国的代表,而南美和东欧的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常账户也常常背负着赤字。消费国的集中度则比生产国高得多,它们的领导者就是居于国际货币体系核心的美国,其他主要是引发欧债危机的南欧国家。与生产国绑在一起的资源国的经常账户也是长期顺差,且其幅度变动与生产国往往一致。资源国的出口与生产国绑在一起,既受到消费国的制约,又被拴在由美元驱动的价值链上。美元供给的每次扩展都直接导致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上涨,这增加了生产国的成本,削减了它们的储备,并造成了输入型通胀。随后到来的美元贬值更是直接降低了生产国和资源国的实际购买力。这种国际经济中的三元结构,在美元霸权的驱动下,导致一个世界扩张的成本最终由其他两个世界承担:最被动的是资源国,最痛苦的是生产国(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型生产国,买什么什么涨,卖什么什么跌),而消费国则凭借国际铸币权,始终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就如同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些明丽奇幻的画面背后隐含着阴暗的人性一样,在三个世界貌似和平、繁荣的自由贸易背后,是一条全球经济残酷剥削的食物链。
序:流动性经济学
第1章 全球资本流动与经济运行规律
美元驱动的三个世界
安全资产短缺
国际资本如何收割新兴经济体?
广义资本流动视角下的中美关系
通胀灰犀牛
第2章 全球流动性和货币之锚:拆解美联储资产负债表
从诞生到独立
战时债务管理政策
一次完美的缩表
第3章 中国一路狂奔:从迷失货币到流动性过剩
经济货币化
货币化到资本化的过渡
从快速资本化到资本泡沫化
高潮来临:泡沫全球化的同步升腾与跌落
第4章 金融抑制与中国金融改革下半场
从金融抑制到金融深化
财政赤字货币化与中国金融开放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思路
第5章 汇率市场化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波动的原因
人民币汇率70 年
内生的人民币汇率
对人民币的猜想
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命
数字货币有助人民币国际化
第6章 流动性变局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变革
国内资本市场改革“背水一战”
经济转型的关键在资本市场
科创板的使命
北交所是新三板改革的“质变”
以对外开放激活证券市场新发展
第7章 新时代下的投资逻辑和大类资产选择
六个维度展望权益市场配置
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与大类资产配置
后疫情时代:科创、双碳与共同富裕
未来中国有大量的资产配置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