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用的演进
0.00     定价 ¥ 3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011578
  • 作      者:
    作者:史晓琳|责编:黄海清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史晓琳,经济学博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与大数据、信用、金融安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国*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若干。出版专著2部、其他图书3部,在《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国际金融研究》《当代财经》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追溯信用产生、发展的演进历史,系统阐释了信用、债、金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金融中的信用关系,总结了中国信用演进的历史特征,并首次从进阶的视角将信用的演进划分为从信用起源到数字信用的八个阶段,总结出了中国信用发展过程中的六次阶段性进步。


作者以关键史料为基础,重在提炼每个阶段中国信用的社会基础、核心表现及其得以跃升的历史缘由,探讨中国信用体系如何一步一步演化成今天的模样及其如何与金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阅读本书,我们大致可以理清信用的来龙去脉,从而能够探索信用的本质,思考在信用评价精准化、信用管控科学化、信用资产化后,信用本身将如何发展,信用又将如何服务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我们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甚至中华民族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展开
目录


绪论1 

 一、信用、债、金融1 

 二、金融中的信用关系8 

 三、中国信用演进的历史特征15 


第一章 信用起源与政府赈济信用22 

 一、夏朝:商业信用初现22 

 二、商朝:出现较多债务关系和借贷行为22 

 三、西周:政弃债以获民心,建立了基本的信用制度23 

 四、春秋战国:政府放低息贷款对冲民间高利贷危害,货币成为信用载体25 


第二章 民间信用与信用立法27 

 一、秦朝:为信用立法27 

 二、西汉:政府赈贷救荒,民间信用兴起28 

 三、新朝:五均赊贷29 


第三章 官负民债与寺院信用31 

 一、东汉:政府和官员向民间举债,典当萌芽31 

 二、三国:无记载,信用具体形式不详33

三、两晋:政府赈贷抚民,货币拜物教思想泛滥33 

 四、南北朝:寺院信用首现,法律规定利不过本34 

 五、隋朝:公廨钱制度首创37 


第四章 票据信用与信用体系化38 

 一、唐朝:汇兑产生,典当从寺院进入社会38 

 二、五代:政府创立蚕盐法,官营质库出现42 


第五章 纸币信用与信用多元化44 

 一、北宋:商品经济发达,纸币出现44 

 二、辽朝:寺院放高利贷,以子女为抵押物51 

 三、西夏:相对完备的信用立法52 

 四、南宋:官营汇票被用作公债,私营汇兑出现53 

 五、金朝:政府赈贷用于移民,建立官营质库抑制民间高利贷55 


第六章 中介信用与信用国际化58 

 一、元朝:政府为赈济借债产生国际信用,高利贷形式多样58 

 二、明朝:政府调动民间资源赈贷,典当业兴盛61 

 三、清朝:票号、钱庄、外国在华银行(包括洋行金融部分)三股金融势力并存,现代银行业兴起65 


第七章 现代信用与信用管理专业化78 

 一、北洋政府时期:华资银行大规模兴起,钱庄跑街进行信用调查78 

 二、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垄断信用,第一家专业征信机构成立86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时期:发行货币是主要信用活动,首创信用合作99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结合,信用在金融体系恢复和改革发展中逐步丰富完善103


第八章 数字信用与信用资产化115 

 一、数字经济:数字技术与经济融合,创造全新信用环境115 

 二、互联网:改造金融业,改变信用记录、存储方式118 

 三、大数据:构建数字信用,信用评价精准化126 

 四、区块链:重构价值和信用,减少虚假增信行为139 


附录:信用品种产生时间表141 

参考文献14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