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本土适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
0.00     定价 ¥ 1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9535
  • 作      者:
    作者:徐雨森|责编:陶璇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定位为学术性、应用性兼顾的书籍,力求做到学术性与可读性、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的统一。本书聚焦三个方面:一是洞察现实,考察我国适老科技创新同领先国家、地区存在哪些差距,我国适老产业存在哪些创新追赶的机会;二是明晰机理,揭示我国适老产业创新系统存在哪些障碍因素,影响适老产品创新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本土老年人对适老技术接受程度如何,适老服务企业如何实现创新;三是提出对策,依次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服务)创新等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书既可供适老产业和创新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学生使用,也可供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适老企业的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适老产业、适老技术与适老技术创新
  “适老产业”一词并非本书创造而是从现有称谓中所做的一种选择。学术界对适老产业称谓不一,许多学术文献和政府文件通常采用老龄产业、老年产业(陆杰华,2000;谢蔼,2002)。但有学者指出老龄产业、老年产业字面上听起来强调了“老”字,而新时代的老年人精神矍铄,故应该淡化“老”字的概念,单纯从年龄大小来客观界定,可称为高龄产业,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就偏好采用“高龄产业”“银发产业”的称谓(高枫,2015)。本书在大部分语境下采用适老技术、适老产品、适老产业等称谓。“适老”一词不仅能够表达适应老年市场需求的含义,还体现出适应老龄化社会趋势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适老产业涉及行业范围很广,包含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娱乐及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满足新时代老龄人需求的产品及服务,涉及护理、康复、金融等20多个行业(李宗派,2008)。
  1991年在荷兰召开了**届老年科技国际会议,老年技术(gerontechnology)、老年创新技术(ger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两个概念在会议上被正式提出来。提出者为Graafmans(格拉夫曼斯)和Bouma(鲍马),两人均为荷兰爱因霍芬科技大学的教授。gerontechnology是一个复合词,geron是希腊语,即高龄者之义,老化现象必然伴随着日常生活中*立生活能力(知觉及信息传递能力、行动能力、运动控制能力、认知能力、精细动作能力)和身心健康的衰退;科技(technology)则能够提升人的能力、健康和生活品质。因此,老年技术的含义就是强调用科技来解决或使人适应老化问题。
  1997年在欧洲成立了国际老人福祉科技学会,2001年该学会创办了专业性期刊Gerontechnology,其后Technovation、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等创新管理领域的重要期刊也刊发了多篇针对老龄技术接受及市场推广策略的文章。经检索Elsevier数据库、Springer Links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论文库及其他各类网站、中外报刊,我们发现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对适老技术创新活动的关注度较高,我国大陆学术界则在近年才开始比较系统地关注该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大陆现有理论研究大多偏重适老产业发展、宏观趋势或技术分析层面,有关适老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案例素材层面存在诸多空白需要填补。
  1991年**届老年科技国际会议上将老年技术界定为“综合老年学与现代科技手段,支撑老年人健康、舒适、安全地*立生活的科技与社会环境”。Bouma等(2007)对定义老年技术的视角进行了综述,指出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内涵较广的定义,即适老技术创新不仅包括狭义的产品技术创新,还包括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仅有少数学者定义的视角更侧重狭义的技术活动。国内学者也偏向接受内涵更广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俊达等(2014)指出老年技术是综合现代老年学与信息技术、老年医学养护、生命科学、中医药学、康复辅具等跨学科的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佳照料护理、健康管理、卫生保健、安全环境和社会参与途径,目标是提高老年人健康、福祉及生命生活质量。
  适老技术创新的突出特征具有一定社会性,与传统技术创新活动“见物而不见人”(侧重关注技术或仅是企业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不同,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公益性。
  适老技术创新的具体特征见表1.1。
  表1.1 适老技术创新的具体特征
  (1)从创新主体来看,适老技术创新活动由创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作用形成,创新供给方包括公益类科研院所、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高校;创新需求方包括适老技术使用者(医护人员、子女、照护者及高龄者本身)、企业和政府部门。政府在适老技术创新链条的各环节起引导、推动作用。政府可以直接管理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委托营利性机构的生产活动,购买老年产品提供给适老技术使用者。公益类科研院所主要承担与适老技术项目研究及突破性基础研究项目有关的工作;高校在适老技术创新活动中进行教学与基础性研究工作,承担政府或企业委托的适老技术研究任务。也有学者指出,适老技术使用者能够从技术被动接受者转变成技术开发的参与者,因此应将其纳入创新主体范畴;企业研发机构接受政府和科研院所的委托从事适老技术创新活动。
  (2)从创新目标来看,传统技术创新一般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适老技术创新是以改善老年人整体生活需求为宗旨,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从创新动力来看,传统技术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消费市场需求,而适老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适老技术使用者的消费需求动力;二是政府为了满足老年群体的公共需求,为老龄群体提供更好的适老公共品和公共服务。
  (4)从创新政策来看,传统技术创新引导依靠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而适老技术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相关社会组织和公众,引导政策体系的综合性高与协调难度比较大,需要将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整合使用。
  1.2 领先国家、地区的适老技术创新研究
  1.2.1 适老产品创新、研发活动相关研究
  徐雨森等(2017)检索国际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早期国外学者对适老产品创新和研发活动的关注点侧重单纯的产品研发和设计活动,或者说硬技术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展开,研究内容不断丰富,逐渐扩展到老年人需求特殊性、产品使用的情境、产品研发切入点和开发方法与技术评价等方面。
  一是硬技术研究。Craik等(2007)分析了如何发展老年人认知恢复能力技术;Haux等(2010)分析了如何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辅助老年人生活及满足其健康护理要求;Bateni(2012)和Morley 等(2013)分析了预防和治疗老年人身体虚弱问题的护理技术。
  二是产品与老年人需求之间的偏差分析。适老企业往往会高估或低估老年人需求,或者会将残疾、康复训练等技术沿用到适老产品设计中,造成老年人拒绝接受带有歧视性的“老年人专用产品”(王胜今和舒莉,2018)。另外,企业所聘用的设计队伍中往往年轻人居多,对老年人的心理和工作、生活习惯的认知难免存在一些偏差(Lee and Coughlin,2015)。适老企业不同于非适老企业的这一类偏差现象,可称为“沟壑困境”。
  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在生理能力(行动能力、精细动作能力、认知能力、知觉能力等)和心理需求(孤*感、安全感、挫折感)方面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适老产品创新活动率与传统重技术轻人文的制造类产品创新活动存在明显不同(贾品荣和张士运,2013)。国际适老产品创新专家Compagna和Kohlbacher(2015)在创新领域期刊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中指出传统参与式开发方法在老年陪护机器人应用中存在着弊端,即老年人对自己的特殊需求往往不能用年轻设计师所熟悉的表述方式完全展现出来。
  三是产品的使用场景、环境等情境因素分析。适老产品开发设计师观察到老年人使用适老产品的场景格外重要,老年用户使用产品时常持有与年轻用户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传统产品开发方法需要改进以便能够有效考察老年人的真正需求,需要关注老年人的行为模式及其在认知负荷、生理行动障碍等方面的问题(Verdegem and de Marez,2011;Saunders,2004;Wagner et al.,2010;汪海波等,2018)。Lauriks等(2007)指出需关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社会参与、健康、安全活动等多元化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许多企业尝试采用通用设计、跨代设计等设计原则来开发老年产品,但Silvers(1997)、Pirkl(2008)的调查指出,因存在任务指派不明确的问题,难以真正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针对通用设计、跨代设计存在的这一问题,企业需要在产品概念定位、需求维度、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更全面的反思(陆泉,2017)。
  左美云等(2009)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从老年人的生理、安全、情感、受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信息需求出发构建老年人信息需求模型。
  1.2.2 创新管理领域相关研究
  学者介入创新管理领域时间略晚,但是相关研究发展比较迅速。关注点不再局限于研发设计,而是从创新过程改进(领先用户识别、选择适用技术、开发策略、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及创新环境优化的角度提出更系统的建议。
  Chen和Chan(2011a)、?umak等(2011)、Wagner等(2010)均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引入适老技术创新研究领域,考察了老年群体对各类新技术的接纳程度。Braun(2013)指出产品有用性和产品易用性之于老年人使用产品的重要性。Chen和Chan(2013)发现,个人属性和便利条件而非技术属性对老年用户接受适老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Ma等(2016)认为技术接受模型必须要进行改进,提出了考察中国香港地区老年人智能手机接受的综合理论模型。有学者指出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是用于解释个体接受和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变量(Davis et al.,1989)。Karttinen等(2008)基于创新系统理论考察了适老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动态性,指出由国家、高校及社会组织构成的中介机构有利于适老技术创新研发与扩散。
  近年来,创新管理领域学者的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对老年群体需求特殊性的关注越发细致和全面。Lauriks等(2007)指出适老技术开发需要关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社会参与、健康和安全。Olson等(2011)指出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过时而非*新技术。Verdegem和de Marez(2011)指出技术创新往往不能被充分利用是因为老年人及其代理人的接受程度很少被关注。较之年轻人,老年人选择过时技术的频次远大于*新技术,甚至会对新技术产生排斥心理,因此面向老年市场的设计理念或设计策略显得尤为重要(Olson et al.,2011)。现有研究大体从无障碍设计策略(王秋惠,2009)、多方位体验设计(李辉等,2018)、情感化设计(裴学胜和程超然,2014)等方面进行老年产品设计研究。
  适老技术并不是简单地满足老年用户的实物设计需求,还需关注老年人自身意愿与人性化需求,因此传统的创新研究方法难以胜任此项研究任务。国外很多学者已经将人类学等基于“情境”的研究方法应用于适老技术创新研究领域。Loe(2014)采用民族志方法、生命历程方法和符号互动论方法相结合分析社会环境如何影响老年人使用新兴技术。观察法、焦点小组、参与式用户体验等调查方法能够关注到传统调研方法关注不到的信息,便于直接了解老年人的内在需求。
  1.2.3 日本、美国、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践
  日本、美国、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在技术研发和创新实践领域起步早而且成效显著,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成果的吸收、转化与集成方面具有优势。日本适老技术研发机构的竞争实力及专业化程度高于其他国家,专利数量居于领先地位(如智能老年床、治疗或保健用洗浴装置专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绝对优势)。虽然美国没有专门强调对适老技术的投入和宣传,但其拥有的国际**人才及老龄化压力促使其整体水平居于前列。韩国在包含有机成效成分的医药配置品专利技术领域的优势较为明显。我国台湾地区在智能技术应用和一线养老护理技术和服务方面特色明显。
  总体上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智能化、个性化、普惠化三方面比较领先。在智能化方面,日本的松下电器、丰田、本田等大企业针对老年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适老产业、适老技术与适老技术创新 1
1.2 领先国家、地区的适老技术创新研究 3
1.3 我国适老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 6
1.4 内容安排与主要观点 8
第2章 我国适老科技差距与创新追赶趋向 13
2.1 研究综述 13
2.2 适老科技文献与专利核心机构识别 19
2.3 国际适老科技的研究热点演进与前沿 29
2.4 适老技术领域中的学科交叉分析 34
2.5 本章小结 37
第3章 本土适老产业创新追赶机会与优势因素 39
3.1 创新追赶机会、综合驱动因素相关研究 39
3.2 典型案例分析 42
3.3 案例质性数据分析过程 49
3.4 创新机会与核心策略匹配关系 54
3.5 本章小结 60
第4章 适老产品制造业创新系统的障碍因素研究 62
4.1 相关研究与理论依托 62
4.2 产业创新系统的关键因素识别 64
4.3 关键因素间的组态分析 77
4.4 适老产业创新系统完善措施 97
4.5 本章小结 103
第5章 适老产品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 105
5.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105
5.2 案例编码的综合分析 107
5.3 “情境管理—具身认知—创意组合”螺旋匹配模型 110
5.4 本章小结 115
第6章 适老技术接受的影响因素 117
6.1 技术接受模型及相关拓展 117
6.2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120
6.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126
6.4 本章小结 137
第7章 本土适老服务企业创新:知识体系构成及其演化 139
7.1 理论基础与案例选择 140
7.2 雅达国际与青鸟软通双案例研究 143
7.3 三类知识要素的组态分析 159
7.4 本章小结 173
第8章 适老产业引导政策体系 175
8.1 适老产业政策体系素描 175
8.2 适老产业组织政策 179
8.3 适老产业财税政策 186
8.4 适老产业科技政策 192
8.5 本章小结 197
参考文献 200
附录 适老产业政策代表性文件及摘编示例 21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