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物流业碳排放及低碳发展对策--以京津冀为例
0.00     定价 ¥ 1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6901
  • 作      者:
    作者:耿立艳//姚小菊//翟晨莅|责编:陶璇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物流业碳排放及低碳发展对策:以京津冀为例》立足于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问题,以低碳物流运作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物流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突破以往物流业碳排放研究的国家层面限制,探究了京津冀物流业的碳排放现状、影响因素、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基于协同发展的京津冀物流业低碳发展建议。《物流业碳排放及低碳发展对策:以京津冀为例》完善了绿色物流理论体系,同时为相关部门制定物流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
精彩书评
分析京津冀物流业碳减排的制约因素,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京津冀物流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论
  1.1 物流业碳排放
  1.1.1 物流
  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物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其形成原因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物流是由于经济原因产生的。美国研究者Shaw(1912)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定义物流,认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明确将企业的活动分为创造需求的活动和物流活动。另一种观点认为,物流是因为军事原因产生的。1905年,美国军官Baker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了物流的概念,将“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有关的战争艺术的分支”称作物流(邵扬,200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后勤活动使得物流和系统分析方法得到有效应用,同时,积累了大量军事后勤保障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和丰富了物流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广泛应用到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
  以上两种不同观点的物流概念分别在它们各自的专业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流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由于引入时间和认识角度的不同,不同国家对物流概念的具体表示不尽相同。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的定义表述为“物流是商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和存储,同时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Warsing et al.,2001);2000年,该协会对物流进行了重新定义,即“物流是供应链程序的一部分,它是为满足客户需求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正向及反向流动和存储进行的规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Little,1991);2001年,该协会把定义进一步修订为“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它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和效益地正向和反向移动,其目的是满足客户要求”(何明珂,2002);2007年,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原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从管理的角度对物流进行了解释,即“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正向和反向流动与存储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张亮,2015)。
  20世纪60年代末,物流理论思想开始向日本、加拿大、欧洲等地传播。刚引入物流的概念时,日本将物流直译为“物的流通”,是实物流通的简称。随着日本物流水平的发展和对物流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化,日本对物流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1986)给出的物流定义如下:“把货物从供应者向需求者之间的物理位移,在这样转移的经济活动中创造了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从物流的领域来看,包括包装、装卸、存储、库存管理、流通加工、配送和其他活动。”1994年,欧洲物流协会将物流描述为“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徐勇谋,2003),这个定义在欧洲大陆比较具有代表性,目前已经成为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的标准定义。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物流的概念,并把物流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物流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诠释,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李京文等(1987)将物流定义为“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各个生产阶段之间的流动和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之间的全部运动过程”。王之泰(1995)认为,物流是按用户要求,将物的实体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运输、储存、保管、搬运、装卸、货物处置和拣选、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许多相关活动。吴清一(1996)将物流描述为“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也要通过仓储保管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崔介何(2015)指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要者的物理性(实物性)流动,是创造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董千里(1999)提出,物流是原材料供应者到生产者,经过生产过程直到最终产品到达使用者、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管理,是包括订货、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库存控制、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许多环节及相关作业的集成。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概念进行了基本的界定,即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7)。王瑛琦(2017)提出,物流是为了实现人类需要而进行的经济社会中物品和要素的流动,是集运输、仓储等多项作业为一体的活动。物流活动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对不同活动的管理,达到最高的效益水平,实现物品的最优配置。
  由以上对物流定义的可看出,物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人们对物流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内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耿立艳和张占福,2017)。国内外对物流的定义主要包含四个要素:①物流的主体是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物流主要是对物品的运输,在其过程中包含人类的计划、控制和服务。②物流是综合性的经济活动。物流活动包含物品从某一时空状态到另一状态的改变过程中的一切活动,是许多环节的整合。③物流包含人的要素。物流活动的实施主体是人,物流活动是人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④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在理解物流的概念时应加入管理的思维(王瑛琦,2017)。总之,物流泛指物质资料实体的物理性移动,包括场所位置的转移和时间的占用。物质资料的这种物理性移动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物质资料在生产领域里生产过程中各阶段之间的流动,以及从生产所在地经由供应所在地向消费所在地,或从生产所在地直接向消费所在地的流动,以实现物流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郝渊晓,2003)。
  1.1.2 物流业
  1.物流业定义
  当前,学术界对于物流业的概念界定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我国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未划分出物流业,《中国统计年鉴》也未把物流业作为一个产业进行核算。国内学者对物流业的界定提出了不同观点。汪鸣和冯浩(2002)指出,物流业是多个环节、多个产业、多种服务方式的融合,是各种资源、信息的整合。对于物流业是不是一个独立产业应该冷静分析、辩证地看问题。一方面,如果简单地把物流业看成一个独立的产业,像其他产业那样正常推进,就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政策的针对性问题、技术的应用范围问题、投入产出的衡量标准问题和发展水平的体现问题等;另一方面,物流业又几乎涉及经济领域的所有方面,同时又对经济运行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简单地把物流业不看成一个独立的产业,就会因为缺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层面的推动,而使物流发展变缓,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李莉(2003)认为,物流业是指直接或间接提供物流服务,具有共同经济特征的经济活动,连接生产、流通、消费并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集合。物流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既包括物流服务,又包括物流设备生产。所有提供物流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及为物流企业活动提供的服务(如为物流活动提供的计算机软件设计、硬件管理、邮电通信、网络信息、金融保险服务)等都应纳入物流产业的统计范畴。另外,物流设备生产包括机械、电气行业中的物流装备生产行业和纸制品、金属制品等包装物生产行业,也应纳入物流产业的统计范畴。因此,物流业的理解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物流业仅仅包含物流服务活动,而广义的物流业还包括物流设备的生产和制造活动(万云虹等,2005)。孙峰华等(2008)提出,物流业具备竞争特性,它是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这些企业是专门从事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等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它是各个行业的复合,包含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物流、贸易业物流、流通加工与包装业物流、邮政业物流(国家统计局,2007)。田青等(2010)认为,物流业指的是专门从事将商品或服务由起始地到消费地发生空间移动,对其进行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流动及储存为经营(活动)内容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组织的集群。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国内国外贸易业、物资供销业及仓储业等。王金男(2014)指出,尽管物流业还没有列入新国家标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中,但不可否认物流业的客观存在。根据行业分类标准,物流业应由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等构成,具体涵盖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仓储业等。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指出,物流业是复合型服务业,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支撑着国民经济发展。毛文富(2017)认为,物流业是由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构成的集合。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的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具体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陈治国等(2020)提出,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基础性产业,具有辐射力强、开放度高、关联面广等特点。物流活动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客户服务和信息管理等多种业务活动,物流业的高度嵌入可有效改善地区的供应链环境,促使地区生产产品的结构比例得到不断优化,并使地区信息、资金和商品流动系统化,从而实现地区整体资源配置系统的持续改善和高效运行,促进区域投资吸引力水平提高和业务流程创新发展,最终提升地区福利水平。
  综合国内大部分学者及国家政策文件的界定,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是交通运输、邮政、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技术等企业活动的集合。它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产业,通过一系列物流活动实现产品的增值(王瑛琦,2017)。在界定物流业具体内容时,要注意把握物流业的四个基本特性(万云虹等,2005):①物流工程网络是指货物从一港口运送到另一港口,然后通过铁路、公路或其他运输方式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的流程。它侧重于商品实体流动过程中所使用到的物流基础设备和设施,与现有的交通运输业分不开界限。简单地说,物流工程网络是商品的实体流动轨迹网络。②物流服务网络是指与运输、仓储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行业密切相关的物流服务体系。它侧重于物流活动具体环节的操作,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服务组织形态的体现。③物流信息网络是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信息网络,它侧重于利用物流信息技术降低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减少物流各环节的多余工作,以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和物流服务网络的服务效率。④物流全过程的管理集成是指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念,策划、实施并监控物流全过程。王成林(2013)研究发现,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物流业形成了自身独*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社会物流需求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产业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物流产业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因素。②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形成了以物流产业为基础,通过物流产业促进、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新趋势。③提升空间巨大。我国物流业在国际上并没有处于领先地位,对于物流成本降低的需求日益迫切,现在正处于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提升空间。
  2.我国物流业发展历程
  我国物流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创建、探索阶段(1949~1977 年),改革、开放阶段(1978~2000年),发展、国际化阶段(2001~2011年)和协调、创新阶段(2012年至今)(刘慧林,2019)。
  1)创建、探索阶段(1949~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刚刚恢复,物流业也开始创建。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有资源及生产活动根据政府事先制订的计划,安排分配资源和组织重大经济活动,指引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物流业碳排放 1
1.2 物流业碳排放相关理论 12
1.3 物流业能源消费测算方法 20
1.4 物流业碳排放测算方法 22
1.5 物流业碳排放预测方法 25
1.6 物流业碳排放研究进展 48
1.7 本章小结 57
第2章 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现状研究 58
2.1 京津冀物流业发展现状 58
2.2 京津冀物流业能源消费现状 81
2.3 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现状 94
2.4 本章小结 112
第3章 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113
3.1 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13
3.2 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相关关系 123
3.3 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研究 147
3.4 本章小结 160
第4章 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预测研究 162
4.1 SVM 162
4.2 LSSVM 176
4.3 PSO算法 185
4.4 基于LSSVM-PSOTVAC模型的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预测 191
4.5 本章小结 200
第5章 基于协同发展的京津冀物流业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202
5.1 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制约因素分析 202
5.2 京津冀物流业低碳发展对策 204
5.3 本章小结 211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212
6.1 总结 212
6.2 展望 214
参考文献 2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