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研究进展
1.2 基础理论
1.2.1 生态基底理论
1.2.2 生态系统理论
1.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1.2.4 生态网络理论
1.2.5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1.3 生态修复
1.3.1 生态修复概念
1.3.2 生态修复模式
1.3.3 生态修复主要做法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河流水文
2.1.3 土壤分布
2.1.4 林田湖草特征
2.2 资源禀赋概况
2.2.1 水资源
2.2.2 生物多样性
2.2.3 植被资源
2.2.4 景观资源
2.2.5 矿藏资源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经济与人口
2.3.2 城镇空间格局
2.3.3 基础设施建设
2.3.4 农业生产格局
第3章 市域生态系统特征识别
3.1 生态系统总体特征
3.2 生态系统分异特征
3.3 生态系统演替特征
3.4 生态系统景观格局
第4章 生态廊道划定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重要生态源地辨识
4.2 生物迁徙阻力评估
4.3 生态廊道划定
4.4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第5章 市域生态系统专项评价
5.1 市域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
5.1.1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5.1.2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
5.1.3 生境敏感性评价
5.1.4 酸雨敏感性评价
5.1.5 生态系统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5.2 市域生态系统退化评价
5.2.1 市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评价
5.2.2 市域生态系统结构退化评价
5.3 市域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
5.3.1 评价指标及方法
5.3.2 评价结果
第6章 市域生态保护修复问题识别
6.1 市域系统性生态问题
6.1.1 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问题突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
6.1.2 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
6.1.3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土资源匹配不均衡
6.1.4 消落带与多种生态问题交织影响,治理难度大
6.1.5 生态廊道面临阻断风险与保护压力
6.1.6 废弃矿山面积大,易诱发地质灾害,影响生态安全
6.2 市域生态空间生态问题
6.2.1 森林林种结构单一,且植被退化形势严峻
6.2.2 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和结构退化问题突出
6.2.3 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大,外来物种入侵威胁生态平衡
6.2.4 水利设施建设干扰水生态过程,影响水系生态安全
6.2.5 库区季节性蓄水回水,长江水质安全保护面临压力
6.3 市域城镇空间生态问题
6.3.1 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城市宜居品质不高
6.3.2 蓝绿设施连通不畅,制约生物多样性保护
6.3.3 工程建设破坏自然山体,影响城市景观和安全
6.3.4 河岸硬化和河流加盖问题严重,河流保护效果不佳
6.4 市域农业空间生态问题
6.4.1 耕地分布零散,坡耕地占比高
6.4.2 化肥和农药减量使用程度不足,面源污染风险加剧
6.4.3 乡村同质化问题严重,阻碍乡村生态和经济发展
第7章 市域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7.1 市域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策略
7.1.1 分区原则
7.1.2 分区方法
7.1.3 分区方案
7.2 三峡库区核心区生态涵养区
7.2.1 本底特征
7.2.2 主要生态问题
7.2.3 重点区域识别
7.3 大巴山生态屏障区
7.3.1 本底特征
7.3.2 主要生态问题
7.3.3 重点区域识别
7.4 武陵山生态屏障区
7.4.1 本底特征
7.4.2 主要生态问题
7.4.3 重点区域识别
7.5 大娄山生态屏障区
7.5.1 本底特征
7.5.2 主要生态问题
7.5.3 重点区域识别
7.6 丘陵谷地生态品质提升区
7.6.1 本底特征
7.6.2 主要生态问题
7.6.3 重点区域识别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