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河流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精)/特殊类型区域研究系列
0.00     定价 ¥ 23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2054
  • 作      者:
    作者:王成金|责编:刘超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流域是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其发展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经济社会规律。本书面向流域地理单元,面向主体功能区建设、空间规划、流域/区域政策制定实施的理论与实践需求,以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流域发展的基础理论、国际经验、中国战略格局和松花江流域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设计。本书全面介绍了流域发展的理论基础,阐释了流域发展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与基本模式,总结了国际流域开发治理的主要路径与基本经验,总结了中国流域开发与保护的总体格局与战略部署;系统刻画了松花江流域的水系组成与主要特征,考察了资源环境基础与主要自然灾害;阐释了松花江流域的开发历史过程,剖析了流域开发治理形势;全面分析了流域发展现状与基础,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思辩流域发展的主要优势、发展机遇,并反思其突出矛盾和需要协调的重大关系。基于此,本书从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黑土保护与粮食生产基地、产业体系与产业平台、宜居建设与美丽城乡、梯级开发与对外开放等领域,提出松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以此,科学分析和探讨了新时代下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为中国加快推动流域生态保护与河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本书可供从事国土开发、流域保护的学者、规划工作者及政府管理决策者参考与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流域发展的基础理论与经验总结
  第一章 流域基础概念与特征
  河流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人类历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流域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地理单元,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系统。同时,流域是一个水资源要素、各类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所形成的地域综合体,是人类刻画自然地理环境和开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基础概念与基本特征是对事物客观属性的基本反映,包括内涵和外延。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是研究地理要素或地域系统的基本前提,是对流域进行空间认知的基础。这些概念和特征包括河流和流域本身的,也涉及外延和拓展的。
  本章主要阐释河流流域的基础概念与基本特征。从自然地理、河流流域和综合系统三个方面阐述流域发展的基础概念。自然地理方面,重点论述地理环境、地理系统、地理单元和人类圈;河流流域方面,重点分析河流、外流与内流水系、水系形态和流域;综合系统方面,界定流域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系。流域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而且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基本空间单元,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进行空间组织的重要地域单元,也是实施国土规划的重要空间单元。流域具有区域的一般属性,同时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区段性和差异性、层次性和网络性、开放性和耗散性。河流往往形成干流与支流的分异,干流是最重要的部分;河流形成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流段,分别具有不同的地质地貌、地理环境、水文和社会经济分布特征。河流具有流向差异,对河流尤其是长距离河流的水文特征有较大影响。河流具有丰水期、枯水期的水文特征。洪水是流域的关键水文现象和自然灾害。冰期是高纬度地区河流的重要水文现象,并形成凌汛自然灾害。
  第一节流域基本概念
  一、自然地理单元
  1.地理环境与地理系统
  地理环境(geographic environment)与地理系统(geographic system)是两个类似的地理概念,均用来刻画和描述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指一定社会所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及动植物资源、人口、城镇、耕地等。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钟林生和马向远,2014)。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及传承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各地理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地理系统又称为地理综合体,是指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和能量流、物质动态组合、生物与人类等要素的整体,是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互补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朱其山,2011)。组成地理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遵循地理学基本规律,地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与邻近的地理系统以及地球的外层空间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输,以“流”的形式(如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货币流、经济流等)贯穿其间(魏朔南和陈振峰,2004)。
  地理系统可分为不同层次或组织水平。地理系统具有显著的自组织特征,在其动态发展过程中可划分为若干圈层状结构的子系统,包括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和人类等诸子系统。一个完整的地理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系,形成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耦合,共同构成复杂的巨系统。任何一个地理系统均从属于更高级的地理系统,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级的地理系统。地理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促使其形成地理结构。这些特征均需要通过地理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而实现。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通过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形稳定的有序结构。
  2.地理单元
  地球是由不同的单元组成,地球表层形成大小不一的地理系统,其刻画的重要标尺是地理单元。单元是样本中自为一体或自成系统的独立成分,不可再分,否则就改变了事物的性质。
  基本地理单元(geographical unit)是地理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空间单元,其内部地理要素分布的一致性显著,与相邻单元的地理特征差异明显。地理单元是地理因子在一定层次上组合所形成的地理结构单元,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按一定尺度和性质将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地理单元介于地理基质(最小低层次的独立成分)和地理系统之间,有时称为地理子系统或地理亚系统。各地理单元是相对独立的地理综合体,具有稳定性。但任何地理单元又是更高层级地理单元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地理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采用不同的划分标准,地理环境则形成不同的地理单元。地理单元划分的基本依据是自然属性和人文社会属性的差异性。部分学者认为地理单元包括行政区划单元、自然地理单元两种基本属性类型。地理单元具有尺度性,行政区划单元包括国家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市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县级市、特区)、乡(镇、街道)范围、建制村(社区)范围等。自然地理单元是指各类自然地形地貌单元及各类自然保护地,包括河流、山脉、高原、丘陵、平原、盆地、沙漠、冰川等。
  地域是地理学中经常用到的核心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体。地域具有一定的空间界限,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或功能;内部表现出相对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之间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但相互联系。许多学者认为地域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地区通常指较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包括地理空间和行政地理空间两个范畴。区域(region)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因其研究对象不同,对“区域”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区域具体是指一定的空间地域,包括自然、人文和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具有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人类的任何生产与生活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区域,区域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和人类聚居的场所。
  3.人类圈
  现代地球系统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五个地球圈层组成。前四个圈层是人类圈的环境与条件。生物、土壤和以人类活动为特征的人类圈是地理系统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人类圈与生物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子系统,人类圈比生物圈大。
  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分、岩石圈表面,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生物圈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是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其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上有生命的地方均属于生物圈。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食物链是传统能源的主要途径。部分生物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服务,但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
  人类圈是地球分化的产物,是以人类为自然实体,组成的可自控、非全闭合的生产和消费循环系统,是*新地球圈层。人类圈的范围与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的范围重叠或部分重叠,基本组成是地球上的人类及人造自然物,包括人造工具、各种建筑物、加工食品和其他人工产品等作为其脑活动产物的文化或信息库、同人地关系密切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由于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性的物质生产和消费过程,显著地改造自然,影响其进化方向、强度和速度,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系统变化的驱动力。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内至地表以下12.5公里的岩石圈深部,外至太阳系空间,所以人类圈比生物圈大。人类圈*基本的状态变量是人口数量,其生产和消费需要消耗大量的地球资源,又要向生态环境系统排放大量的废物(陈之荣,1997)。
  二、河流流域
  1.河流
  1)河流概念
  河流是一种自然地物和水体形式,是所在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和汇集地面径流而形成的天然水道,是指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河流的形成演变一方面受流水运动规律的控制,另一方面受地质构造的影响;降雨沿沟谷及河道流动形成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产生强烈冲刷作用而形成冲沟;如果沟底下切到潜水面以下,则沟谷水流得到地下水的不断补给,由暂时性流水转变为经常性流水,冲沟就演变为河谷;当流水深切沟底且达地下水面,则得到地下水源源不断补充,就形成河流(翟军,2013)。河流一般是在高山地区形成源头,然后沿地势向下流,一直流入湖泊或海洋。中国对河流的称谓很多,较大的河流常称为江、河、水,较小的河流常称为溪或川。河流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不同的河流,有着不同的地形地貌、水源、气候、水量水情等。
  2)河流补给
  河流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河流补给有大气降水(雨水)补给、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补给、沼泽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具体如表1-1和图1-1所示。
  表1-1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上篇流域发展的基础理论与经验总结
第一章流域基础概念与特征3
第一节流域基本概念3
第二节流域基本特征13
第二章流域发展的基础理论体系24
第一节流域人水关系理论24
第二节流域空间功能理论36
第三节流域主题理论48
第三章流域发展理念与模式66
第一节基本理念66
第二节基本模式72
第三节重大工程85
第四章流域发展的国际案例与经验95
第一节主要河流流域保护与开发路径95
第二节高纬度河流流域保护开发路径109
第三节主要模式与经验总结116
第五章高质量发展与中国流域发展战略124
第一节高质量发展与国土开发125
第二节中国国土与流域发展格局131
第三节东北地区与流域开发格局144
中篇松花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发展特征
第六章松花江流域水系结构与特征153
第一节总体流域与主要支流153
第二节松花江水系构成157
第七章松花江流域的资源环境基础166
第一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166
第二节自然资源与土地资源172
第三节降雪结冰与自然灾害182
第八章松花江流域开发历史与远东背景190
第一节松花江流域开发历史190
第二节流域远东开发形势199
第九章松花江流域发展基础与主要特征206
第一节发展现状基础207
第二节突出存在问题229
下篇松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思路与路径
第十章松花江流域重大矛盾与战略功能定位247
第一节矛盾关系247
第二节总体思路255
第十一章松花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259
第一节山水林田湖草与生态安全屏障260
第二节水生态与水资源环境266
第三节污染治理与碳汇功能270
第四节流域综合防洪体系273
第五节水资源配置与农田水利保障278
第十二章松花江流域黑土保护与粮食基地285
第一节黑土地保护与高标准粮田285
第二节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基地293
第三节农业发展综合保障能力298
第十三章松花江流域产业体系与产业平台301
第一节高端装备制造与传统优势产业301
第二节战略新兴产业与本土特色产业308
第三节休闲旅游与现代商贸物流312
第十四章松花江流域宜居建设与美丽城乡318
第一节区域中心城市319
第二节宜居中小城市321
第三节美丽宜居乡村324
第十五章松花江流域梯级开发与对外开放327
第一节梯级开发与水利枢纽布局327
第二节现代港口体系与航运网络333
第三节交通基础设施网络335
第四节区域合作交流与对外开放338
参考文献34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