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能源要素集聚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研究
0.00     定价 ¥ 13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02883
  • 作      者:
    作者:苏屹//于跃奇|责编:王丹妮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检验新能源产业要素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特征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

展开
内容介绍
《新能源要素集聚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研究》以技术、劳动和资本为视角研究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探讨经济、社会、科技、资源及环境等方面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基于空间视角的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理论框架模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
精彩书评
在检验新能源产业要素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特征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以来,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日趋凸显。2015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第70届会议上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中国承诺会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方面做出*大努力,并以“绝不丢下任何人”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此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国内外交流会议中不断强调了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演讲中提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强调“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19年6月7日,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相近、理念相通,都将造福全人类、惠及全世界。中国愿继续同各方携手努力,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倡导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共同促进地球村持久和平安宁,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2019年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可持续发展论坛中,习近平主席又再次强调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他认为“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增长、社会民生、科技进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现阶段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然而,受到人口总量过大的影响,中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及消除贫困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其中,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显著。中国作为世界上*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禀赋和人口红利。发达国家将工厂转移到中国形成工业集聚并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石化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4]。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能源消费国[5,6]。雾霾、垃圾里的村庄、癌症村、严重的水土流失、耕地土壤退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正影响着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7~9]。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将阻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0,11]。由工业化和城市化共同作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正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2],由损害人类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效用越来越低,加快改善中国环境治理现状和改变能源结构对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5]。
  中国正在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目标”不懈努力。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相继出台和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空气质量监测站以获取公开的空气质量数据[12]。逐步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商业、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新环境治理结构[14,15]。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其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严格的环境保护法[4]。此外,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也取得了瞩目成就。中国政府运用精准扶贫的政策,以坚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帮助中国数亿人口摆脱贫困,为全球消除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树立的决心和做出的努力。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1]。然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一直严重依赖化石燃料的广泛投入,随着中国工业不断向前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趋强烈[16,17],中国总能源供应的60%以上需要依赖进口,中国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8]。世界上约80%的能源需求来自化石燃料[19],然而过度使用化石燃料会带来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等生态环境问题[20]。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普遍的认可[21],通过开发新能源以消除能源消耗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2]。特别是在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改变中国“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根本、*有效的方法[23],中国正在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24],并且正在加快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核电等[25]。一方面,新能源具有储量大、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势[26];另一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世界上*大的风力、水力发电能力和先进的太阳能、沼气等处理设备[27,18]。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促进中国能源结构转型、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28]。
  纵观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可以发现产业集群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光伏产业集群、风电产业集群等新能源产业集群层出不穷。新能源作为能够有效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新能源产业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作用值得探究。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书以要素集聚为研究视角,将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具有的空间特征考虑到研究模型中。基于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具有的空间属性,分别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和GWR模型研究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本书的研究结果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2 研究目的
  本书旨在探究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空间特征,并进一步探讨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作用。具体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探索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机理和路径,构建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理论框架模型。在充分理解新能源产业要素集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理论、地理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理论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理论框架。其次,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可行性及动态性的原则,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分析中国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后,检验新能源产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特征,探究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研究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考虑二者具有的空间属性,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和GWR模型验证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
  1.1.3 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大量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单独层面的研究或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某一维度的影响,研究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层面影响的则较为匮乏,并且目前尚无文献研究新能源产业要素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这说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仍存在缺口。因此,本书从空间视角探讨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机理和路径,从经济、社会、科技、资源和环境五个维度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和GWR模型探究新能源产业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不仅细化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拓宽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方法,加深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对丰富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首先,有助于加深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研究。随着能源安全、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骤增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准确、科学地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科技、资源及环境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把握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探索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新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其次,为新能源产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通过研究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特征,探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关联效应,有助于把握新能源产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和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宏观和微观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探索产业要素集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特征,研究考虑空间特征时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作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宏观政策的制定、能源结构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构建GWR模型,研究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局部影响,对促进新能源产业空间集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有针对性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 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研究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由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布伦特兰(Gro Harlem Brundtland)夫人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同与接受。她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不牺牲下一代人利益的方式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29]。随着全球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在不断地被更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将此概念具体为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范畴[30]。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进行理解。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环境、经济、社会相互耦合作用[31],其实现的过程是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完美结合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指的是环境可持续发展,即在维持环境可持续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32]。
  1991年国际生态学会举行的专题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类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能够不超过环境系统更新和再生的能力。《世界自然保护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保护基因、物种多样性,并维持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过程。1992年,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到了“考虑环境责任的发展”,而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得到推广。Goodland[33]认为环境可持续是用于保护满足人类需求的材料源,并确保废弃物排放不超过自然承载力,从而防止自然灾害,改善人类福祉。他还指出,环境可持续性从源汇两端同时对经济子系统施加约束,以保持环境系统的稳定。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34]从经济学角度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他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减少后代福利的前提下,保持当代人福利增加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研究
  当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因此,可持续发展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Muller等[35]认为生态效率是实现可持续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3 总体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7
1.4 创新之处 21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23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3
2.2 理论基础 26
2.3 理论框架 32
2.4 本章小结 37
第3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38
3.1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8
3.2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 47
3.3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52
3.4 本章小结 93
第4章 新能源产业要素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特征研究 95
4.1 新能源产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特征检验 95
4.2 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特征分析 99
4.3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特征分析 106
4.4 本章小结 119
第5章 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影响研究 120
5.1 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方法 120
5.2 研究设计 128
5.3 空间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130
5.4 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维度层面影响 136
5.5 稳健性检验 147
5.6 本章小结 149
第6章 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局部影响研究 150
6.1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测度方法 150
6.2 研究设计 157
6.3 新能源产业要素空间集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局部影响结果分析 158
6.4 稳健性检验 167
6.5 本章小结 168
第7章 基于新能源产业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70
7.1 推动新能源技术开放共享 170
7.2 加快培育新能源人才 173
7.3 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175
7.4 改善新能源企业发展环境 177
7.5 落实区域可持续发展治理体制改革 178
7.6 本章小结 179
第8章 结论 181
参考文献 1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