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整合经济学
0.00     定价 ¥ 7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0169895
  • 作      者:
    作者:杜芸|责编:于宇//李晟月
  • 出 版 社 :
    中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1.《整合经济学》这本书以整合经济学概念的解析和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展开论述作为主线。第一篇到第四篇,作者对整合经济学进行了概述,然后提出整合经济学思维,构建了整合经济学系统,并对各个领域的整合经济学实践进行了论述。从第五篇到第九篇,作者对整合经济学应用相关的几个细分领域进行了分别论述,论述了整合经济学与新产业发展,企业家的整合经济学,整合经济学与传媒经济,整合经济学与企业家,以及整合经济学与政府决策。本书是系统梳理整合经济学的书籍。

2.《整合经济学》这本书作者为战略整合专家,担任多家政府项目和企业整合发展顾问;清华美院、内蒙古大学、武汉商贸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整合致胜》《整合发展》《360度资源整合》《整合创新》;参与组织多项政府项目规划并实施发展整合,多个整合案例项目获行业专家推荐。

3.名家推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特邀咨询专家陈存根,经济学家、研究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委会委员陈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董锁作序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杜芸

战略整合专家,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绿色城市建设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投资协会健康产业公益扶贫促

进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华慈善总会健康惠民基金主任,担任多地政府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级顾问和企业整合发展战略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内蒙古大学、武汉商学院、南阳理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客座教授。

在资源整合、系统整合、产业整合、平台整合方面有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策划、主持并实施过多个政府项目及整合发展战略。2019, 在第六届强国知识产权论坛暨首届强国科创论坛上获得“科创领军人物”称号。

代表作有《整合制胜》《整合发展:360度资源整合》《整合创新》《整合时代》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整合经济学是将整合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经济学分支,研究个体(个人、单个法人经济实体、单个市场经济活动、单个社会组织)在资源稀缺性的基础上,如何运用整合思维、整合策略实现资源价值的Z大化,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整合经济学》这本书以整合经济学概念的解析以及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展开论述作为主线进行介绍。首先,作者对整合经济学进行了概述,提出整合经济学思维,构建了整合经济学系统,并对各个领域的整合经济学实践进行了论述;其次,作者对与整合经济学相关的几个应用细分领域进行了分别论述,论述了整合经济学在新产业发展、传媒经济及政府决策等领域上发挥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评

陈存根  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特邀咨询专家

整合经济学以经济学的资源稀缺性理论为基础,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研究人类经济现象;整合经济学汲取世界上不同经济学派的整合理论和中国历史上的融合观念,从深厚的历史积淀中拓展新时代经济行为空间;整合经济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途径,从新发展格局的需求出发,探索在竞争中实现共享共赢的合作之路。

 

郑新立 经济学家、研究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它不会止步于任何一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催生了整合时代,整合时代的科技进步与生产力要素多元化推动了整合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整合经济学》就是这一发展成果的体现之一。

 

陈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委会委员

《整合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分支学科发展的新成果,一方面借鉴国际经济学整合理论,另一方面总结创新实践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思维、逻辑,深化理论研究,努力做好整合经济学的体系框架构建,展开对细节观点的思考和分析。本书对我们理解融合发展的经济大趋势以及形成整合思维,具有启示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董锁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整合经济学》充分吸收了近现代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关于整合、融合的理论成果及中国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精华,展现了整合时代经济学者的思想力和创造力,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时代性的整合经济学理论。


展开
精彩书摘

节选自第二章

 

一、什么是整合经济学

1. 整合经济学的含义

整合经济学是将整合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经济学分支,研究个体(个人、单个法人经济实体、单个市场经济活动、单个社会组织)在资源稀缺 性的基础上,如何运用整合思维、整合策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整合经济学是一门关于资源整合的学问。

2. 整合经济学的特点

整合经济学的根本属性是研究人的经济本性,因为资源的稀缺性首先源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资源,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性 要素,无论是土地,还是生产工具,都只有在人的作用下才能成为生产资料。

同时,“人”就是“社会”,人或社会有种种活动,经济活动则是其基础性的活 动。因此,人的经济活动是人性或社会性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个人与企业、产业(区域、集团等)、政府(国家)、世界存在关系,其中个人有自由的经济选择权,这是企业等组合的基本前提。正是这样,才能 使千差万别的个人所有的资源禀赋得以通过合理配置来趋于最优化。整合经济学呈现以下特点:

(1)整合经济学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基础,以资源的现实性存在为依托,通过对已有资源的整合创造新的资源价值。

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是在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被作为经济科学的重要问题引起人们重视的。远古社会的狩猎经济、采集经济面对的是一个几乎可看作“无限”的资源环境。后来,人们不断地迁徙居住地,大概是以此来解决局部地域资源的有效性约束,然而这时生存空间及相应的资源的“无限性”似乎依然存在。因此,可以认为远古时代的人们还没有资源约束的概念。耕作这一生产方式的出现被认为是由于采集和狩猎的对象逐步稀缺,人类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农耕替代采集和狩猎。农村经济出现后,随着人口自然繁殖和区域迁徙,土地逐渐表现出稀缺性,并也由此派生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与土地稀缺相关的各个矛盾。但此时人们并未自觉地从经济科学意义上研究讨论“资源稀缺性”及有效配置问题。近代经济科学的起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其研究的对象首先是土地和商业,其研究的要旨和论域基本上是生产、流通和分配等经济关系及相关的利益关系。虽然也涉及产业均衡、生产节约等问题,但实际上仍未能直接地把资源稀缺性及有效配置问题 作为经济科学的中心来研究。可以说,微观经济学只注意到了成本意义上的资源节约,而未涉及资源的社会配置上的节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产生以后体系化的现代经济科学,其学科的研究要旨才真正成为资源稀缺性及对其进行最节约、最有效的配置。社会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需要解决资源的稀缺性和有效配置问题。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小小的经济体,需要解决人生中面临的各种资源稀缺的问题。不同的是,社会总体资源的稀缺是客观存在的、硬性的稀缺,而我们每个人面临的资源稀缺则是有弹性的,可以通过灵活的认知和创新的方法去解决资源的稀缺,问题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掌握核心能力与方法,整合经济学就是指导我们获取这种能力与方法的科学。

(2)整合经济学以资源的融合为核心,摒弃“非甲即乙”的简单选择思维模式,追求融合发展的结果。

一些研究人生的人说,人的一生就是选择。这种选择往往是指“非甲即乙”或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整合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选择和配置, 最大的特点是摒弃这种“二选一”的选择,追求资源优势互补或是取长补短。从这个意义上,整合经济学是研究整合思维的科学,也是研究融合的学问。从一定意义上说,整合经济学是通过“选择—整合—融合—创新”的程序,来实现预期目标的科学。

例如,工业设计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人和技术的融合研究开始推动产业 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出现之后,有人质疑设计是不是会被替代,是不是已经不需要设计服务或者方法了。其实,人工智能出现后,机器和人还需要发生交互,而只要进行人机交互,就会产生机器和人之间的矛盾。因为非人造事物发展得非常缓慢,如树木、石头等,而人造事物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通信手段等。人本身的 DNA 的进化也很缓慢,这与高速进化的人造事物并不匹配,如此一来,设计的核心就是让人接受机器,在适应机器的过程中更好地适应自己,并且思考机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所以设计依然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以智能手机为例,传统的手机是按键或键盘输入,但乔布斯发现最便捷、直接的翻书方式是用手指翻,由此开启了触摸屏时代,手机体验就此被彻底改变。这种体验非常符合人的习惯和需求,但其体验又与传统的翻书不同。这里会牵涉许多人机交互、体验设计方面的研究。人类跟随机器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认知,而机器则根据人的习惯去更迭换代。所以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设计的价值不可估量,并且设计在不断增值。

(3)整合经济学以实现系统化为目标,通过平台、思路、模式、系统策略,实现构建系统化目标。

整合是一种生活,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与整合有关的事情。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越来越丰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不断优化升级,资源整合的技术已经十分先进。所有产业项目的成功都和资源整合分不开,新时代需要更多懂得资源整合的综合性人才。

企业如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以凸显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答案就是“资源整合”。可以说,谁拥有资源整合的能力,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做好资源整合,应坚持“平台、思路、模式、系统”的八字方针。

一是平台。任何一个企业或一个项目,都要为项目的发展搭好一个平台,或者是借助别人的平台,创造适合自己企业项目发展的平台。

二是思路。整合资源从哪里入手?资源在哪里?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怎样去整合?这些思路需要从实际出发,从企业发展定位和项目预期目标出发。

三是模式。整合资源一定要形成一个双赢的模式——合作式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的模式。整合理念里有一句话:打败对手的最高境界是整合对手。整合成功就可以携手同行,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四是系统。我们在项目管理中都需要提出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这就是系统。整合资源要建立完善的系统。资源来自多方面、多渠道,一般具有碎片化特征,应对其有一个精准的整体系统定位。互联网、物联网和区块链,都是建立在严谨科学的系统定位上,同样,需要制定企业项目发展和执行的标准、目标、计划路线图和时间表等,专人干专事,系统推进项目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搭建平台,创新思路,形成模式,构建系统,构成了整合经济学的思想方法,这是项目管理在整合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传统项目管理在整合时代的创新成果。

(4)整合经济学以全方位、全周期、全产业链、立体化思维为原则,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突破时空界限。

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的整合心理学把古老的传统、现代科学和心理学融会贯通,并萃取其精华,指导人们通过整合个人生存所需的各种条件,走向真正和谐、清醒的生活,达到最高的意识状态。这是从心理学和精神层面探讨超越时空界限的人生整合。而整合经济学研究的时空超越,是在资源的选择、利用、配置和综合再利用上突破空间、时间等条件限制,实现一种“无边界”的境界。

例如,著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开始再造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提出了“无边界”的理念,并希望这一理念把通用电气公司与其他世界性的大公司区别开来。他预想中的“无边界公司”是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国内和国外的业务没有区别;把外部的“围墙”推倒,让供应商和用户成为一个单一过程的组成部分;推倒那些不易看见的种族和性别“藩篱”;把团队的位置放到个人前面。经过多年的硬件建设——收购、重组及资产处理,“无边界”变成了通用电气公司的社会结构的核心,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核心价值。正是在“无边界”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通用电气公司才不断创新,推行 “六西格玛”标准、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等,无不走在其他公司的前面,始终保持充沛的活力,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整合经济学概要

◎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

◎第二章  整合经济学体系  

◎第三章  整合经济学的理论流派  

◎第四章  企业资源整合

◎第五章  新时代的整合经济学

 

第二篇 整合经济学思维

◎第六章  1+1 > 2

◎第七章  四两拨千斤

◎第八章  拒绝“二选一”

◎第九章  看见看不见的

◎第十章  低成本成功

◎第十一章  聚合思维

第三篇 整合经济学系统

◎第十二章  整合系统总论

◎第十三章  平台

◎第十四章  思路

◎第十五章  模式

◎第十六章  系统

第四篇 整合经济学实践

◎第十七章  跨界经济

◎第十八章  融合经济

◎第十九章  循环经济

◎第二十章  共享经济

◎第二十一章  品牌经济

◎第二十二章  数字经济

◎第二十三章  创新经济

◎第二十四章  网红经济

第五篇 整合经济学与新型业态

◎第二十五章  新零售商贸业

◎第二十六章  整合生命健康产业

◎第二十七章  三产融合型农业

◎第二十八章  文旅融合产业

第六篇 企业家的整合经济学

◎第二十九章  新时代的生产力要素

◎第三十章  土地资源整合

◎第三十一章  产业与资本融合

◎第三十二章  人力资源整合的激励机制

◎第三十三章  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集群

◎第三十四章  打败对手的最高境界是整合对手

◎第三十五章  企业与政府之间——整合经济学的智慧

第七篇 整合经济学与传媒经济

◎第三十六章  传媒经济的发展与特征

◎第三十七章  传媒经济的整合

第八篇 整合经济学与政府决策

◎第三十八章  政府树立整合经济学思维

◎第三十九章  整合经济学的区域品牌建设案例

第九篇 整合经济学与自我超越

◎第四十章  整合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第四十一章  整合·超越——整合经济学的人生智慧

◎第四十二章  整合经济学,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

◎第四十三章  借势·整合·提升·超越:新时代的成功法则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