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绿色低碳行为概述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为重要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气候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对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1~3]。可见,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各国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开展企业、政府和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对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实现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减排行动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它涉及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领导方式等一系列改变。全面实施绿色低碳行动计划,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生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为友,更好扛起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把绿色低碳减排行动进行到底,把绿色低碳减排和生态保护放在更突出、更重要的位置,让绿色低碳减排行动成为一种战略导向。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经济社会向绿色靠拢、向绿色看齐。大力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切实推进资源的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在社会真正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行动。
1.1.1 绿色行为的内涵[4]
绿色行为即符合绿色大世界绿色理念的社会组织或自然人的活动,它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而国际上对其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在当前全球范围内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绿色”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指南。与绿色行为相关的概念主要有绿色化、绿色技术、绿色消费、绿色创新、环境行为等。
绿色化是指“从改变自然观和发展观开始,驱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释放改革和创新驱动能力,助推生态文明重大制度确立,培育生态文化,*终浸染社会的价值底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一个以观念转变助推制度建设、再由制度建设凝练价值共识的良性发展路径”[5]。实现从“浅绿”到“深绿”[6]的绿色化进程就是要提高我国“绿色化”程度,形成社会进步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成为当前绿色发展的首要目标。
绿色技术是指“遵循自然生态和经济规律,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减轻或消除环境污染和破坏,达到*小环境外部性的环境技术体系”[7]。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它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8]。
绿色创新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提高自然物质和经济物质的转化效率,从而提升生态环境系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供给能力及其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通过在技术、工艺、产品以及制度、观念方面的绿色变革,优化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突出生态效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9]。
环境行为的概念源自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面对来自外界(如政府、公众、消费者等)出于对环境保护的压力时,基于自身条件及发展战略所采取的平衡环境和经济效益的较为积极的管理手段和措施的总称[10]。
总而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是一种发展方向,代表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具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领域,而绿色行为是一种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的实现形式。
1.1.2 低碳发展的内涵[5]
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低碳发展是“低碳”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降低CO2排放;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发展并非一味地降低CO2排放,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减碳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随着气候环境的恶化和全球控温目标的确立,低碳已然是全球*大的共同话题。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为支撑、低碳政策制度为保障,通过创新低碳管理模式和发展低碳文化实现社会发展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
1.1.3 绿色低碳行为发展的背景
人类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尔卡逊发表了震惊世界的警示性著作《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序幕,人们开始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告诫人类: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口、工业、污染、粮食和资源消耗的发展趋势而不发生改变,则在100年内(从1972年算起)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达到增长的极限;1992年6月4日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期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控制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公约(尽管《公约》缺少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却规定了可以在后续相关的议定书中设定强制减排的限制,也为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和磋商提供了基本框架);1997年,在《公约》框架下形成的《京都议定书》使得碳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英国成为以发展低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路线图》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上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尽管没有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议定书,但这次气候大会吹响了全球向“低碳社会”进发的号角;2011年12月,德班世界气候大会在经历重重磨难后通过了“德班一揽子决议”,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其主要目标是将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以内,是一份让所有缔约国达成共识且都能参与的协议,有助于国际(双边、多边机制)的合作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培养;2018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如期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通过了一揽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成果,全面落实了《巴黎协定》各项条款要求,体现了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不同国情,符合“国家自主决定”安排,体现了行动和支持相匹配,为协定实施奠定了制度和规则基础。
气候变化是我们时代的决定性问题,而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采取行动的决定性时刻。虽然我们仍有时间应对气候变化,但这需要各经济体、企业、城市和民间社会的空前努力,以应对气候挑战。因此,由环境和生态问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由全球气候变化到绿色低碳发展,前后经历了将近 70年的时间,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不断深化和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人类为缓解气候变化而做出的*终选择。
1.1.4 绿色低碳行为的研究
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11],并且给子孙后代带来了巨大的减排成本(如果有增无减的话)[12]。同时挑战性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将温度升高降至*低所需的战略[13]都是人类面临的难题。目前,脱碳有多种途径,它们分为三大类:可持续城市设计、技术变革和行为变革[14],这些都需要从目前的实践中进行变革。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能源使用的碳排放量正在迅速增加,减少碳排放对于改善当地城市气候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5],其中低碳社区是实现低碳发展战略的基本单元,Lv等探讨了与社区绿色建筑相关的各种低碳技术、策略和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设计、绿色屋顶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能源相关行为[16]。此外,技术变革为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低碳未来提供了*清晰、*明确的道路[17],中国推出了一系列低碳政策,促进绿色技术的推广,以推动目前全球*大的制造业领域朝着更可持续、更环保的方向发展[18]。除了技术上的进步,引导绿色公民行为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19]。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倡导政府、企业和居民低碳行为对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生态健康具有重要作用[20]。居民绿色消费行为可减少雾霾污染,绿色消费意愿对绿色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而宣传教育活动对绿色消费意愿与投资性绿色消费行为的关系具有反向调节作用[21]。采用计划行为理论的扩展形式,采取支持低碳社会行为的意愿[22]。此外,科研人员的绿色创新行为是绿色发展的前提,但对科研人员绿色创新行为机理的研究一直被忽视[23]。
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解决人类活动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关键是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减少碳排放。与传统工业文明的线性非循环经济相区别,生产方式的组织原则和技术原则是非线性与循环的,是以生态绿色技术改造现代工业生产,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与生物生长的规律为依据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的新型经济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此外,转变生活方式,开展“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减低含碳物质的燃烧,特别是减少CO2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减缓温室效应。因此,倡导生活方式低碳化,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推进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实现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时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还是提升国家绿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绿色、环保、低碳、减排正在成为新的国际话语权竞争的焦点。美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化危为机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政策手段;欧盟和日本在新一轮低碳经济竞争中谋求抢占制高点。因此,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意义
研究绿碳行为经济学问题需要跨越多学科,交叉特色明显。形成的绿碳行为经济学新理论、新方法,有别于传统的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丰富和完善了行为经济学理论,开辟了学科交叉研究的新领域,形成了学术研究的新的生长点。研究成果为政府解决区域相关深层次的绿色低碳发展问题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加快完善中国新型企业和居民绿色低碳行为的方针、政策、规划的制定改进及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等,对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真正的“亲山近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多角度、多方法阐述绿碳行为的经济学问题,需要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前后思路连贯,逻辑严密,数学模型多样。相对于本领域已有成果,专著内容学术视角独特、研究方法新颖、数据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