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源经济学知识图谱/资源利用治理丛书
0.00     定价 ¥ 9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90425
  • 作      者:
    作者:陈凯//李盼盼//王佳伟//李真|责编:任彦斌//程雷星//张震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资源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威廉·配第和18世纪的马尔萨斯。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第一原则,一切经济理论皆基于资源稀缺性的原则。《资源经济学知识图谱》以知识图谱的形式梳理了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从空间维度对资源经济学的各个类别及合作网络进行了归纳整理,从时间维度对资源经济学的主题演化和前沿动态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解释了资源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了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利用国家资源经济观的思路,阐述了其适应性政策含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资源经济学是资源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在经济科学和资源科学体系中均占重要地位。资源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同时,资源经济学也是一门边缘性应用学科,在研究中会运用到经济学、地理学、法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由于其学科的交叉性和边缘性,国内外学者对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多种多样,研究对象既有资源,又包括环境和生态,至今为止没有形成严谨的、成熟的学科体系。
  我国资源经济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面对人口急速增长、粮食不足、资源短缺,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资源稀缺问题,并开始对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资源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完善程度、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研究视角的前瞻性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陈枫楠和沈镭,2013)。
  资源经济学是资源科学中富有活力且仍在迅速发展的学科之一,它是边缘性学科,是典型的公共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具有较完整的思维体系,如:①独特的人本主义和动态发展的哲学思维;②注重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伦理思维;③问题导向性的逻辑思维;④以实证分析、规范研究和合理预期为特征的经济学思维。
  资源经济学具有以*优耗竭理论、稀缺理论、产权理论、代际分配、核算理论和资源效率论为主的内容体系(谷树忠,1998)。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资源是稀缺的,一方面,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同时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稀缺是由生产要素的稀缺所决定的。个人期望得到许多商品和追求许多目标。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第一原则,一切经济学理论皆基于该原则,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所以人类的经济及一切活动需要面临选择问题,经济学理论则围绕这一问题提出观点和论证 。
  1.1.2 研究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发展循环经济”“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等具体举措。
  2013年1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年会上,与会的孙鸿烈院士、李文华院士、石玉林院士、刘昌明院士、孙九林院士等资源科学领域资深专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几乎都是资源科学关注的重要内容,而关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任务,是资源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资源科学研究的成果正在逐步转化成国家资源决策依据和我国政府文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逐渐体现。中国资源科学在助推学术创新的同时,其成果在引导社会进步和政府决策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资源经济学研究在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扮演着更为突出的角色。
  中国大规模开展资源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资源调查、评价、区划和开发利用规划及资源保证程度分析等研究工作。以原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所组织的大量全国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为代表,这些大规模资源综合考察工作所取得的大量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摸清我国资源家底,加快资源开发利用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为我国资源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资源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本对象和素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随着资源日益短缺,我国的资源经济学研究和资源经济学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许多高等院校竞相建立了“资源学院(系、中心)”,资源经济学研究机构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大批资源经济学方面的论著相继出版,资源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下展现出了非凡的活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资源经济学在加强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提升学科科学化程度的同时,始终把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前瞻性的战略研究为指导、聚焦旺盛的现实社会需求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资源经济学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资源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我国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在资源评价、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国情研究领域开展的重大科研工作奠定了中国资源经济学的基础。近年来,围绕资源承载力、资源安全、资源流动、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世界资源经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积极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在解决我国资源经济现实问题中推进理论和方法创新,不断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一直是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主题。20世纪80年代,按照孙鸿烈院士提议,原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进行了机构调整,首次设置了资源经济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以资源经济为主题命名的专业研究机构,为我国组建了第一批资源经济学专业团队,培养了第一批资源经济学科专业人才。此外,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还成立了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挂靠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把中国资源国情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共完成了第一号至第八号的国情研究报告,为国家资源开发和资源战略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促进我国区域开发,中国科学院于1990年成立了以副院长孙鸿烈院士为主任的“中国科学院区域开发前期研究专家委员会”,先后组织了多项区域开发前期研究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全国性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研究。在对区域自然资源的组合特点、分布规律和开发潜力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和建议,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布局、工农业基地建设、国防建设和生态建设计划与规划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系列专著、《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等代表性专著,有力促进了我国资源科学和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孙鸿烈院士、石玉林院士等老一辈资源科学家对中国资源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如孙鸿烈院士组织的中国科学院区域开发前期研究四期项目,围绕全国重点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开展了全面、详尽而深入的研究,对指导我国重点地区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中国资源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服务国民经济和改革开放战略需求的进程。
  此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各会员单位根据区域资源特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在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土地和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源开发与集约节约利用等领域,从国家资源管理的角度开展了具有政策导向性的研究工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从2003年起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的“资源环境经济论坛”,并坚持每年出版《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进展》和《湖北省资源发展报告》两个年度报告,这两项工作很好地推动了资源经济学学术前沿探讨和区域资源经济研究。该中心赵鹏大院士、李万亨教授等还在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及其评价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福建师范大学韦素琼教授等依托紧邻宝岛台湾的区位优势,在闽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比较研究工作。首都经贸大学张贵祥教授则围绕首都经济圈一体化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模式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董锁成等,2013)。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资源经济学研究现状
  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威廉?配第和18世纪的马尔萨斯,其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是资源价值论的*早萌芽。随后18世纪到20世纪初,亚当?斯密、杰文斯、李嘉图、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从自由市场的“稀缺”层面研究了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并得到了较一致的结论:自然资源的稀缺可以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得到解决。从20世纪初期,自然资源经济学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自然资源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把自然资源当作一门经济学科系统来研究;二是从纯经济学角度研究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前者的开创者是美国的R. T. Ely和E. W. Morehous,他们1924年合作出版的《土地经济学原理》被认为是自然资源经济学科建立的奠基之作。随后,H. Hotelling于1931年发表了《可耗竭资源经济学》,提出资源耗竭理论,即著名的“候太龄定律”。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生态保护主义运动的深入,资源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Charles W. Howe的《自然资源经济学》为代表作,该书重点论述了自然资源的经济问题,讲述了自然资源的属性、共享资源的管理、自然资源非市场效益的评价、稀缺度量、自然资源*优利用条件、项目经济分析、帕累托效率。进入20世纪80年代,资源经济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美国阿兰?兰德尔的《资源经济学》出版,书中认为资源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它利用经济学理论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揭示、分析、评价和指导制定关于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政策。随着数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机的发展,数学分析方法在资源经济学中应用越来越广。近年来,自然资源经济学充分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资源环境价值计量、制度政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
  在另一发展方向,即纯经济学研究自然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庇古1920年在其所发表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外部性问题解决的“庇古税”方法,这成为政府管制自然资源供求的重要理论基础。随后,许多经济学者普遍在这个命题上按“外部因素内部化”的经济分析原理,进行具体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与“庇古税”相对立,主张回归亚当 斯密自由市场经济学的自然资源配置理论是Ronald H. Coase创立的“科斯市场”理论。随后,不少经济学者相信,明确单一的产权安排足以矫正外部性方面的市场失灵。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学者深入研究后相信,交易成本过高将限制市场的形成,“庇古税”等政府管制办法在某些方面比“科斯市场”有优势。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结论是,引入外部性产权交易去对接政府管制能有效地提高资源环境经济的运行效率。
  我国资源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资源经济问题的研究一般仅局限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区划和地理研究。真正较系统地研究资源经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鉴于中国经济所处的过渡经济体制特征,理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价格理论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制度(主要是产权制度)研究两大主题。198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牛若峰研究员以美国《自然资源经济学》(1979年)和苏联《自然资源利用经济学》(1982年)为基础编写了《资源经济学和农业自然利用的经济生态问题》。到1993年之前,倪祖彬先生、刘书楷教授、许涤新先生、马传栋研究员、黄亦妙先生、樊永廉教授、陈迭云教授、黄鸿权教授、史忠良教授、程鸿研究员等先后编著了一些有关资源经济问题的著作。这些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资源经济学,其中*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较注重政府管理研究,忽视市场机制利用研究。1993年后,强调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自然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大多集中在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激励性规制手段方面,包括公共资源补偿机制、外部性激励与抑制机理、资源代际管理机制优化、可持续发展经济机制
展开
目录
目录
丛书前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4
1.2.1 资源经济学研究现状 4
1.2.2 科学计量系统性应用述评 5
1.3 研究思路 9
第2章 科学知识图谱基础理论 11
2.1 数据来源与理论方法 11
2.1.1 数据来源 11
2.1.2 理论方法 11
2.2 科学知识图谱工具的比较分析 15
2.2.1 数学基础 15
2.2.2 统计与计量工具分析 16
2.2.3 校准的仿真工具分析 17
2.2.4 计算一般均衡的工具分析 18
2.2.5 计量学科评价 20
第3章 资源经济学知识及其产出与分布 28
3.1 资源经济学知识 28
3.1.1 资源经济学思想 28
3.1.2 资源经济学 28
3.1.3 能源经济学 33
3.1.4 矿产资源经济学 41
3.1.5 水资源经济学 45
3.1.6 中国资源经济学 52
3.2 资源经济学研究文献 54
3.2.1 社会科学研究 54
3.2.2 资源经济学主题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55
3.3 资源经济学研究作者分布 57
第4章 资源经济合作分析 60
4.1 引言 60
4.2 国家及地区合作分析 60
4.2.1 地区间主义 61
4.2.2 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合作的功能分析 65
4.3 资源经济学文献的统计分析 70
4.3.1 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结果 70
4.3.2 研究机构及合作研究分析 71
第5章 资源经济学研究主题演化及比较 74
5.1 引言 74
5.2 资源经济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分析 74
5.3 资源经济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75
5.3.1 1929~1990年资源经济学主题分析 78
5.3.2 1991~2000年资源经济学主题分析 80
5.3.3 2001~2010年资源经济学主题分析 86
5.3.4 2011~2016年资源经济学主题分析 87
5.4 资源经济学研究主题的比较分析 88
5.4.1 自然资源经济学 88
5.4.2 中国国际与国内论文主题比较 91
5.4.3 国外资源经济学研究主题比较 92
5.4.4 资源经济学关联主题分析与比较 93
第6章 资源经济学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 97
6.1 引言 97
6.2 资源经济学自身的发展趋势 102
6.2.1 资源经济学自身的发展趋势特征 102
6.2.2 资源经济学发展阶段 103
6.3 1991~2000年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 108
6.3.1 1991~2000年研究前沿分析 108
6.3.2 1991~2000年知识基础分析 110
6.4 2001~2010年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 111
6.4.1 2001~2010年研究前沿分析 111
6.4.2 2001~2010年知识基础分析 113
6.5 2011~2019年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 114
6.5.1 2011~2019年研究前沿分析 114
6.5.2 2011~2019年知识基础分析 115
第7章 资源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融合 146
7.1 生态经济学概述 146
7.1.1 生态经济学含义 146
7.1.2 研究主题 147
7.1.3 研究方法 147
7.1.4 研究方向 148
7.2 生态经济学研究述评 148
7.2.1 引言 148
7.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9
7.2.3 文献统计分析 150
7.2.4 研究思路 151
7.3 生态经济学知识图谱基础理论 152
7.4 生态经济学知识的产出与分布 159
7.4.1 时间分布 159
7.4.2 空间分布 164
7.4.3 作者分布 166
7.5 生态经济学合作分析 176
7.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76
7.5.2 循环经济 179
7.5.3 低碳经济 181
7.5.4 资源环境评价PSR理论 184
第8章 总结 186
8.1 科技创新 186
8.2 知识强国 187
8.3 技术定位 188
8.4 四维善治之道 189
8.4.1 四维治理 189
8.4.2 顺势而为 191
8.4.3 无为而治 192
参考文献 19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