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文件
实务观点
专业解读
典型类案
目 录
第一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一节 定罪问题
1.如何认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
2.我国刑法规定的毒品的种类有哪些
3.走私毒品的目的是否影响走私毒品罪的认定
4.制造毒品罪的犯罪手段有哪些
5.居间介绍买卖毒品与居中倒卖毒品如何区分
6.居间介绍买卖毒品的行为如何定性处理
7.受指使为贩卖毒品者交接毒品的行为如何定罪处理
8.二人以上同行运输毒品的能否认定为共同犯罪
9.误以他物为毒品而运输的行为如何定罪处罚
10.同时有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等多种涉毒行为的如何确定罪名
第二节 量刑问题
11.混合毒品的毒品种类如何认定
12.毒品犯罪数量的认定规则如何把握
1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量刑数量标准如何把握
14.犯罪涉及多种毒品的犯罪数量认定
15.贩卖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构成贩卖毒品罪时的数量如何认定
16.毒品含量较低对量刑的影响如何把握
17.对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认定与处罚
18.在毒品犯罪中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致伤他人的如何处罚
19.走私、贩卖、运输、制造少量毒品“情节严重”的认定和处罚
20.运输毒品罪的量刑应注意区别对待
21.制造毒品罪的既遂与未遂如何判定
22.贩卖毒品罪既遂和未遂的认定标准
23.运输毒品罪的既未遂如何把握
24.隐匿身份人员介入侦查因素对毒品犯罪量刑的影响如何把握
25.利用孕妇、未成年人等特定人员参与毒品犯罪的量刑把握
26.未成年人贩卖毒品的量刑如何把握
27.毒品犯罪案件的财产刑和没收涉案财物如何适用
28.毒品犯罪案件中如何具体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第三节 死刑适用
29.对于毒品犯罪案件被告人适用死刑应当考虑哪些情节
30.哪些情形下,可以判处毒品犯罪被告人死刑
31.哪些情形下判处毒品犯罪被告人死刑要慎重
32.制造毒品罪的死刑适用如何把握
33.运输毒品罪的死刑适用应当重点打击组织者、雇用者、毒品所有者
34.受人指使、雇用运输毒品犯罪能否适用死刑
35.毒品共同犯罪在死刑适用中的区别对待
36.毒品犯罪上下家的死刑适用如何把握
37.新类型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标准如何把握
38.特情介入对死刑适用的影响如何把握
39.毒品、毒资等证据已不存在情况下的死刑适用
40.毒品含量鉴定对死刑适用的影响
41.两名以上家庭成员参与毒品共同犯罪时判处死刑的把握
42.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如何判断
43.具有累犯情节的毒品犯罪适用死缓限制减刑如何把握
第二章非法持有毒品罪
44.非法持有毒品的客观行为表现如何把握
45.非法持有毒品罪的量刑如何把握
46.查获毒品数量大但不能证明系为了贩卖或运输毒品的如何准确定性
47.单纯接收物流寄递毒品的行为构成运输毒品罪还是非法持有毒品罪
48.吸毒者大量购买、持有毒品的行为性质如何判断
49.贩卖毒品者住处查获的毒品是认定非法持有还是计入贩卖毒品数量
50.行为人持有数量较大或者数量大的毒品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行为如何定性
51.案发时毒品已经不存在的能否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
第三章其他毒品犯罪
第一节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和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
52.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客观行为表现如何把握
53.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如何把握
54.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的定罪量刑如何把握
55.近亲属间实施的涉毒品包庇、窝藏犯罪如何处理
56.针对毒品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自洗钱行为如何处理
57.窝藏、转移、隐瞒毒赃罪与洗钱罪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区分
第二节 制毒物品类相关犯罪
58.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罪和走私制毒物品罪在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前后的变化
59.制毒物品及主观明知的认定
60.走私制毒物品罪的客观行为表现有哪些
61.非法生产、买卖制毒物品犯罪的认定
62.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罪和走私制毒物品罪“情节较重”的认定
63.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罪和走私制毒物品罪“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
64.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不以制毒物品犯罪论处的情形
65.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犯罪,走私制毒物品犯罪与制造毒品罪的区分
66.非法生产制毒物品过程中又构成污染环境罪的是数罪并罚还是从一重处
67.非法买卖易制毒化学品的行为同时又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应如何处理
第三节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和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
68.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定罪量刑如何把握
69.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的定罪量刑如何把握
第四节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和强迫他人吸毒罪
70.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的定罪和量刑把握
71.强迫他人吸毒罪的定罪量刑如何把握
第五节 容留他人吸毒罪
72.容留他人吸毒罪的定罪标准如何把握
73.向同一个人贩卖毒品并容留其吸食毒品的如何定性
74.容留近亲属吸食毒品的认定与处理
第六节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犯罪
75.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的客观行为表现如何把握
76.向贩卖毒品人员或者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毒品人员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如何定性
77.未取得批准证明文件而生产、进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或者明知是上述药品而销售的行为如何处理
78.生产、销售含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成分的饮料、食品的行为如何定性
79.向抢劫、强奸犯罪分子走私、贩卖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如何定性
第七节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80.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涉毒行为的如何定性
81.利用网站、网络聊天室组织他人吸毒的行为如何定性
第四章毒品犯罪定罪中的疑难问题
82.吸毒者实施的购买、运输、存储毒品的行为如何定性
83.为他人代购毒品的行为如何定性
84.有吸毒情节人员实施的贩卖、运输毒品犯罪如何认定犯罪数量
85.以毒品抵债或交换毒品的行为如何定性
86.非法持有毒品罪与窝藏毒品罪及贩卖、运输毒品罪如何区分
87.走私毒品又走私其他物品的如何定罪
88.盗窃、抢夺、抢劫毒品行为的定性和处理
89.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或者非法持有假毒品的行为如何定性
第五章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犯罪和麻黄草类犯罪
90.走私、非法买卖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等行为的定性
91.利用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加工、提炼制毒物品的行为如何定性
92.关于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犯罪共同犯罪的认定
93.关于涉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目的与明知的认定
94.关于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犯罪制毒物品数量的认定
95.关于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犯罪定罪量刑的数量标准如何把握
96.对非法采挖、收购、销售麻黄草的行为如何处理
第六章毒品犯罪中的总则问题
97.毒品共同犯罪案件中的量刑如何把握
98.毒品共同犯罪中如何区分主从犯
99.毒品共同犯罪中主犯和从犯如何量刑
100.毒品犯罪中形迹可疑的自首和“如实供述”如何审查认定
101.犯罪嫌疑人归案后因意外因素脱离公安机关控制,后又自觉回到公安机关的行为是否构成自动投案
102.犯罪嫌疑人确已准备投案,本人及代为投案人由于客观原因未能与司法机关联系上,后被抓获的,能否视为自动投案
103.毒品犯罪分子被抓获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未掌握的其他毒品罪行是否属于“同种罪行”
104.非法持有毒品者主动向公安机关上交毒品是犯罪中止还是自首
105.被告人揭发的其他违法行为人又供述被告人罪行的能否认定自首或立里li功
106.毒品犯罪被告人在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过程中起协助作用时认定li功的把握
107.毒品犯罪被告人亲属帮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的能否构成li功
108.被告人通过非法手段、途径获取犯罪信息并揭发的能否认定为li功
109.被告人供述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中涉及他人犯罪行为的是否构成li功
110.被告人揭发的他人犯罪事实与自己未被追诉的共同犯罪事实有关联能否认定为li功
111.被告人协助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未被公安机关作犯罪处理能否认定li功
112.协助公安机关查获数量大的毒品能否认定li功
113.毒品犯罪案件中li功从宽处罚的把握
114.二审期间因一审判决的刑期届满而取保候审,被告人又再犯新罪的,能否认定累犯
115.在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期间又犯罪的能否认定毒品再犯
116.未成年人曾实施毒品犯罪的轻罪又实施毒品犯罪的能否认定为毒品再犯
117.毒品犯罪再犯、累犯的从重处罚如何把握
118.毒品犯罪案件如何把握缓刑的适用
119.毒品罪犯的减刑、假释如何把握
第七章毒品犯罪案件的证据审查
120.毒品犯罪案件中同样要坚持证据裁判原则
121.被告人主观上是否明知行为对象是毒品的判断
122.毒品犯罪案件被告人拒不供认犯罪的,如何进行证据审查
123.认定毒品交易上家犯罪事实的证据如何把握
124.吸毒人员之间相互提供小量毒品时如何认定被告人的贩卖目的
125.毒品称量、提取方法不当是否影响毒品犯罪数量的认定
126.未查获毒品实物时如何运用间接证据对毒品种类作出认定
127.毒品犯罪案件审理程序中非法证据的审查和排除如何进行
128.非法证据排除与真实性存疑证据、瑕疵证据的排除如何分别进行
129.一审对非法证据的排除存在实质错误的二审如何处理
130.一审认罪被告人在二审时提出遭受刑讯逼供的如何审查判断
131.收集程序存在瑕疵的物证、书证如何审查判断
132.毒品犯罪案件被告人翻供的如何审查判断
133.技术侦查证据的审查
134.对于诱惑侦查手段的合法性审查
135.制造毒品犯罪“零口供”被告人的证据体系如何构建
136.贩卖毒品犯罪的“零口供”案件如何运用证据规则
137.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和程序
138.终审判决书或裁定书送达当事人之前发现新证据的如何处理
附录毒品犯罪主要法律文件索引
一、刑法条文
二、司法解释
三、行政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