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良善治理的中国智慧(东方明珠大讲坛讲演录第3辑)
0.00     定价 ¥ 7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21665
  • 作      者:
    编者:郭为禄//叶青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良善治理的中国智慧——“东方明珠大讲坛”讲演录(第3辑)》为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组织出版的“东方明珠大讲坛”第3辑(第21—30讲)的内容汇编,相关主讲人均为国内著名学者,讲演主题涉及未来经济社会和法治重构、紫阳县档案所呈现的清朝民事诉讼程序及其性质、法院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私法中的自治与他治、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宪法基础、为全球治理变革和国际法治贡献中国智慧、科学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社会规范备案审查制度、数字社会的权力运作、晚晴民国县官司法舞台的变迁等,为法学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性成果,内容丰富,视野广阔,极具可读性。


展开
作者简介

郭为禄,福建平潭人,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学教学和研究、高等教育法制。著有《大学运行模式再造》《高等教育法制的结构与变迁》等,主持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民卫生健康治理法治化研究”,以及多项省部级立法研究课题和决策咨询项目。

叶青,江苏无锡人,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诉讼证据法学和中外司法制度。


展开
内容介绍
《良善治理的中国智慧——“东方明珠大讲坛”讲演录(第3辑)》为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组织出版的“东方明珠大讲坛”第3辑(第21-30讲)的内容汇编,相关主讲人均为国内著名学者,讲演主题涉及未来经济社会和法治重构、紫阳县档案所呈现的清朝民事诉讼程序及其性质、法院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私法中的自治与他治、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宪法基础、为全球治理变革和国际法治贡献中国智慧、科学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社会规范备案审查制度、数字社会的权力运作、晚晴民国县官司法舞台的变迁等,为法学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性成果,内容丰富,视野广阔,极具可读性。
展开
精彩书摘
  《良善治理的中国智慧——“东方明珠大讲坛”讲演录(第3辑)》:
  陈金钊教授:
  汪老师博学广识、治学严谨。我和汪老师所学专业不同,法史学务实而法理学理论性更强,做研究时将二者结合方为最佳,实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汪老师一个小时的讲座让我感触颇深。由于学科的差异,我很难直接从法理学的角度对法史学讲座内容进行评价,但法律史学和法解释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接下来我将从自己所擅长的法解释学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法律史学注重对史料的研究,但我们要明确档案并非历史,大部分历史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而今天所知道的历史是从档案中“搜”出来的已知史。也许“搜”这个词语在此并非恰当,因为档案需要人来甄别、分析、解释、阐释,进而使档案拥有当今的意义。
  首先,我们课上所学的法律史内容就是由汪世荣等法律史学大家所选定的,这种选择必然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但并非完全创造。在过去的历史中,记载的意识形态意味比较强,因此从档案中甄别、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比较困难,但汪老师认为发掘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他的价值倾向影响了他的研究方向。今天汪老师选择根据档案来叙说法制史,是因为档案相较于意识形态而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这种选择体现了学者对史料选择的追求。根据历史学习历史,构成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比完全根据意识形态学习历史,在对未来的设计上更有意义。
  其次,刚刚讲解过程中汪老师谈到“牛案”,使我想起另外一个“牛案”:有一个湖北农村的养牛人,他自己总是养不活牛,于是就按当地习惯,同邻居搭伙养牛(共计15次),其间发生10余次以牛为标的物的交易。养牛人购置牛时花费300元。后拆伙时,已出现拖拉机,卖牛只得1800元。此时,另一搭伙养牛人提出,不可以将搭伙时支付的300元作为退伙返还款项,他要求应按照市价退还1800元。养牛人咨询律师,律师认为该案并不构成特定的法律关系,但与合伙制度接近,即两人投资获利润应共同分享,所以养牛人应分款项为,300元本钱加上利润1500元的一半,即1050元。这个思维与情理法结合不一样。传统的搭伙是习惯,所谓“搭伙”就是投入300元后,养牛人将牛交付另一搭伙人,养活则共同享用,养死则由另一搭伙人承担。但这与投资无关,并不是合伙。因此可以看出,情理法结合与现代法律是不同的。
  在评价时,我们常说要情理法结合,汪老师讲的“牛案”情重,法味少,这正是基于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主流辩证思维。辩证思维不是将问题的认识清晰化,而是要把不清楚的问题模糊化。物质和意识原本在对立时是清晰的,但将两者统一后就很难搞清楚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当法律和道德统一后,意识也变得模糊。中国传统辩证思维影响很深,与之相应的古代法强调叙事、调解。此外,中医也是辩证思维,一刀两断是不符合我们传统思维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提出要全面向西方学习,由此西医迅速传入中国,并出现了所谓的“现代化”。现代化与“三院”有关,“三院”是指法学院、医院、法院,这三院与传统理念不同,它们都强调形式逻辑,认为判决比调解更重要。但主流意识经常认为调解比判决更重要,这与我们所受到的传统思维教育有关,所以在中心论的“牛案”里并没有强调情与理的结合,而是强调要指出这种矛盾。
  我所提到的“牛案”可以用现代法律解决,但其实也可把理纳入其中。如果将搭伙用合伙制度予以解释,就是机械司法,没有做到情理法相结合;但若将这个概念进一步扩大,按照合同办理就容易多了——搭伙养牛就是口头合同,口头合同的内容就是理,“搭伙”依据惯例与交易习惯确定其含义,从而实现情理法结合,既讲现代法律也讲情理。
  如今案件中的很多东西也会影响我们对档案的理解和解释,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才有了学习法史的意义。如果只讲现代、不说历史,就不够有说服力;应当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将情理法结合出一套总的思维方式,从历史里得出结论。有人说,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其实哲学使人变聪明的基础是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今天汪老师来讲的历史课,重新挖掘了我对历史的感悟,收获很多。王捷副教授(主持人):
  谢谢陈老师,不愧是归本于法理,情理法也可以从法理学的视角得到解读。下面有请刘忠教授与谈。
  ……
展开
目录

第21讲 未来经济社会和法治重构——兼谈区块链与共票
第22讲 紫阳县档案所呈现的清朝民事诉讼程序及其性质
第23讲 法院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民国时期西安地方法院为例
第24讲 私法中的自治与他治
第25讲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宪法基础
第26讲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变革和国际法治贡献中国智慧——纪念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
第27讲 科学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
第28讲 建立分种类、多层级的社会规范备案审查制度
第29讲 数字改造权力?——重新解释数字社会的权力运作
第30讲 晚清民国县官司法舞台的变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