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末民初的国葬报道与民族国家建构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8232968
  • 作      者:
    作者:董书华|责编:胡畔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人向来重视丧葬礼仪,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传统。在民族主义方兴未艾的清末民初,国葬,和卫生、消费、科学、戏曲、文学等诸多领域一样,成为民族国家被清晰表达、被制度化及被建构的场域。本书以该时期的三位重要政治人物慈禧、蔡锷、黄兴的国葬报道为研究对象,有效梳理了新兴的大众媒介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深刻影响。大众传媒在清末民初开始成为上层政治和下层民众无法忽视的存在,其作用日益凸显。作者通过国葬报道探索了新媒介与相应的权力中心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报刊、知识分子、社会团体、政党力量对旧式媒介所维系的权力中心与社会关系之网的重构。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报刊、葬礼主持者、受众的互动与协商通过国葬这一仪式性的政治媒介事件塑造了动态的民族认同。社会各种权力的角力、协商又通过报刊形构了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形态。本书力求描绘20世纪初期中国新闻业和国家、社会互动的历史画卷,不仅丰富了新闻史的研究视野和材料,同时也是对新闻生产社会学、新闻建构论的推进和发展。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一、问题意识
二、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搜集及使用说明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国葬研究
二、报刊与民族国家建构研究
三、媒介事件研究
第一章 传统葬礼及其在大众媒体时代的现代化转向
第一节 传播学视角下的皇家葬礼
一、葬礼及其社会功能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皇家葬礼
第二节 清末新报与政论报刊
一、清代的信息传播系统
二、“新报”之新
三、1895年之后政论报刊的勃兴
第三节 断裂与重构:清末报刊界与社会
第四节 晚清新闻公众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忠君和爱国:慈禧国葬报道中的“家国”想象
第一节 慈禧葬礼与神圣皇权的展演
第二节 慈禧葬礼与家天下式“共同体”
第三节 把民族取向嵌入“天下”:基于慈禧国葬报道的考察
一、清末报业:以《申报》和《大公报》为例
二、“忠君”“爱国”的双重“合奏”
第四节 家天下、民族国家框架之下的城市传媒想象
第五节 从慈禧回銮到东陵照相案:晚清现代政治视觉实践的开启与挫折
一、古代帝王形象的视觉禁忌
二、现代视觉政治的最初实践:慈禧肖像照的社会流通
三、机械复制时代与大众展演文化的成形
四、人人识其面容,论其作为:大众传媒与名人塑造机制
五、皇权祛魅:圣路易斯世博会上的“圣容”展示
六、摆拍:影像制作过程中的权力控制
七、技术强国:摄影作为西方文明与民主政治表征
八、政治斗争与传统“风水”观念下的摄影
九、从“不可见的天下”到“可见的民族国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英雄典范的塑造:蔡锷与黄兴的国葬报道
第一节 国葬:新式革命文化与国家象征符号的制作
第二节 崭新的死亡仪式:葬礼与革命政治文化
一、革命葬仪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国葬:多方政治势力的角力与妥协
第三节 “君主之命命已终,世局统统归共和”
一、时人竞相说“共和”
二、北洋政府的“共和”叙事
三、梁启超的《国民浅训》与“共和”教育之急迫
第四节 国葬仪式与媒体报道的过渡功能
一、黄兴、蔡锷离世与报纸舆论倡议国葬
二、国葬制度的出台:国家、湖南地方利益的纠结与协商
三、国葬献礼:公祭和悼念活动
四、国葬报道与民族国家建构
五、蔡锷、小凤仙故事娱乐化与国葬仪式的影视化
第五节 名山掩忠骸:岳麓山陵墓空间与民族国家的建构
第六节 后续纪念活动和新闻报道:国民意识塑造的涓涓细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媒介事件”视角下清末民初的国葬报道与民族国家建构
第一节 报刊与新的政治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天下观”的变夷为夏
第三节 国葬报道中的历史叙事与民族主义建构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