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承与变迁(当代中国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社会学文库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11562
  • 作      者:
    作者:许琪|责编:盛杰//陈希|总主编:郑杭生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许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江苏省社科优青,获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婚姻与家庭、人口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近年来在《社会学研究》、《社会》、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Demographic Research等中英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快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个人幸福、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本书回顾了现有关于中国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的研究,并使用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和统计方法对当代中国家庭的居住方式和代际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研究问题包括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过程、多代家庭在当代中国继续存在的原因、家庭居住安排中的性别差异和家庭网络、空巢对老年人的真实影响、女儿养老功能的提升、家庭养老基础的转变、双向代际支持及其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影响、孝道变迁与代际关系的转变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家庭变迁的三个特点
(一)特殊的文化传统
首先,中国有非常特殊的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对孝道的强调使得传统中国家庭具有很多与西方家庭完全不同的特征。费孝通曾经指出,代际关系在西方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的接力模式”,而在中国则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进行反馈的反馈模式”。孝道传统或者说依靠子代来解决老年人赡养问题的“反馈模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发明,这种特殊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加重视代际关系,也更加崇尚累世不分家的大家庭。虽然这种文化传统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遭受了强烈的冲击,但它对当代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也会导致中国具有与西方国家不完全相同的家庭变迁路径。
除了孝道之外,传统中国家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壁垒森严的性别秩序,这种家庭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称作“父系”或“父权”制家庭。在这种家庭中,只有儿子承担正式的赡养责任,也只有儿子拥有传宗接代和继承家庭财产的权利。相比之下,女儿仅在结婚前属于原生家庭,结婚后则加入丈夫家庭,因此,嫁出去的女儿常被称作“泼出去的水”,这导致女性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往往处于被男性支配的地位。经典的家庭现代化理论很少讨论性别,但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性别是分析家庭变迁时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本书将用很多笔墨分析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中的性别差异,如从夫居和从妻居、女儿养老功能的变化等。这些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家庭的变迁,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性别关系。
(二)“压缩型”现代化与“马赛克”
其次,中国家庭变迁是一个在时空两个维度上都被高度“压缩”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压缩型”现代化是韩国学者张庆燮在分析韩国的家庭变迁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东亚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具有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压缩型”特征。这一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时间上的进程短和变化快,另一方面表现为空间上的差异性和多元化。受“压缩型”现代化的影响,东亚社会的家庭变迁也必然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因为在这些社会中,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尚未消除,现代乃至后现代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就已经生长出来,甚至某些具体的个人身上会呈现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行为方式。在“压缩型”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计迎春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家庭变迁的“马赛克”理论,她认为,中国的家庭变迁不会简单延续西方那种从传统向现代的单线进化的发展路径,而是会呈现出多元复杂的、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的混合模式。
笔者认为,这两个理论的一个共同之处在于揭示了中国家庭变迁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因此,我们不应将中国视作一个同质性的整体,也不应像家庭现代化理论那样预设一条单线进化的家庭变迁路径。在中国,家庭变迁的轨迹必然是流动的、曲折的、充满差异的和复杂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其一,这种复杂性和多元化将首先表现在时间维度上,当代中国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不会朝着某个单一的方向去进化,而是会沿着多个方向迂回曲折地向前发展,甚至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人群之中出现向大家庭回归的传统化趋势。其二,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因此,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方式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在东、中、西部之间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并在变迁轨迹上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其三,从微观的个人层面看,性别、年龄、教育等个人因素也会深刻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且不同阶层在应对转型社会的各种风险时也会采取不完全相同的行动策略。因此我们预期,当代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方式会呈现出异常丰富多彩的个体化差异,这种差异无法通过任何一种简单的描述来概括,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三)国家的强势干预
最后,中国家庭变迁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国家在形塑家庭变迁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以往的很多研究已经发现,在中国,国家政策会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家庭。例如,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首次在法律层面废除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旧时代婚姻陋习,这大大减少了父母对子代婚姻的直接干预,婚姻自由的观念自此逐渐深入人心。再如,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将很多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习俗视作“四旧”,并予以批斗和破坏,这对包括家族和宗族在内的很多家庭制度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最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并势必对当下和未来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方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除了通过法律和政策直接干预之外,国家还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家庭生活产生间接影响。一些研究提到,中国1955年建立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这对大家庭的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中国在不同时期在城市和农村实施了不同的住房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城乡家庭的居住方式和家庭养老安排。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发展也是由国家自上而下推动的,因此,如果说现代化真对家庭变迁有影响,那么在中国,这种影响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国家的制度变迁造成的。
最后还需强调的一点是,当我们讨论国家政策对中国家庭变迁的影响时,不但要关注各种显性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而且要关注国家角色在某些重要方面的缺失。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放松了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管制,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种限制家庭居住选择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在当代已被大大削弱了。例如,中国已不再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住房的市场化改革也使得早年城市住房紧张的局面大为缓解,大中专毕业生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而是改为个人自主择业。但是,国家在将流动、居住和就业的选择权让渡给个人的同时,也大幅削减了社会福利的供给。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原本由单位承担的养老和托幼等功能重新回归家庭,劳动力市场竞争失败的风险也主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家庭依然具有着不可或缺的社会保障功能,这种功能将对家庭的居住选择和代际关系发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具有非常独特的家庭传统,并经历了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再加上国家政策对家庭变迁的持续影响,中国的家庭变迁路径必然会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现有关于中国家庭变迁的研究已经在这个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学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很多争议。例如,多代同住的大家庭是否会延续?“空巢”是否损害了老年人的利益?中国是否出现了一些学者所说的“孝道沦丧”?“啃老”是否对养老产生了负面影响?面对这些充满争议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有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更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前文已经详细介绍了与家庭变迁相关的各种理论,接下来,我将从方法角度对如何开展家庭变迁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展开
目录
绪论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
一、古德的遗产与中国的家庭变迁研究
二、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批判
三、中国家庭变迁的三个特点
四、开展定量的家庭变迁研究
五、本书内容与章节安排

家庭结构篇
第一章 再论小型化与核心化
一、历史上的中国家庭有多大
二、家庭小型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从不同指标看家庭核心化
四、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
五、老年人的居住方式
六、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为何与子女同住
一、现代化理论的预言
二、中国多代家庭的发展
三、聚焦中国的年轻夫妇
四、子女需求的影响
五、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六、分析结果
七、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与谁住和住多远
一、从夫居和从妻居
二、相邻而居和网络家庭
三、社会变迁和个体需求
四、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五、分析结果
六、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空巢是问题吗
一、人人避之不及的空巢
二、令人困惑的研究发现
三、为何空巢不是问题
四、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五、分析结果
六、结论与讨论

家庭养老篇
第五章 谁在养老
一、儿子养老还是女儿养老
二、女儿养老功能的提升
三、与女儿养老相关的三个问题
四、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五、分析结果
六、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为何养老
一、养老与 “啃老”
二、对养老的三个理论解释
三、确保子女赡养的两条途径
四、社会变迁与赡养前提的转变
五、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六、分析结果
七、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代际互惠
一、享清福是老年人想要的生活吗
二、西方国家的研究启示
三、中国家庭的代际互惠关系
四、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五、分析结果
六、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孝道变迁
一、什么是孝
二、社会转型与孝道变迁
三、孝道观念对双向代际支持的影响
四、孝道观念对幸福感的影响
五、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六、分析结果
七、结论与讨论

结论:未来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
一、名与实: 当代中国家庭的变与不变
二、知与行: 观念与行为间的辩证统一
三、恩与情: 代际交换的双重情感逻辑
四、男与女: 父权制家庭制度何去何从
五、多与寡: 少子化对代际关系的挑战
六、辩与证: 理论和实证的结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