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第一节 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
一、“中国之治”的内涵
二、现代国家构建视角下的“中国之治”
第二节 研究视角
第三节 本书概要
第一章 大一统:“中国之治”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大一统”概念的内涵与诠释
一、以“政治秩序”为核心:“大一统”概念的历史变迁
二、“大一统”概念的三个面向
第三节 “大一统”观念的维系与再造
一、“大一统”形态的“维系”
二、“大一统”体制的“再造”
第四节 “大一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不变”:“大一统”与国家的治理制度
二、“变革”:“大一统”与国家的韧性治理
第二章 “党领导国家”体制:理解“中国之治”的钥匙
第一节 “党领导国家”体制:历史演变和本质特征
一、“党领导国家”体制的历史渊源
二、“党领导国家”体制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党领导国家”体制:本质特征和实现机制
一、“党领导国家”体制的本质特征
二、“党领导国家”体制的实现机制
第三节 “党领导国家”体制下的国家现代化发展逻辑
一、集权与现代化的矛盾
二、党的现代化推动国家现代化
第三章 规划国家:理解“中国之治”的概念性框架
第一节 引论:从“国家规划”到“规划国家”
第二节 内涵:“规划国家”的三个面向
一、作为“方法论”面向的“规划国家”
二、作为“治理体系”面向的“规划国家”
三、作为“五年规划”面向的“规划国家”
第三节 “规划国家”的组织机制
一、项目制:“规划国家”的依托机制
二、干部责任制:“规划国家”的激励机制
三、政策试验:“规划国家”的修正机制
第四节 “规划国家”的功能影响
一、耦合结构:中央与地方权威的结构性变化
二、制内市场: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三、组织化动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规训与执政能力提升
第五节 结语:“规划国家”与中国之治:延续与转型
第四章 小组治理:理解“中国之治”的重要抓手
第一节 引论:作为“治理策略”的领导小组
第二节 领导小组的历史沿革:从“党政协调”到“国家治理”
一、以“领导小组”为代表的议事协调机构的历史演变
二、新时代领导小组改革的政治价值
第三节 领导小组的组织学定位:中国特色的临时性组织
一、科层制的困境与临时性组织的产生
二、领导小组的组织学定位
第四节 领导小组的运行逻辑:政治势能的转化
一、政治势能的价值载体
二、政治势能的行政运作
第五节 领导小组的职能优化
一、加快制定机构编制法,推动机构职能、程序和责任的法定化和制度化
二、建立议事协调机制的评估制度,完善议事协调机制的科学化运作
三、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寻求“小组机制”与现有制度体系和治理弹性之间的平衡
第五章 专项治理:“中国之治”的政策工具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专项治理的内涵与历史演变
一、专项治理的内涵
二、专项治理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专项治理的运行机制与治理绩效
一、专项治理的运行机制
二、专项治理的治理绩效
第四节 专项治理的“常规化”
一、专项治理“常规化”的双重逻辑
二、专项治理的“常规化”:一个个案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网格管理:“中国之治”的组织保障
第一节 网格管理的内涵
第二节 网格管理的历史沿革与主要应用
一、网格管理的历史沿革
二、网格管理的主要应用
第三节 网格管理的具体实践
第四节 组织嵌入治理:网格管理的运行逻辑
一、党建引领:“党建+网格管理”
二、技术治理:“互联网+网格管理”
三、组织整合:“扁平化+网格管理”
四、业务流程再造:“闭环+网格管理”
第五节 群众路线与组织力量:网格管理的治理绩效
一、践行群众路线:提供精细化服务,促进基层治理清晰化
二、发挥组织力量:建设科学组织体系,促进协同化共治
第六节 网格化党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科学合理规划党建管理网格
二、建强服务队伍
三、党建工作责任包干
第七章 政党学习:“中国之治”的自我革新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党学习的历史沿革与类型
一、中国共产党政党学习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学习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党学习的制度逻辑
一、政党学习:西方视野与中国路径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学习的制度逻辑: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为例
第四节 政党学习、政党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现代化”与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第二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之治”
第三节 推动“中国之治”完善“中国之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