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精)
0.00     定价 ¥ 2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75040
  • 作      者:
    作者:余淼杰|责编:陈会迎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首先系统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对外开放发展的驱动力,我国各个阶段的对外开放政策与该阶段的对外开放驱动力基本一致。对外开放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广度开放阶段、深度开放阶段和全面开放阶段。基于此可以解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发展的奇迹及总结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有序而持续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其次,采用规范的学术研究方法,从理论、实证和政策层面系统研究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关重要举措对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基于此给出当前背景下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战略和战术措施。
展开
精彩书评
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动力、成就与展望
  1.1 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动力
  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深远地影响了世界。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中国吸收和对外直接投资也均达到较大规模,2018年分别为1349亿美元和1298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7.9%和19.3%。过去40余年间,中国的对外货物贸易量增长了204倍,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增长了34倍,中国实现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奇迹”。本章旨在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动力、成果和经验教训,并对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对外开放前,中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体现为“进口少、出口少”的特征。同时,中国实施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通过降低利率,人民币贬值,扭曲劳动力、原材料甚至农产品价格等渠道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这一战略导致了劳动力过剩、劳动者收入水平低,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1978年后,中国政府放弃了重工业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这一战略一直持续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加入WTO之前,其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世界上*大的“世界工厂”。然而,中国加入WTO后,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升,与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不再具有节约成本的优势。事实上,这段时期,中国出口繁荣*根本的推动力是加入WTO后急剧扩大的市场规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负面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需求持续减弱。中国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可行,中国出口的主要驱动力也正从成本优势转向质量、品牌、服务等新的优势。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供给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势力不断抬头。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全面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018年初以来,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这不仅给中美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也给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严重不确定性,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中国应该冷静且自信地应对挑战。一方面,中国必须反击美国发起的贸易攻击;另一方面,中国将通过扩大市场准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渠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1.2 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成就
  笔者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广度开放阶段(1978~2001年)、深度开放阶段(2001~2017年)和全面开放阶段(2017年之后)。本节梳理各个对外开放阶段的成就、经验和教训。
  1.2.1 广度开放阶段
  中国加入WTO前的对外开放政策包括:设立经济园区、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削减进口关税率、鼓励加工贸易等,以上方式主要体现为广度开放特征。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具体阐述以上四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的广度开放阶段进行评价。
  1. 设立经济园区
  设立经济园区是中国诸多重要对外开放政策之一。2000年前,经济园区的设立可以分为“点”“线”“面”三个阶段,更多地属于“粗放式”,强调量上的开放。第一阶段发生在1980年初,国家选取四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即“点”阶段。入选的四个城市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选择深圳是因为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它是一个靠近香港的小村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珠海,它是一个位于澳门附近的珠江西岸的小镇。汕头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与东南亚国家的中国移民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样,选择厦门是因为它靠近台湾。
  第二阶段发生在1984~1991年,从辽宁北部沿海城市大连到广西南部沿海城市北海之间的共14个城市被设立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这14个城市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所有这些城市连接在一起成为一条“线”。第三次经济园区设立浪潮从东部沿海城市向中部乃至西部省区市延伸,特别是在沈阳、天津、武汉、南京等地设立了25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1992年,中国已经建立了6个经济特区(第一批的4个经济特区,加上海南和上海浦东)、54个国家*经济开发区、5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15个保税区。
  所有这些经济园区—经济特区、经济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和高科技开发区,都有非常相似的政策设计,特别是位于园区内的外国企业在*初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年和第5年只需要支付税率为17%的企业所得税,这是中国国内企业应征税率的一半。这项政策持续了大约30年。2007年之后,外国企业需要承担与国内企业相同的25%的企业所得税率。此外,所有类型的经济园区都允许拥有外商独资企业及其子公司。
  2. 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
  1978年后,中国政府逐步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标志着外商投资企业是合法经济组织。随后出台了更多相关法律法规,为外商投资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保护了外国投资者的权益。外商投资从无到有逐步发展,1978~1991年累计总额为234亿美元,但这一数额仍然非常有限。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大大提高了外国企业和个人在中国投资的意愿。如1.1节“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动力”所述,与经济园区由东部向中西部延伸一致,外商投资准入区域也从东部海岸的城市延伸到中部甚至西部省份。此外,为了便利国外投资者和提高外商投资质量,中国政府于1995年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所有行业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组。同时,中国开始向外国投资开放部分服务业,包括零售、金融、货运和软件业。1992年后中国吸收外国投资增长速度加快。1993年,外国投资流入达到了389亿美元的高水平;1994~1999年,外国投资每年总计超过400亿美元。
  3. 削减进口关税率
  1978年前,中国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对外国产品设置高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此后,中国开始积极降低进口关税率。1992年初的简单平均进口关税率仍为42%,1994年在WTO乌拉圭回合谈判期间降至35%。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中国削减进口关税率的幅度高达50%,1997年底,进口关税率仅为17%左右。中国对外开放迈出这一大步,*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尽快加入WTO。1994年,中国还只是WTO的观察员,而不是正式成员。2001年正式加入WTO后,中国的简单平均进口关税率从17%降低到2006年的10%。2006年以来,中国进口关税率保持稳定。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经济意义重大。要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必须理解该国企业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这正如保罗 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所指出的,生产率不是一切,但是几乎又意味着一切。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企业提升生产率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例如,Yu(2015)的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中国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4.5%。
  4. 鼓励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了解中国过去40多年贸易发展的关键。加工贸易是指国内企业从国外获得原材料或中间投入,经过本地加工后出口*终产品的过程(Feenstra and Hanson,2005)。正如Dai等(2016)提到的,iPhone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一个完美例子。富士康是深圳著名的iPhone组装商,其从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家进口155个智能手机的中间零部件,在国内生产*终产品后,将产品出口到美国等国外市场,中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赚取加工组装费用。各国政府通常通过降低甚至免除中间产品的进口关税来鼓励加工贸易。
  1978年后,特别是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加工进口和加工出口迅速发展。就在中国加入WTO前夕,政府决定建立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s,EPZs),以进一步促进加工贸易。与早期的经济园区不同,出口加工区遍布全国。它们不仅位于东部沿海城市,也位于西部内陆城市,如新疆乌鲁木齐。只有加工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加工区,并享受特殊关税待遇。出口加工区内的企业被视为“在境内但在海关之外”,这是因为它们免征进口税。
  图1-1(a)绘制了1981~2017年中国按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划分的出口额演变趋势。从图1-1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981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376.5亿美元,从2001年的147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6751亿美元,年均增长24%,远远超过1992年至2001年的12.3%,这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加快。1993年加工贸易出口额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并持续到2010年。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第1章 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动力、成就与展望 3
1.1 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动力 3
1.2 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成就 4
1.3 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展望 15
第2章 加工贸易、关税减免与企业生产率 17
2.1 背景介绍 17
2.2 加工贸易特殊关税政策 20
2.3 数据描述及处理 22
2.4 变量度量与实证方法 27
2.5 估计结果 36
2.6 结论 50
第3章 临时性贸易壁垒、企业融资行为与经营风险 52
3.1 背景介绍 52
3.2 文献回顾 53
3.3 数据描述及处理 54
3.4 实证分析 57
3.5 结论 63
第4章 信贷约束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出口:理论和依据 65
4.1 背景介绍 65
4.2 理论模型:激励相容的贷款 67
4.3 实证模型与数据 72
4.4 估计结果 79
4.5 结论 88
第5章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 89
5.1 背景介绍 89
5.2 准确测算微观层面出口质量 92
5.3 数据描述 95
5.4 实证分析 97
5.5 结论 110
第6章 人民币汇率和加工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理论及实证研究 111
6.1 背景介绍 111
6.2 理论模型 114
6.3 数据、变量与统计描述 119
6.4 实证分析 123
6.5 稳健性检验 125
6.6 影响的经济维度和机制 130
6.7 结论 134
第7章 进口、产品质量与出口价格汇率传递率 136
7.1 背景介绍 136
7.2 文献回顾 138
7.3 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139
7.4 基准回归 143
7.5 稳健性检验 151
7.6 结论 157
第8章 本国投入品市场摩擦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证据 159
8.1 背景介绍 159
8.2 数据、变量测度与典型事实 162
8.3 理论模型 171
8.4 经验证据 176
8.5 结论 188
第二篇 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政策研究
第9章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与发展 191
9.1 背景介绍 191
9.2 广度开放阶段政策 192
9.3 深度开放阶段政策 195
9.4 全面开放阶段政策 196
9.5 结论 200
第10章 “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 201
10.1 背景介绍 201
10.2 “一带一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206
10.3 人民币国际化对双边贸易投资和全球经济的积极作用 212
10.4 结论 220
第11章 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究 222
11.1 背景介绍 222
11.2 正确认识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 223
11.3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举措 226
11.4 结论 228
第12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减贫效应 231
12.1 背景介绍 231
12.2 东盟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历程 233
1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贸易与投资促进措施 235
12.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经济影响与减贫渠道 240
12.5 中国-东盟各成员国的减贫效果 244
12.6 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247
12.7 结论 250
第13章 扩大开放利好中国经济 252
13.1 背景介绍 252
13.2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 252
13.3 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254
13.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和推进创新,提高经济竞争力 256
13.5 主动扩大进口,满足消费需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259
13.6 结论 263
参考文献 265
附录 277
附录1 测算微观层面出口质量所需变量的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277
附录2 成本加成的度量 280
附录3 第8章假说的证明 282
附录4 第8章模型的变化 28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