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中华成熟文明发展道路上,与时俱进,转化创新,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先秦文明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对世界文明的发生、发展和衍变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本书对于周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这既是一个中华学术史上的重大课题,是也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课题。无论是依据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出土文献全面、深入剖析周代司徒制度骨架和肌理,还是为构建可与西方平等对话的“中国古典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本书所做的努力都意义深远。
在文明起源的颛顼时代,类似司徒的职官开始出现,成为后世司徒的滥觞。相传舜、契曾为司徒。此后夏、商两代,关于司徒的具体情况因为文献阙如而无法详考。
司徒与西周社会的发展变动紧密相连。周初司徒参与“授民授疆土”的分封仪式,体现了西周分封重人的观念。司徒掌管籍田,既是其神职的遗留,也有礼职的色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民职特点;金文中由“司土”到“司徒”的变化,体现了西周后期王畿地区籍田制瓦解的重要变化。司徒掌管山林泽牧,体现王室对经济的掌控和管理。司徒参与掌管西周军队,也率军打仗。司徒掌管与劳动者有关的籍田、山林泽牧并参与掌管以民众为兵源的军队,表明司徒的主要职掌是掌管民众。西周中后期司徒位于“三有司”之首,与司马、司空共管贵族土地交易,共掌民众赋役征发,共助周王处理政务,表明了这一时期司徒职掌范围扩大、政治地位升高,意味着西周社会阶层发生重要变动,民众逐渐成为国家赋税兵役来源的直接主体,更加受到国家的重视,充分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结构、观念的深刻变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司徒的情况,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转折和变革。 综合考察春秋诸国司徒的大体情况,可以看出司徒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变动、赋税兵役制度的变化等方面有密切关系。鲁国大司徒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司徒的典型。春秋时期鲁国大司徒地位尊崇,掌控鲁国内政、经济和邦交、军事,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鲁国大司徒任用孔子及其弟子为官,以儒治国,表明了司徒在治理国家方面与儒家学派的互动。季氏家族世袭鲁国大司徒并任冢卿的过程,深刻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礼乐文明的变迁。随着战国时期国家官僚制度的转型,司徒的地位和职掌发生很大变化,
其职权范围逐渐缩小,地位渐趋弱化。
通过对周代司徒的整体研究,为深入认识《周礼•地官》“司徒”提供了参照。将《周礼•地官》“司徒”和周代司徒在职掌、属官和地位进行比较,发现《周礼•地官》记载司徒的有关情况是基本可靠的,并从这个角度推测《周礼》的成书经历了从周初始撰到春秋战国之际逐渐丰富完善而定稿的过程。
《周礼•地官》内容丰富,具体呈现了与司徒之官相关的为政管民和社会教化思想。司徒担负管理民众和社会教化的职责,教育和带领民众实行礼乐文化,大力推动了周代社会的发展和早期文明的演进。
总序:齐鲁文化的古典学意义(江林昌)
绪论
周代司徒述论——早期文明与社会变迁视野下的思考与探索
第一章 司徒溯源
第一节 司徒渊源考论
第二节 舜、契任司徒之传说略述
第二章 司徒与西周社会的发展和变动
第一节 周代司徒概说
第二节 司徒与周代分封的重民观念——从《徒簋》说起
第三节 司徒与西周籍田制的变化——从《簋》看司徒对籍田的掌管
第四节 司徒与西周王室经济的关系——以司徒对山林泽牧的管理为例
第五节 《曶壶》与周代司徒军事职掌新论
第六节 司徒与西周中后期社会变动考论
第三章 司徒与春秋战国社会的变革和转折——以鲁国大司徒为典型(上)
第一节 司徒与春秋战国社会变动考论
第二节 鲁国大司徒概说——春秋时期最为典型的司徒
第三节 位列上卿与世任司徒:季友与春秋前期鲁国社会
第四节 忠廉辅国与卿权始盛:大司徒季文子与春秋中期鲁国社会的变革图存
第五节 三分公室与卿权渐盛:大司徒季武子与春秋中期鲁国社会的重大变动
第六节 鲁君失政与卿权极盛:大司徒季平子与春秋后期鲁国社会的严重危机
第四章 司徒与春秋战国社会的变革和转折——以鲁国大司徒为典型(下)
第一节 突破与尝试:大司徒季桓子与春秋晚期鲁国社会的严重危机和起用孔子治国
第二节 咨询与交流:鲁国大司徒季康子与孔子儒家为政之道的互动
第三节 继续与深化:大司徒季康子与春秋末期鲁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孔门弟子治国
第四节 衰微与退出:春秋战国之际大司徒季氏与鲁国社会的巨大转折
第五节 遵循与突破:大司徒与春秋鲁国礼乐文化的盛衰
第六节 主导与改变:大司徒与春秋时期鲁国社会的变迁
后记